1、尝试亲历的过程,收获体验的精彩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起始课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析】有余数的除法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野营”为情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操作,在获得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余数的含义,初步理解
2、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接着以学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比较揭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数学规律。【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地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能力目标:(1)结合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
3、意识。(2)、通过探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1)、注重学生的操作和语言训练,发展数学思维。(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教学重、难点】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具及学具准备】充分的准备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保障。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学生准备:小棒。二、教法与学法指导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特点和形象思维突出的认知特征,本节课在设计
4、时力求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处处洋溢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具体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展开数学活动。从游戏导课,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前后呼应,释疑解惑。每一个环节力求实用、有效,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2.重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余数)和规律(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时,不仅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还要通过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
5、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感受数学的价值。3.强调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的操作练习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动脑“想”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动眼“看”数学,动手“做”数学。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三、教学程序设计本节课遵循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建构概念观察比较,理解概念前后照应,释疑解惑归纳小结,结束全课”五部曲教学的。(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采用设疑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可这样导课
6、的: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好吗?请看屏幕,这里有24个彩色小球,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生:颜色不同、每个球上标着数)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球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不管学生说第几号彩球,教师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学生欲罢不能时,我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情绪激昂,“想”字脱口而出。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7、用学生考老师这一方式,设置悬念,在学生惊讶、佩服之余更表现出极高的求知欲,同时为余数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可见,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教学时应力求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才是优质高效的。特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出示野营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出示画面:(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红红、亮亮、芳芳三个好朋友一起到郊外去野营,红红为大家准备了面包。)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8、,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分到几个?生独立动手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明确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3人,每人3个,没有剩余。此所谓“温故”,并为探索新知做铺垫。活动二:独立动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在感知了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空间,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时出示画面:(正当他们刚刚要分面包的时候,冬冬跑来了,要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啊?却把他们难住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来分一分吗?让学生拿出小
9、棒代替面包来分一分,然后实物投影汇报。)这一重点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展开,通过摆小棒发现有剩余,引发学生思考“剩余的一个面包为什么不继续分了?”,“剩余的一个面包如果再分,每人分不到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你们能把分东西的过程和结果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随机板书:94=2(个)1(个)并说明: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分东西正好分完,有时候也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这里多出来的不够分,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并正确的读出算式。【这一环节是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原有的情景图信息量多而杂
10、,容易干扰学生思维,浪费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因此,我选择一个问题(分面包)为切入点,简单清晰的画面让学生简洁直接的提出问题,再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经历体验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达到“知新”的目的。】活动三:小组合作,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出示画面:(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0根火腿,18块巧克力),大家看他们还带来了许多食品,各小组任意选择23种食品进行平均分,分的得结果怎样呢?小组合作,动手平均分,并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大量的学习资源,充足的活动时空,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的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然后汇报分的结
11、果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师板书:94=2(个).1(个)11 42(瓶)3(瓶) 13 43(个)1(个) 10 42(根)2(根) 18 44(块)2(块)【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一活动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概括是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1)、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看来,在咱们的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真多。观察这些除法算式,
12、你发现了什么?导:余数可能与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系呢? 生1:被除数大,余数就大。师:那请你观察,当被除数是9和13的时候,它们的余数是几?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每人又可以再分一个。教师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预设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教师以明确的问题有效的引导必不可少师: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师:如果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几?【看似随意的问题,其实是巧用心思,挑战学生思维,旨在深化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自然流畅不留痕。】(2)、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
13、的掌握情况。(四)前后照应,释疑解惑师:现在可以揭开猜球的秘密了。你知道秘密是什么?老师就是根据彩球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把知识再现的同时,亦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全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尝试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收获建构新的知识模型。四、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9 4= 2(个)1(个) 11 42(瓶)3(瓶) 13 43(个)1(个) 10 42(根)2(根) 18 44(块)2(块) 余数要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