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考点专题训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考点专题训练 单选题 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大致步骤如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B不能用含32P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并标记噬菌体 C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表明噬菌体的 DNA 已注入大肠杆菌 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仅小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A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
2、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用32P 和35S 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才能得出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2 A 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要用含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液中培养并标记噬菌体,B 正确;C、噬菌体的 DNA 已侵入大肠杆菌,会随大肠杆菌沉淀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有放射性,C 正确;D、因为 DNA 的复制是半保
3、留复制,在没有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中复制的子代用的原料都是没有放射性的,故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仅小部分具有放射性,D 正确。故选 A。2、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是()A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 B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相连 C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 D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相连 答案:A 解析:DNA 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 分子中的脱
4、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图所示:3 由于“分析”可知,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五碳糖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相连,因此,BCD 错误,A 正确。故选 A。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对噬菌体(见下图)的不同结构用相应的同位素进行标记,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18OB14CC32PD35S 答案:C 解析: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5、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是蛋白质外壳,特征元素是 S,而 O 元素在蛋白质和 DNA 中都含有,A 错误;B、是蛋白质外壳,特征元素是 S,而 C 元素在蛋白质和 DNA 中都含有,B 错误;4 C、是 DNA,特征元素是 P,故可用32P 进行标记,C 正确;D、是 DNA,特征元素是 P 而不是 S,D 错误。故选 C。4、由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知,下列注射物能使实验小鼠死亡的是()AR 型活细菌 B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C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 D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DNA 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 型和 S 型
6、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A、R 型活细菌没有荚膜,没有毒,所以注射后不能使实验小鼠死亡,A 错误;B、将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没有活性的 S 型细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B 错误;C、注射 S 型菌的 DNA+R 型活菌,S 型菌的 DNA 能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因而会引起小鼠死亡,C 正确;D、DNA 酶能水解 S 型细菌 DNA,所以注射 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DNA 酶,不会转化形成 S 型细菌,因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D 错误。故选 C。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某科研小组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下图,则下
7、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5 A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 B细胞外的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C上清液中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左右,原因是大约 20%T2噬菌体没有与大肠杆菌分离 D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优点之一是个体很小,结构简单,都可在培养基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答案:D 解析: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 100%;上清液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说明有 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 先增大后保持在 30%左右,说
8、明有 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A、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 100%,即本组数据作为对照组,说明细菌没有裂解,A 正确;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时间过短,部分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32P 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含32P 噬菌体。由题分析可知,细菌并未裂解,因此细胞外的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B 正确;C、上清液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说明有 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C 正确
9、;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依赖活细胞生存和繁殖,其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中繁殖,D 错误。故选 D。6、下列关于人类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6 A人体细胞内的基因都存在于染色体上 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不一定是等位基因 CY 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在 X 染色体也存在 D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 答案:A 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 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
10、人体细胞内的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的线粒体中,A 错误;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的基因,如纯合子 AA,B 正确;C.Y 染色体上有能与 X 染色体配对的同源区段,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部分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也存在,C 正确;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的,DNA 是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线性分子,故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D 正确。故选 A。7、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全部转化为 S 型 B沃森、克里克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
11、复制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噬菌体和细菌的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氧气 答案:C 解析: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活 R 型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小鼠患败7 血症而亡,证明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含有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沃森、克里克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后人用同位素标记法(14N、15N)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最终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3)、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通过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
12、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A、格里菲思实验中,只有部分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A 错误;B、沃森、克里克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 错误;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C 正确;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相互分开,D
13、错误。故选 C。8、某一个 DNA 分子的碱基总数中,腺嘌呤为 200 个,复制 n 次后,共消耗周围环境中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000 个,则该 DNA 分子已经复制了几次()A四次 B五次 C六次 D七次 答案:A 解析:本题是 DNA 分子的复制,DNA 分子复制是以 DNA 分子解开的两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的,复制的结果是 1 个 DNA 分子形成了 2 个完全一样的 DNA 分子。由题意可知,模板 DNA 中含有 200 个腺嘌呤,即含有 200 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复制数次后,所有 DNA 中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3000+200=3200 个,设该 DNA 分子复制了 n 次,则有关系式:2n200=3200,解得n=4。8 故选 A。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