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华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秦腔经典剧本英译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尹丕安(),男,山东昌邑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王迎双(),女,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文章编号:():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剧本英译尹丕安,王迎双(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秦腔翻译;“真善美”标准;翻译策略与方法摘要:秦腔是中国戏曲瑰宝,近年来,秦腔翻译也受到学者多元关注,然以往研究多从译者主观方面入手
2、,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聚讼纷纭。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以往研究梳理分析,试图从其“真善美”的标准总结目前秦腔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优缺点,从客观科学的视角使其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有迹可循,进而使秦腔剧本的英译更加充实与丰满,得到普遍性传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引言 年国务院发布决策,即到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并建设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因此,中国文化之传播便提上更伟大的历程。秦腔作为中国的戏曲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代表,是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活化石。借新世纪全球化之春风,这是一个将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文化通过翻译
3、进行世界性传播的大好时机。翻译实践源远流长,厚积流光,与之相比翻译研究则略显失色,尤其是关于翻译本质的问题,往来研究如飘摇的浮游,从未探寻到其本源。眼看翻译之高楼起,往来鸿儒如过江之鲫,就是不喊“知识”的名字。有鉴于此,杨枫教授提出的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的确是语言织就,但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翻译是语言的运用。除了翻译与语言的体用关系纠缠不清之外,长期在翻译世界中鸠占鹊巢的大户是文化,以至言必称文化。如果说语言之于翻译是大海,那么文化就是天空,它们是 翻译之用和翻译之维”。知识翻译学使得翻译从以往的研究实践模式中跳脱出来,以更加科学、客观的视角对翻译进行多元反思,认为“知识既是翻译的所有存在,又
4、是翻译存在的目的;知识既是翻译的理论,又是翻译的方法”。建设中的知识翻译学一经亮相便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诸多关注。知识翻译学是新生的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来说,具有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创新价值,有望成为一门“学”。因此,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探究秦腔翻译,具有顺时的现实意义,也具有理论与研究意义。在建设中的知识翻译学视域下探究中国传统特色戏曲秦腔之翻译是一次大胆尝试,但更是其哲学智慧熠熠生辉的具体表现,也是秦腔戏曲的地方性与秦腔翻译的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一、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观”和“翻译观”年,杨枫教授发表了 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和 知识翻译学宣言,笔走龙蛇间宣告着知识翻译学的横空出世。知识翻译学诞生后,受
5、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着手对“知识”与“翻译”的系列问题进行阐释和构建。李瑞林、覃江华、庞秀成、蓝红军、陈大亮、张生祥、孟祥春等都为知识翻译学之发展与建构做出了贡献。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而以往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语言与文化总是显于其间、行乎其中,但它们只是翻译之用和翻译之维。因用忘体、见器失道,注定了翻译过去一直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别人家的孩子,而放弃了追求辉煌、伟大和壮丽的知识品格。翻译研究领域之大,渐有包罗万象却“欲迷人眼”之势,因此,知识翻译学以否定、批判和解构的态度对以往翻译研究发起冲击。以往翻译史并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
6、反复的,而是螺旋上升。时至今日,在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时,知识翻译学也顺时映入人们眼帘。知识翻译学将“知识”纳入了翻译要素,颠覆了以往的“文化”要素,打破了“言必称文化”的翻译误区。文化是属人的世界,看不到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而知识却是浩瀚书海、指尖云端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因此,翻译是人主观的依据经验进行的人类知识行为,而本质是知识,文化只是翻译本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翻译环境。所有知识都是地方性的,而翻译可以使其实现世界性的传播,知识翻译学在研究翻译问题时,也传播了文化产品平等的观念,所有知识都互为此岸和彼岸,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中心论和二元对立,只有插上了翻译世界性的特征,
7、才有可能使地方性的知识成为普遍性的共识。通过世界性的翻译,使得地方性的中国传统戏曲秦腔知识可以转化成其他文明的地方性知识,从而逐渐发展成共同的普遍性知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从知识翻译学角度研究秦腔翻译确实是一个新的视角,其“知识观”与“翻译观”相辅相成,为后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二、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秦腔翻译观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秦腔研究呈现明显的地方性特点,在理论选择上,对秦腔翻译的研究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同时也有部分研究以语义、陌生化、多模态、生态翻译学、文化翻译学等视角深入。地方性秦腔戏曲知识包含时空的特点。空间上五路秦腔剧目数量达千种,无愧是三秦人民的文
8、化血脉。在时间上秦腔剧本涵盖了历史剧古本以及现代汇编本。秦腔戏曲穿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横跨地域广,在通过世界性翻译将其进行传播时,如何将其流动性、历史性、地方性以知识翻译学“真善美”的标准来呈现给受众,是重难点。秦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的翻译研究价值。但至今,国内外对于秦腔翻译的研究有限。从秦腔翻译研究视角来看,秦腔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类似,并未形成统一翻译标准,现行相关研究还停留在翻译主体(如:读者、译者)上,并未对翻译从其“是其所是”的本体(即:知识)上进行研究。这就导致以往翻译研究放弃了追求辉煌、伟大和壮丽的知识品格,知识翻译学为阐释秦腔翻译构架了可能性。有鉴于此,“实践出真知
9、”,要想探究知识翻译学的真理性与可发展性,就不能“作壁上观”,同时研究秦腔翻译就不能本末倒置地忽略翻译“安放天地”的本质问题。因此,将知识翻译学与秦腔翻译这两个研究缺口相连接,以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对标秦腔英译本研究,为知识翻译学下阐述秦腔翻译实践提供了可能性,不仅意在探究知识翻译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在于为中国传统文化秦腔的普遍性传播提供一个更加客观科学的新思路。三、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翻译策略解析以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翻译标准对现有秦腔英译本进行具体分析,试图发现现有英译本的优缺点,并以知识翻译学为支点,期望为秦腔剧本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一)知识翻译的“真善美”翻译标准知识翻译学
10、提出了“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三大翻译标准。翻译终于从技术走向学术,从艺术走向科学。真,所有待翻译的内容都是知识。真,即译出真正的意义,提倡翻译求真务实,传递纯知识,主张知识之真。翻译史上并未译出真意的译作很常见,但对没有相同知识背景的受众来说,准确生动的理解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文想表达之含义则难上加难。知识翻译学的“真”翻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一定束缚,并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定下一个阶段性方向。追求知识翻译之“真”要注意区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对中西方共有、具体知识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从译入语文化中得到
11、灵感,但对于中国独有文化,翻译则需要在简练了然的基础上,追求知识之真,帮助受众理解他者知识的内涵,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因此有此标准便可帮助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所参考。其次,在翻译实践中,原文作者总有很多言外之意,但在显性知识之下有作者更深层的隐含意,这便是隐形知识。有时候译者知道含义,但没有译出隐喻,那么原来的显性知识对读者来说就成了隐性知识。善,即知识翻译之良善,主张译心宜善。即表现在翻译时心存善念,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对一些有争议的词条进行恶译,或带有歧视色彩,以此显示知识之善。其次,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应该具备连接原作与译作的善心。以秦腔为例,秦腔翻译意在传播中国独特戏曲文化,但以
12、往秦腔翻译研究对到底是忠实原文还是顺应目的语习惯众说纷纭,知识翻译学则认为使目的语受众理解认可秦腔的观赏价值就体现在知识翻译学之善。翻译传播的是一种知识,因此在翻译时要符合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知识传播。它不是呆板的教条,也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翻译,而是为读者考虑,使受众可以透过翻译行为了解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本原,做好知识传播的善译。美,善与美同根同源,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人可以主观的去选择美的表达翻译之美则为翻译之善。因此,要实现翻译之美,首先要做到翻译之善,即不能以原作文化的审美为主观转移,要为读者考虑,体会译入语当下的审美习惯,以善心成就美作。以秦腔翻译传播为例,作为中国传
13、统文化,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东方与西方等时空的壁垒都是难以逾越的,在翻译传播时中西无法一一对应也在所难免,但秦腔之美在骨不在皮,翻译这门艺术便赋予了语言和文字跨越时空的能力,通过知识翻译学,中国传统戏曲秦腔便可插上创造的翅膀,增大秦腔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可能性。知识翻译学从知识论出发,用求知的行动和精神将主体性规约在理性的范围内。有鉴于此,“真善美”的知识翻译学并不是单一刻板的规则,翻译是种艺术,而艺术也是种知识,因此“真善美”之间没有纠结与矛盾,达到了和解。(二)秦腔翻译策略解析翻译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秦腔剧本的时代性、地域性、虚拟性也使得其翻译难度加大。秦腔经典剧目中包含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及意
14、象,在翻译时到底是迁就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目的语国家的风俗而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保存秦腔剧本传播的完整性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其也是莫衷一是。通过梳理现有秦腔英译本的研究成果,试图对现有秦腔翻译研究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统筹分析,寻找其优缺点,并期望以真善美之翻译范式规约秦腔剧本翻译,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进行框定,最大限度保证秦腔知识之真通过翻译进行传播,同时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翻译之美感。以现有研究及科研阶段性成果为语料(赵亚军 版、刘曦 、版 杨门女将,刘娓版 三滴血 和秦李惠版 周仁回府)进行具体分析。(番兵起“入侵舞”:)刀光剑影 马踏宋穴。西夏
15、王(唱)天地合围 瓮中捉鳖。万箭斩首 茹毛饮血。刘曦(),刘曦(),赵亚军(),第期尹丕安,等: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剧本英译本例出自 杨门女将 序幕章节,在第一句“刀光剑影,马踏宋穴”中,三个版本虽都进行了主语的增译,但却有很大不同。从原文可看出,此句为西夏征战宋朝,士气大涨的一段情节,而此段唱词为西夏王要马踏宋穴的豪言壮志,因此在形容词及主语的选择上,要偏向西夏,而在刘曦 年的版本中,将“西夏军”翻译为“”,显然不符合其情感色彩,虽其后改译为了“”,但其译文仍自相矛盾。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翻译。此句主语的增译既没有准确地传播知识之真,也没有善译,易使目的语受众一头雾水,而赵亚军版则直接以“
16、”代替,准确表达了立场,传播了正确知识,由此可见知识翻译之重要性。此外,从认知视角进行观察时,中西视角系统在观察距离上是不同的。英语习惯中距离,而汉语则习惯近距离,因此在英语文本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会形成有界距离,观察者自我则从他人范围距离内跳脱出来,而汉语文本则包含在同一范围内。通过观察刘曦版本与赵亚军版本的 杨门女将 英译本可以发现,除本处外,两个版本在翻译时都增译了主语,其中赵亚军多处使用,等进行替代,这也正体现了西方的中距离视角,更符合西方的习惯,是一种善译,也顺应了西方的审美习惯,因此在翻译秦腔剧本时,适宜地将主语增译出来不失为一个好的翻译方法。秦腔唱腔及台词是有一定韵律的,在翻
17、译时是否要用韵,翻译界未形成统一标准。在秦腔这种特殊题材的翻译中,若不用韵,秦腔则难免失去其生命力,但若片面追求韵脚,又会产生种种流弊。岳峰发现,当下外国学者普遍不用韵,喜欢用无韵体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不喜欢被韵的锁链捆住。通过本例,作者观察到刘曦版注重原文韵律的保留,做了很多处理,然而译文却不像原文一样言简意赅,未免有些冗长,“因韵害意”。而赵亚军则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的翻译手法,将其用目标语中自由体诗表达出来,以诗对诗,重视并突出了原文的形式,忠于原文,保持秦腔剧本中不可磨灭的艺术性,符合当下西方的审美习惯,达到了善译、美译的标准。因此,如果译诗能够不“因韵害意”,那么韵脚锦上添花的
18、功效就不可否定既有能力保留全诗语言内容又可以保留其韵脚的定然是佳译。西夏无道 犯境猖獗。刘曦(),赵亚军()在本例中,可以看到两个 杨门女将 译本对“西夏”的不同译法,刘曦将其意为“”,而赵亚军则将其译为“”。在中国历史上,其建国便以夏为国号,但因其在西边,宋人称其为西夏,以此知识为基础,可观察出刘曦版音译的译法会使没有此知识背景的西方受众迷惑,没有传递出准确的知识,而赵亚军直译与音译相结合,既译出了其方位,又译出了其正确知识。从本例可以看出,见微知著,即使是特有文化负载词也不能“一刀切”地音译,要寻求更能准确传播知识,更简洁、更能使受众理解的译法。百岁人喜的是四代同堂,看今日花团锦簇。刘曦(
19、)赵亚军(),在本例中,“百岁人”是佘太君对自己的自称,而在历史上,佘太君七十七岁寿终正寝,不可能是剧本中提到的“百岁人”。佘太君保卫疆域、忠君爱国、戎马一生,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可也是目睹爱人,亲人相继于战场马革裹尸的妻子、母亲、祖母。其一生波澜壮阔却又饱经风霜,似活百年。因此在翻译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时译者应译出显性知识“百岁人”之下的跟深沉相关的隐性 知 识,而 非 直 译 不 加 处 理 为“”和“”。其次是对“花团锦簇”的英译,刘曦版将其用“”进行了具象表述,但赵亚军版则将具体的锦簇花团意为抽象的快乐气氛,这使得具体显性的知识成了抽象隐性,但恰是这种抽象隐性的知识引起了目
20、的语受众的共有认知知识,使得意象更加丰满,富有美感。因此在对秦腔剧本进行翻译时,在注意知识之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恰当的修辞对其进行转化,更能达到共鸣共情的效果。你兄弟二人也行礼,还望你推枣又让梨。刘娓()本句引自秦腔剧本 三滴血,“推枣让梨”来自中国两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 中有“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发当取小者”。南史王泰传 中“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上,群儿皆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因此,在中国,“推枣让梨”显而易见代表了兄友弟恭、友爱谦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此句为周仁
21、瑞对其子周天佑和其弟之子牛娃所说,正饱含了这种谆谆教导之情。在本例中,刘娓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未能将推枣让梨的独有知识含义翻译出来,不免让其受众觉得食之无味。因此在翻译中国独有知识时,可以等效代替的同等含义的中西方共有知识是首选,其次可将两者结合进行直译和音译,但单纯将其直译就难免有不能将原文知识准确传达的风险,也就不能做到善译美译,译文也就不能符合其翻译目的。牛娃过来,给你伯伯作个揖儿。刘娓()(:)在本例中,译者将“作揖”这个中国传统礼节译为了“”,从整体看,作揖是鞠躬这种礼节的一种但在西方国家甚至日本中国都是不同的。译者将其译为“”,在表面含义上使得受众清晰易懂的了解到其含义,是一种助
22、力沟通的善译。其次,为了更好得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将其进行了标注,甚至添加了图解,在不影响受众欣赏秦腔文化的同时同步传播了中国特有文化,既忠实于翻译目的,又对受众负责。善译不仅帮助受众看到知识的本原,又反过来使之看到另一种文化下的知识之善。真英雄出世来顶天立地,大丈夫我岂肯销声匿迹。贼当道尽出些不平之事,要平坦先剪除当道荆棘。秦李慧()?在本例中,原文每小句都押韵,体现了秦腔剧本的文学风格。李正栓认为:“译者的创造个性不能不受原作风格的限制,否则就成了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进行的改编。若能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风格对等,那就是好的翻译”。本句译文首先做到了“求真”于原文,其次译文基本贴合原文词数结构长
23、度,第期尹丕安,等: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剧本英译使译文在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达到对等,做到了视觉美感与韵律美感。同时,“就译诗而言,不能只要求忠实于意义,如果译出的诗不能传达出原诗的韵味,并没有感染力,那就不是成功的译作无论汉诗或英诗,音乐美很重要”。不损害原文音律美的前提下,好的用韵使得译作锦上添花,好的译作应该像原文一样读来朗朗上口,如此秦腔文化就能通过笔下的文字,口中的唱腔,尽善尽美的让听众身临其境,更好得传播秦腔。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本句对“贼”一词的翻译。本句唱词是刘显在痛骂以严嵩为首的奸党佞臣,因此此处的“贼”即为“卖国贼”之一。这种称呼在中国十分常见,但对国外受众来说并没有这样的知识与
24、习惯,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而非“”,准确传达了知识之真。综上可知,以知识翻译学为支点探究秦腔剧本翻译时:、在剧本英译时可适宜增译主语,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翻译时在准确保留原文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译出原文的音韵美可使其锦上添花,但切不可“因韵害意”,本末倒置。、在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独有文化知识翻译时,不能一刀切的采用音译,要考虑其在译入语中是否有对应关系,并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现有秦腔剧本英译存在过分直译的问题,译文不仅太过生硬缺乏美感,且无法让目的语受众理解,没有肩负翻译世界性之责任,不利于地方性秦腔知识的普遍性传播。四、结语知识之翻译学像个求知严谨的科学家,似用“知识”为翻
25、译命名;又像个恩泽天地的佛陀,为翻译立善心;还是个明智睿达的艺术家,翻译之舞姿惊叹世界。秦腔剧本的时代性强,秦腔戏曲的独特性大,秦腔研究的地方性明显,秦腔翻译的主观性多,这都是秦腔英译研究的重难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探究秦腔翻译,将传统秦腔戏剧知识之真进行传承,使得秦腔翻译既不会脱离传播的价值性,保证了秦腔剧本翻译的水准,又以传播为目的,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受众考虑,不让主观无约束的介入,创作出符合受众审美的善译美作,形成另一地方性的秦腔知识,使得地方性、小众性的秦腔戏曲通过善译、美译的方式得到普遍性认可,促进戏曲秦腔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发展与传播。知识翻译学的提出
26、恰逢其时,无疑为今后的翻译研究道路提供了一个更加新颖的视角。以知识翻译学为基点探究秦腔戏曲翻译,不仅传播了秦腔戏曲知识之真,使知识传播以翻译善心成就秦腔戏曲普遍性欣赏之美,还以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传播中国独特秦腔戏曲文化,深切体现与实践了中国文化自信。参考文献:杨枫 知识翻译学宣言 当代外语研究,():杨枫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当代外语研究,():蓝红军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当代外语研究,():李庆明,刘冰琳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秦腔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研究 以 杨门女将 为 例外 语 教 学,():岳峰,陈泽予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学的英语译名当代外语究,():庞秀成知识翻译学
27、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当代外语研究,():岳峰略论 诗经 英译的韵脚处理 小雅采薇 译文的启示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汪榕培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编者读者公告“华北理工大学期刊社”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通过公众号,各位作者和读者可以直接链接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综合临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本学术期刊,在线投稿、稿件查询、查看当期及过期期刊。为进一步方便作者和读者,公众号还随时推送相关学术动态、特色栏目和精品文章,同时展示期刊社管理及学术活动情况,旨在为各位打造一个集学术、交流、服务为一体,多样化出版、数字化协同、实时化反馈的平台。欢迎各位作者、读者踊跃关注。第期尹丕安,等: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剧本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