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使用新教材中坪小学 陈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通过近两个月的一年级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充分的考虑到本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使用新教材,以教材为载体,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谈一谈我是如何使用新教材的。一、 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结合实际更换素材。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问题情境,它力求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
2、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教材提供的素材只是静态的,有时会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难以操作,不过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宽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所以我在是使用新教材主要是创造性的、选择性的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信息资源,并结合本校和本班的实际更换素材。更换的这些素材主要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例如:“比多少”一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童话情境,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多媒体投影设备,无法将它鲜活地展示出来。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将它更换成一个可操作的,形象直观的活动:让小朋友的认数和文具盒比,小朋友的人数和老师要奖给小朋友的小花比。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
3、中经历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比多少这一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过程。二、 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则将教材中提供的信息作为练习来处理。学生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注意力已逐渐分散,这时我将教材中的童话情境编制成一美丽的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的注意力又一下子被我给吸引了过来,然后学生自由选择童话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效果非常好。又例如:“0”的认识一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猴子吃桃的线索,但教材给我们的是一幅静止的画,缺动感,缺形象。所以我在教学时,首先我请了一个小朋友戴上猴子面具,我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只可爱的猴子,它在家里非常的乖,所以
4、猴子妈妈就奖了两个桃给它。教师接着出示一个盘子里装有两个桃。师:“猴子可高兴了!”“小猴子”拿走了一个桃,师:“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猴子又拿走了一个。师:“这时还剩多少个?又该用几来表示?”就这样,我动态的展示了桃的个数由210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感知了0的含义。三、 根据新课标要求,大胆拓展教材。教材它不是圣经,它是永远没有定稿的素材,所以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我在使用新教材时尽量做到大胆的拓展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例如:我在设计认识8和9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数课堂上给他们提供的数的对象,我还让学生数校园一共有多少个班?有多少个宣传牌?
5、教学楼前有多少个花坛?我们班一组有多少个小朋友?课后还让学生回家数一数,家中有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8和9的?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增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四、 联系现实生活,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根据一年
6、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寻找身边的数,模拟生活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个数可以用几来表示,教学“分类”后,我让学生把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分类整理,回家把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比一比谁做的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拉近了学习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又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这样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