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影响研究_杨红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8880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影响研究_杨红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影响研究_杨红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影响研究_杨红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0大众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音乐文化,就要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具有多样性,但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由于生活习惯、居住环境以及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并没有更好的形成一体化格局,但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由于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利益,民族之间已经有很大的交融性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随着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音乐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也是必然局势,要做到音乐文化的多元

2、一体化,首先我们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五个认同”);其次从微观上要做到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意识认同。所以对于音乐文化反映的内容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而纵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近百年之内,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发展与演进,所以,本文就从近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过程探索相应的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主要分抗战以前、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一、抗战以前抗战以前几十年内,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分别支持不同派系军阀,使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

3、半封建地的社会境况,内战频发,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科技、军事、文化等都十分落后,当时人民流离失所。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观念,“民族”在当时具有族类、种族的意义,是有着相同血统和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群体组织,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时的中华民族其实主要指“大汉民族”,随后在他几十年的探索中,逐渐将“大汉民族”演变到中国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同时也由于孙中山的助推作用,使得“中华民族”这种说法得到了一定的巩固和加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中华民族的观念后,也预示着中国人民正在从被压迫中逐渐觉醒,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

4、在当时是因为引进了国外的音乐形式,但寄托着振兴中华的希望,用音乐唤醒人们麻木无知的意识,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正式登上了中国教育的舞台,学堂乐歌推行的初衷也是“振兴中华、富国强军”为目的,所以其内容就以保家卫国为根本,推广民主和民族性。学堂乐歌曲调简单,容易记忆,一般来自欧洲和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影响研究*杨红林(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新疆图木舒克市 844000)摘要:从以往音乐史中可以看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和美育的作用,它也体现在其社会性上,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能只会关注音乐的音响,而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所以,当我们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起来研究时,

5、就不能只顾及音乐的音响意义,而是要更好地发现音乐艺术中的社会价值。所以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会引起音乐作品的创作取向,特别是音乐专业人士,他们似乎承担着反映这种意识形态的职责,所以文章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社会历史过程的角度,分析不同历史阶段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关键词:民族;时代;多元一体;音乐文化中图分类号:J60;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4-0070-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4.024*基金项目:新疆政法学院校长基金一般项目“音乐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XZSK2021071)。

6、音乐理论71大众文艺本歌曲,也有来自本国的民间音乐的曲调,大部分歌曲是一曲多词,单独创作的作品不多。李叔同改编自法国民歌月光的哀祖国,这首歌曲原是一首摇篮曲,李叔同进行降低旋律、加入附点音符、休止等手法,使整个作品显得有些哀伤。而他的祖国歌是根据中国民间“老六板”曲调填词而成的,词中唱到“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显现出李叔同对于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也表现出对于祖国终会强大的信心,给予处于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强大的自信与斗志;黄河,是一首将祖国的“黄河、长城、昆仑山”等多

7、个地理意象作为歌词表现出来,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唤醒人们要热爱自己的家园,与列强作斗争的思想。在学堂乐歌中,像这种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歌曲还有很多,他们都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思考,所以在这种音乐作品的带动下,中国的音乐创作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这时仍然以歌曲为主(包括原曲填词、原创歌曲以及合唱歌曲),但也开始引进西方或日本的创作理念,学堂乐歌节奏、旋律都比较简单,引进了对我国音乐影响较大的大小调调式歌曲,增强了作品的逻辑性,同时也加强了音乐的教化作用,此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沈心工、李叔同等。另外,还产生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直接使

8、用“中华民族”这样的词,歌曲速度就是军队行进式的进行曲风格,旋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力度从弱到强,具有号召性;再如旗正飘飘,是一首四部合唱歌曲,音乐铿锵有力,表达对侵略者的悲愤情绪,激发人们抗战激情和民族团结精神。二、抗战时期本文中,抗战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9年建国结束,包括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这段时期是近代中国的灾难史,人民生活十分艰难,特别是抗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心理与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抵御外敌入侵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也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中

9、正式走向了历史舞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后来的内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提出与实践,早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李大钊就提出“中华民族之人皆为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观”,这也就说明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命运体;后来吴文藻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费孝通的“民族平等、成分多元”,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等观点,说明中华民族具有一体性和多元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文艺作为一种战线的重要作用,是人民大众的文艺,要扎根在人民当中,这里的人民大众就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文艺创作已经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而相应而生的音乐活

10、动与音乐作品促进了这一观念的进一步推广和巩固,建立了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最有影响的当属抗日歌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它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保家卫国的,由于“中华民族”观念已经完全形成,从而引导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们也以“团结”“民族”“战斗”等为主题创作了许多顺应时代的民族歌曲作品。这时的大合唱尤为突出,如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凸显了作品的民族性和大众性,黄河大合唱运用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作曲手法的结合创作而成,音乐情绪跌宕起伏,几首歌曲对比鲜明,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合唱歌曲的创作,如保卫西北大合唱中

11、国人等等;同时,以民歌为基础创作的独唱或齐唱歌曲如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艺术歌曲如延安颂等,这些歌曲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儿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同时也是受到外部和内部各种影响而创作,使得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侵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可以不难看出,这时的音乐作品创作特点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借用西洋音乐创作手法,作品具有群众性和革命性,能够较好地传唱。王洛宾编创的新疆民歌,许多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比如青春舞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说明了在艺术形态上多样性的影

12、响,虽然这些歌曲基本都是情歌,但是它在这样的环境下传播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使新疆与内地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三、建国初期本文中把建国初期定为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这一时间段,这个时期,是百废待兴的时期,也是文艺复兴的时期,同时也是探索发展的时期。该时期资本主义体系被削弱,社会主义体系标准下的生活方式完全融入全国人民生活中,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鼓舞着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我国在这一时期抗战已不是主题,而是寻找怎样巩固胜利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13、社会经济等的途径。在内战过程中和帮助解放少数民族受压迫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受到了流血牺牲的代价,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对共产党的帮助也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拉近了各音乐理论72大众文艺民族和共产党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也是一个民族解放的革命史,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自决权,显示了各民族在发展中的“多元性”和“平等的联合”的特点,建立了多个民族自治地区。在这一段时期,无论是从“汉族和少数民族要搞好关系的”理论,还是“左”倾的“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的探索与发展中的各民族问题,它们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发展中的民族关系的探索,

14、但总的来说,虽然有一些问题出现,但还是不断地凝聚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一步完善做好铺垫。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支撑下,产生了大量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谊为主的歌曲作品,诸如歌唱民族区域自治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歌唱民族大团结,这些歌曲中,大量的出现团结、民族等这样的词;也有歌唱美丽家乡,赞颂祖国繁荣昌盛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北京天安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祖国颂等,这类歌曲的主题词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和对祖国的赞美,以引起人们对祖国和各地域地热爱和认同感;还有把回顾英雄事件,歌颂抗

15、战胜利作为创作源泉,产生的歌曲,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合唱曲长征组歌等,同时,艺术家们也创作了一批表现战争时代的歌剧,如白毛女草原之歌江姐长征血泪仇等,反映了抗战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歌曲都反映了歌曲创作的热情,有许多甚至是业余的音乐创作者,虽然有些作品并不是特别完美,但是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歌曲得到了历史的考验,其创作手法精炼,深入人民群众,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人文情怀,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并且创作思路比较开放,热情度和传唱度都比较高,所以,只要是比较好的作品就会很快的传向各地,久唱不衰。四、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

16、化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迅速的发展,主题是“发展”,而不是“阶级”,更不是“战争”,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由于中国国力的大发展而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迈向了伟大的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式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对中国民族的属性和结构的进一步认识的结果。1988年,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问世,本书中主要观点有“中华民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2。党在2014年的

17、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这个理论提出更加深化和简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它是国家发展的依靠,民族团结就会带来国家稳定,才能做到更好的发展,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地“铸牢”,要用什么样的途径铸牢这种意识,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音乐也作为一直方式,表现出其积极活跃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音乐文化也得到了相应地变革与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文艺形式更加多样,原来的音乐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器乐和声乐各

18、有千秋,本文只探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声乐影响,声乐,无论是大型的声乐作品,还是各类歌曲,都表现出迅速的发展,创作群体不断壮大,音乐社团遍布全国,影响着各种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对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也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歌曲数不胜数。如融合各地少数民族民歌音调的爱我中华(广西、云南等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天路(西藏)等,艺术歌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祝酒歌多情的土地共和国之恋江山等,这些歌曲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人民对祖国、土地、民族等的热爱与眷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对于社会变化与需求的敏

19、感性不断加强,比如在当下新冠疫情影响下,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作品也有许多,如爱的桥梁我们心在一起等。从中看出,音乐作品的创作由音乐家逐渐普及到了大众,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有力手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中列举的作品仅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通过对不同时期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歌曲创作思想与风格的概述,可大致看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带动的审美地流变,从整体来看,这种变化是由社会变化和大众对音乐审美的要求所引起的,所以,任何时代的创作是离不开国家、人民和社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所需,也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参考文献:1陈育宁.中华民族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6):1-5.2赵轶颖.中华民族整体性意识的型塑D.南京大学,2014.作者简介:杨红林(1982-),男,汉族,甘肃省渭源县,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作曲。音乐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