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1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二)能力训练要求1.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2能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自主探索在活动过程中总结经验、归纳知识点的经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 内容:
2、 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如:“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目的: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的方法,产生认知冲突。效果:清唱上面的儿歌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合唱能产生共鸣,若配上徐徐的清风、金黄的稻浪、摇曳的荷花、悦耳的蛙鸣的画面会更醉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很多学校课前一首歌是惯例,这种自然的渗透更说明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想个办法”不是困难,一般学生是能得出结果的,这就是学生的自我构建,主动学习的状态是最重要的。第二环节 新知探索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利用
3、图形解答下列问题(利用电脑)问题(一)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根火柴棒。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学交流?提供教材上的实例,师生共同活动。要求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明理由”的过程。在对活动做回顾时,适时组织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一个个的特殊的情况入手逐步探求一般的规律,是我们探求某种规律的常用方法。目的:这个过程是本节课的主体。“数一数”
4、是最原始的方法,学生不难得到。“试一试”更进一步,用尽可能多的计算方法需要学生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最终形成符号表示的过程,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获益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想一想”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方法五”是书本没有的方法,它渗透了镶嵌思想、涉及了分类讨论思想,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是这一环节最大的成功。要让学生通过动手,以及观察、分析、猜测、类比、论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注意事项与效果: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一般学生能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找出规律,并用字母表
5、示其规律。我听过几次这个内容的课,发现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是学生聪明才智得于展示的保证。他们可以构思出我们不曾想到的方法。学生对他人想法的理解也会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环节巩固新知内容:要求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式中字母可表示什么数。练一练:1、小明步行上学,速度为v米/秒,亮亮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是小明的3倍, 则亮亮的速度可以表示为_米/秒.2、如图, 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 十位数字是b, 百位数字是c, 这个三位数是_目的:自然过渡到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公式、法则,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巩固了新知,把以学知识纳
6、入新知,让学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注意事项与效果:从找规律的集体合作到旧知的梳理,学生学习有张有弛,教师留心观察学生中出现的个别特例,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形成有机的结合,气氛因此而格外轻松,学生能很快掌握。第四环节课堂感悟内容:1、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方面的。2、学完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疑惑和问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必做题:书79页 知识技能、1题 选做题:书80页 问题解决、3题课外思考作业:小明拿了50元钱去买圆珠笔,已知圆珠笔每枝3元,小明买了n枝,则小明还剩下多少元?第六环节:板书设计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1字母表示数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想一想 学生练习第七环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