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重点易错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重点易错题 单选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对噬菌体(见下图)的不同结构用相应的同位素进行标记,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18OB14CC32PD35S 答案:C 解析: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是蛋白质外壳,特征元素是 S,而 O 元素在蛋白质和 DNA 中都含有,A 错误;B、是蛋白质外壳,特征元素是 S,而 C 元素在蛋白质和 DNA 中都含有,B 错误;C、是 DNA,特征元素是 P,故可用32P 进行标记,C 正确;D、是 DNA,特征元素是 P 而不是 S,D 错误。故选 C。2、由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知,下列注射物能使实验小鼠死亡的是()AR 型活细菌 2 B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C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 D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DNA 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A、R 型活细菌没有荚膜,没有毒,所以注射后不能使实验小鼠死亡,A 错误;B、将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没有活性的 S 型细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B 错误;C、注射 S 型菌的 DNA+R 型活菌,S 型菌的 DNA 能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因而会引起小鼠死亡,C 正确;D、DNA 酶能水解 S 型细菌 DNA,所以注射 R 型活菌+S 型细菌 DNA+DNA 酶,不会转化形成 S 型细菌,因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D 错误。故选 C。3、把含14N 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氮源为15N 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再放回氮源为14N 的环境中培养,DNA 复制一次后,将大肠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DNA,如果 DNA 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则 DNA 组成分析应为()A3/4 轻氮型、1/4 中间型 B1/4 轻氮型、3/4 中间型 C1/2 中间型、1/2 重氮型 D1/2 轻氮型、1/2 中间型 答案:D 解析:含14N 的 DNA 放在15N 环境中复制一次,则形成的 DNA 一条链中含14N,另一条链中含15N,再返回原环境,一个中间型 DNA 复制两次,形成四个 DNA,这四个 DNA 中有 3 个 DNA 的两条链均是14N,1 个 DNA 的一条链中3 含14N,另一条链中含15N。将含14N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5N 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所形成的 2 个子代 DNA 分子都是中间型,再放回原环境中复制一次后,形成 4 个 DNA 分子,其中有 2 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另外 2 个 DNA 分子两条链均含14N,所以子代 DNA 组成分析为 1/2 轻氮型、1/2 中间型。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小提示:4、基因作为 DNA 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可能在复制等时期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遗传信息。某 DNA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如图所示变化,若再复制两代(该过程不再发生突变),则突变 DNA 占()A1/2B1/4C1/8D1/16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该 DNA 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一条链上 G 变成烯醇式异构体,与 T 配对,随后在配对时就会有 G-C 变成 T-A。DNA 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方式复制,复制过程一条链上 G 变成烯醇式异构体,复制后就变成 G-T 碱基对,该异常 DNA 再复制两次,就会形成 4 个 DNA 分子,其中有 T 的那条链继续复制就会形成 A-T 碱基对,有 G 那条链形成正常得到 G-C 碱基对,所以 4 个 DNA 中有一个异常 DNA 的,突变的 DNA 占 1/4,ACD 错误,B 正确。故选 B。4 5、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全部转化为 S 型 B沃森、克里克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噬菌体和细菌的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氧气 答案:C 解析: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活 R 型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小鼠患败血症而亡,证明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含有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沃森、克里克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后人用同位素标记法(14N、15N)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最终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3)、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通过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A、格里菲思实验中,只有部分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A 错误;B、沃森、克里克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 错误;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C 正确;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相互分开,D 错误。故选 C。6、某 DNA 部分片段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5 A为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 RNA 聚合酶催化 B代表氢键,的形成与断裂需要 ATP 提供能量 C片段中碱基与五碳糖构成的脱氧核苷与 ATP 中的腺苷相同 D若该 DNA 一条链中碱基 A 与 T 之和占 48%,则整个 DNA 中碱基 C 占 26%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真核生物 DNA 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氢键,为碱基 A,为磷酸二酯键。A、为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 DNA 聚合酶催化,A 错误;B、代表氢键,氢键的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C、构成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构成腺苷的五碳糖是核糖,C 错误;D、由于 DNA 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A=T,G=C,所以若该 DNA 一条链中碱基 A 与 T 之和占 48%,则整个 DNA分子中则碱基 A 与 T 之和占 48%,G 和 C 之和占 1-48%=52%,所以 DNA 中碱基 C 占 26%,D 正确。故选 D。小提示:7、以 DNA 的一条链(序列是 5GATACC3)为模板,经复制后的子链的序列是()A5GGTATC3B5CTATGG3 C5GATACC3D5CCATAG3 6 答案:A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 DNA 或某些双链 RNA 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 DNA 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 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在RNA 中与 U(尿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同时 DNA 分子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关系,因此,已知 DNA 分子的一条母链上的部分碱基排列顺序为 5GATACC3,那么,以另一条母链为模板,经复制后得到的对应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5GGTATC3。故选 A。小提示:8、下列关于 DNA 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 B解旋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子链 C子链与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D复制过程中只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答案:A 解析:DNA 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 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 DNA 复制出两条 DNA;特点:半保留复制。A、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A 正确;7 B、DNA 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子链,解旋酶将 DNA 双链解开,B 错误;C、子链与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互补,C 错误;D、DNA 复制时,两条链都作为复制的模板,D 错误。故选 A。小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