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_苏建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246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_苏建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_苏建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_苏建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苏建贤(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及开展相关活动;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以批判性继承的扬弃精神为前提,过程要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核心在于对学生三观的塑造。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哲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与淬炼,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不局限于文化领域,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学生是正处在重要发展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递的是千年来先人的智慧结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新的拓展方向,也扩充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功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3、除了文学领域,在艺术与人文领域也都有其独到的影响力。想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体现其多样性与独特性,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不同的展现形式。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创造更多的机会。深入的了解才是消除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偏见的最佳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想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

4、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二者相辅相成的目的,首先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割裂性,需江 汉 石 油 职 工 大 学 学 报 年 月 第 卷第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苏建贤()男,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政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对二者进行深入挖掘,确定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次,学校应当重视对课程资源的针对性开发,编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材,为教学提供素材与依据。最后,学校还应当开设配套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对此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学习。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现阶段制约中

5、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还有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就意味着教育者所要具备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还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对二者进行深入挖掘,确定契合点,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学校必须要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选取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利用校内资源为他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还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文学、历史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培训。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开展相关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同样能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

6、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匹配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将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长效影响。学校可以对景观布置进行更新,还可以举办校园诗词大会、校园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契合。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育人的事业,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回答的是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人的道德的修养与品行的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的精神品质内化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

7、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其附加时代的特色,又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层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勤奋、进取、坚韧、爱国等精神,实质上与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一脉相承。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既要在理论上有深度,又要能够切实转化成切实的实践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是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

8、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二者的立足点都在于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该群体有着思维活跃、主观能动性强、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常出现知行冲突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兴趣。以批判性继承的扬弃精神为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批判性继承的扬弃精神,也就是说,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无条件接受,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其中对人格塑造、社会进步有益的部分,抛弃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陈旧愚昧的部分。比如说孝顺这一品质自古以来便被儒家所推崇,在汉代甚至实行举孝廉这一选官制度,人们可以凭借孝顺的名声获得当官的机会,孝也

9、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时至今日,孝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道德,广泛地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与孝相关的传统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要对其进行扬弃,提取其中敬爱父母,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的精神内核,而删去其中违反法律、基本道德与社会公序良俗的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二者之间的交集,并以此为落脚点进行拓展。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的要素拆分,避免出现与思想教育课程内容相冲突的情况。过程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江 汉 石 油 职 工 大 学 学 报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华优秀

10、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理论指导,能够让大学生主动地认识世界,并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比如爱国精神,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对爱国精神缺乏概念与切身体会。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是恒久的母题,历史上有太多的人物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正向的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填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骨架,使之与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相承接,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大学生在接受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其意识也将向着更为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最终将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正面的导向。核心在于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对大学生三观,也就是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这三个观念的形成决定了大学生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与认知,对自身人生目的、价值与意义的观点,以及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多数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三观,但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大学生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施加正面的导向。结束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形式,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想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则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2、,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开展相关活动。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二者在目的、内容、对象上存在内在联系,以批判性继承的扬弃精神为前提,过程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核心在于对学生三观的塑造。参考文献 范成龙,王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逻辑与实践方略教育探索,():崔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讨作家天地,():朱转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及突破研究 改革与开放,():何光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合路径四川警察学院学报,():(,):,:;编辑赵芳苏建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