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861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The Spread of Taoist Culture in the Border Areas of Jiangxi,Fujian andGuangdong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ZOU Chun鄄sheng,XIE Xiao鄄yan(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Jiangxi 341000)Abstract: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ere important period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aoist culture i

2、n the borderareas of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ong.Through the missionary activities of Taoists,the promotion activities of local governments,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aoist literature,Taoist culture spread and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the border areas of Jiangxi,Fujian,and Guangdong.It not only pro

3、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the border areas of Jiangxi,Fujian,and Guangdong,but also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gion and greatly enriched the folklore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Key words: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Border Areas of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

4、ong;the spread of Taoist culture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邹春生,谢小燕(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唐宋时期是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时期。通过道教人士的传教活动、地方官府的助教活动以及道教文学作品的传颂等途径,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和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推动了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官府对该地区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关键词: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图分类号:B95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怨苑源猿(圆园23)03原园园59原园5收稿日期:2023-03-29基金

5、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明清时期赣闽粤毗邻区儒学实践与宗教变迁研究”(JD19009)。作者简介:邹春生(1971),男,江西瑞金人,历史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史、客家文化。谢小燕(1999),女,江西安远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客家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是道教重要的发祥地,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道教发展处于繁荣阶段的唐宋时期,赣闽粤三省出现了大批的著名道教人物、宫观建筑以及传说故事。江西赣南、福建闽西和广东粤东北交界区

6、俗称“赣闽粤边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留存了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道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对道教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大致围绕以下三个主题:一是对道教以及道教文化的研究;二是对各地道教建筑的研究;三是以区域为特色的专门研究。此外,刘永华、罗勇等学者也对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开展了专题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单就关于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多为道教科仪、道教与民间信仰,或以某地为对象进行的个案研究,而对某一时期道教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的。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赣闽粤边区地方志所载道教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对唐宋时期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传

7、播及影响做一粗略探讨。一、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场所的兴建唐高祖李渊建国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大肆倡导道教,自称老子之后。此后历代帝王,除武周政权,大多承其先辈之法,不断提升道教地位,实行“崇道抑佛”政策,如玄宗设崇玄学于玄元庙,立玄学博士,将老子 道德经 等道家经典列入明经考试中,而且还规定道士女冠隶属于宗正寺。宋代统治者大多亦是崇尚道教,以宋真宗与宋徽宗为最,在全国大量修建宫第 42 卷第 3 期2 0 2 3 年 6 月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Vol.42 No.3Jun.2 0 2 3观、册封道士以及加封民间所祀道教之神。在此宽松的环境下,

8、赣闽粤边区的道教蓬勃发展,突出表现在大批道教场所的修建与赐额方面。(一)道教场所的修建概况唐宋时期,赣南地区道教发展迅猛,修建或赐额的道教场所数量相较于闽西、粤东北两地为最多。而早在道教成立之初,福建就有着发达的巫觋文化,在该地广为流传太姥和武夷君的神话传说。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此时闽西地区的道教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道教场所数量仅次于赣南地区。粤东北地区在该时期修建与赐额的道教场所数量多达 31 处(见表 1)。(二)道教场所的修建特点表 1 所示道教宫观均修建于唐宋时期,有些在明清时期依然还在使用。从方志记载中,我们大体能够了解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发展的盛况以及道教场所修建的特点:一是数量众

9、多。笔者根据地方志粗略统计,赣南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修建的道教场所仅有 9 处,而在唐宋时期,修建的存留至今的道教场所多达 55 处,体现出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的道教发展的迅猛态势及修建宫观数目之多。其中,赣县兴建的道教场所最多,有 11 处,主要原因是其为赣州府治所在,道教发展更为活跃。闽西地区在同一时期也修建有 52 处道教场所。粤东北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仅建有 7 处道教场所,而在唐宋时期达 31 处。其中,博罗县的道教场所相较于其他地区数目偏多,原因是道教名山“罗浮山”坐落于此县,吸引着众多慕道者来此。但与赣南、闽西地区相比,粤东北地区的的道教场所数量较少,原因在于粤东北地区的开发相较

10、于前二者较晚。唐代大庾岭的开发,加速了官府对赣南地区的经略,故赣南的道教场所数量较闽西、粤东北地区多。而两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双双南移,加速推动了福建以及赣南地区的开发,粤东北地区也渐渐发展起来。总之,唐宋时期道教在赣闽粤边区发展繁盛。二是分布广泛。以表 1 中的赣南地区为例,唐宋时期修建的道教场所分布于 13 个县,可见其分布之广泛。其中不乏地处偏僻且人迹罕至之处,如安远县,洪武初年安远县尉杨霄远 薄赋敛 中言:“臣待罪安远,知安远一兴一废,立县者三。又细访县中,不闻大姓,且少百外年之家,臣实不解所由。及行查乡曲,一望林峦,非拾级登峰,丹崖绝壑,即穿坑度垇,鸟道羊肠。臣不禁涕涟,寸心如碎。乃

11、知安远者,万顷山岗一线田而已矣浴”1从其描述中,可知安远县在明初时依旧是一片未完全开发的山区景象,更难想象时间推至唐宋时期时,安远地区是怎样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之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依旧建立了郭公祠、灵宝观、琪瑚庙等众多的道教场所。三是影响力大。宋代,大举赐封了一大批道教宫观,赣南地区在此时就有 14 处道教宫观被赐额或庙宇神灵被加封。如江东庙:“旧在雷冈之上,祀秦石固,屡著灵异,唐大中间里人周诚重建。宋嘉祐中赐额 显庆;绍兴中加封 昭烈;元加王号。”2除江东庙外,还有广济庙、潛灵庙、玉虚观、紫极宫、真君庙、蓬莱祠、万年观、葛姆祠、明德观、郭公祠、博济庙、孚惠庙、金精山祠、英显庙均被赐封

12、。而闽西长汀,单就这一地区在宋时就新建有 17 处道教场所。显现出有宋一代,赣闽粤边区道教影响力不断扩大,即其不仅获得了国家的关注以及赐封,而且还不断涌现着新的道教场所。二、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途径如表 1 所示,唐宋时期,在赣闽粤边区修建了数量庞大的道教场所,是为道教在赣闽粤边区发展盛况最直观的体现。且大量道教场所的修建,不仅为道教人士在此传播道教文化提供容身之所,也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站点。在此基础上,道教人士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这一边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教活动,并在百姓和在官府的帮持下建造了诸多道教建筑。此外,大量道藏经典以及道教文学作品也在此边区广为传颂,道教文化由此在

13、赣闽粤边区被广泛传播开来了。(一)道教人士的传教活动道教人士是推动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广泛传表 1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修建道教场所统计表单位:处粤东北地区县域县域县域道观数量赣县长汀海阳2于都宁化揭阳2石城清流程乡4大庾归化潮阳3南康连城惠来1上犹上杭归善4崇义武平博罗10兴国龙岩韶州3龙南南雄1安远河源1宁都瑞金信丰小计31赣南地区道观数量1156532142375155闽西地区道观数量22771563152怀化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60 播的主要力量。在赣闽粤边区地方志中,记载了为数不少的道教人士。据笔者统计,地方志中所载唐宋时期的道教人士,赣南地区 23 人、闽西地区 17 人、粤

14、东北地区 31 人。这些道教人士活跃在赣闽粤边区,积极地开展道教文化传播活动。他们的传教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研习修道,传习道法。如对粤东北地区的陈楠的记载,“博罗白水岩人后得 太乙刀圭金丹法诀 于毗陵禅师,得 景霄大雷琅书 楠捻土付之,病辄愈,故呼为陈泥丸。徽宗政和中,擢提举道録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世,所至济人利物所著有翠虚妙悟全集 及作 罗浮翠虚吟。”3再如对闽西罗仙公的记载,“往清流盈山庵修炼数载里人以其身塑而祀之”4。二是营建道场,祀圣祈福。道教场所主要是道教徒们生活居住修炼、祭祀、祈福之地。从营建主体看,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的道教建筑的建造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道士募资修建。如赣

15、县文潭岭至德观是宋时由自幼慕道的里人邱真仙创建的;第二,乡人筹资兴建。此类道教场所大多祭祀的是当地先贤忠勇之辈,亦或是普通百姓。如清流县的渔沧庙,祭祀的是唐银青光禄大夫樊令。文献载:“神松江华亭人,唐末赣寇作乱,神奉命讨之,战殁。乡人立庙以祀。宋绍定中,赣寇掠邑,忽闻庙中金鼓声,俄见兵马旗帜森列山上,贼惊,遁去。元至正间封为 渔沧感应王。”5第三,官府官员倡修。赣南安远县琪瑚庙“在修田坊,宋嘉定间县令陈朴建,祈祷輙应”6。三是助民救难,收获民心。道教人士在当地结庐,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治病救人,施展本领替百姓消灾解难。如粤东北地区的胡衍:“宋初,行医至博罗,遂居焉。少慕仙道,喜施与,炼药捣三

16、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宝丹,治病疫,全活者众。”7宣和年间来到汀州的曹道翁:“宣和间,始至县,结庵居焉赖岫有幼女,翁以药咽之,祝曰:终身无病,通夕无溺。后皆验。”8道士们助民救难的做法,拉近了道教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增加了普通百姓对道教的信赖与支持,具体体现在除了道士与官府修建道教场所外,当地民众也自发地筹建祠庙等。(二)地方官府的助教活动道教的发展与历代统治者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唐宋时期,道教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赣闽粤边区,官府对道教在当地的传播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从而采取了诸多措施助推道教的发展。一是官府官员主持修建道教场所。上文已有所述,除此之外,有些道教场所还受到了历代官府的

17、重视,如瑞金县的城隍庙,建于宋代,此后重修,历代都有官府官员主持,“元至正中,县尹曾仕鲁重建。明洪武三十年,主簿周仲宾;永乐十三年,知县詹泰;天顺五年,典史林生;嘉靖十八年,知县王釴,相继重修。隆庆三年,知县吕若愚增建道房五间。乾隆十八年,知县郭灿倡邑人重建。嘉庆二十二年,知县蒋方增倡合邑重修,即神庙后栋厨房改建龙神殿,厨房移建庙后”9,足见当地官府对道教的重视。二是国家大举赐封民间神灵与庙宇。尤其是在宋代,朝廷大举加封赐额民间祭祀的山神、龙王等神灵。获得朝廷赐封的地方神灵由此取得合法地位,成为官方承认的“正神”并纳入官方祀典当中。如宁化县连山庙:“神姓廖名忠,陈隋间人。没,葬于连山,邑人祀焉

18、。宋绍兴间,有灵芝生殿中石上,闻于朝,封 广济王。咸淳中,有御寇阴迹,加封 英济广惠王,妻赠 协济惠妃。”10赣南宁都博济庙,“俗名太公庙,祀土神胡雄。宋崇宁中赐额”11。三是受到官府的召见礼遇和嘉奖。如长汀的王中正,“咸平中遇羽士,授以铅汞术,戒曰:非遇万乘,勿轻出。后坐事流岭南,至京师,为有司所捕,以闻。帝命皇城司刘承珪问状,其陈灵异,献所为白金,前后累钜万,诏书褒谕。后卒于京,命塑像景灵宫”12。景灵宫为宋代皇帝供奉祖宗的神庙,王中正能够塑像于此,体现了官府对其之重视。(三)道教文学作品的书写与流传文学作品对道教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道教文学作品大致包括口头故事、文人记述和道士悟

19、道作品。首先,具有神秘色彩的道教故事是最能吸引群众,并被其广为接受的一条传播途径。在赣闽粤边区的道教传播过程中,那些被编撰出来的具有离奇神秘色彩的道教故事,对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宋时赣州赣县的李思聪,“少苦心道教,有幻术。尝默坐书榻,命其徒锁扃,悬明镜榻上,神游镜中,徧于四方,约以归日。及期,徒启关候之,见其尽所至山川,形诸歌咏,名曰:游山记”13。福建长汀的梁野,“遇神人,授致钱术。尝雨弥旬,薪米尽,母责之。戴引薪米十担从外来,振袖偿直”14。贞元时寓连城林坊村西山绝顶的杜陈二真人,“不火食五十四年。一日遇东华君,飘然羽化。宋初为祀广福堂,有祷辄应”15。其次,文人关于道教文

20、化的记述,也推动了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文人仕宦或于道教场所游览,或与道士往来,而后所作的诗篇亦或是相关文字记载,经传颂后使这些道教场所或人物呈现在世人眼中。赣州邹春生,谢小燕: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第 42 卷第 3 期 61 府志 中就记载各地宫观的同时还载有文人所题诗篇。如赣县的紫极宫,就有唐代李巩玉作诗 紫极宫斋夜诗:“紫府笙歌碧落寒,晚星寥亮月光残。一群白鹤高飞散,惟有松风扫石坛。”16宁化县的显应庙,宋丞相李纲迁谪经过,题诗于壁:“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酧彻一盃揩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17苏东坡谪惠州时,听闻道士邓守安的事迹,曾赋诗:“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21、。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山中人,飞空本无迹。”18,等。这些含有道教文化内容的诗篇广为世人传颂,也推进了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再次,道士的悟道作品也是传播道教文化的重要环节。如前文所提及被称为“陈泥丸”的陈楠,就曾得 太乙刀圭金丹法决 于毗陵禅师,得 景霄大雷琅书 于黎姥山神。在罗浮以道法行世,著有 翠虚妙悟全集 及作有 罗浮翠虚吟。并且以丹法教授给白玉蟾。而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师从陈泥丸学道,得 太乙刀圭之妙 九鼎金丹之书。白玉蟾的弟子胡衍“常居水帘洞师白玉蟾,行九九六六之法得道”19。上述道教作品和记载中这些文学化的创作及其在赣闽粤边区流传,对道教文化在

22、该地区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教作品中对道教神力的宣传,尽管略显夸张,但在唐宋时期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却为民众所深信,这无疑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与传播。三、唐宋时期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影响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形成与古代的巫祝、方仙和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赣闽粤边区自古又是个“信巫尚鬼”之地。因此,唐宋时期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与发展,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促进了赣闽粤边区道教的发展与兴盛随着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与发展,直接促进了该地道教事业的兴盛,各类宫观庙宇林立。如唐末躲避战乱的杨筠松来到赣南兴国,和曾文辿、廖瑀

23、一起在此地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们的堪舆理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三僚风水文化。此后,曾、廖两姓弟子代代相承,自唐至清,出现过二十多名“国师”。再如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中的陈楠、白玉蟾皆于罗浮修炼以道法行世,门徒众多,众多道士慕名前来此地修炼,使该山成为“道家仙山”,而罗浮山也吸引着后世慕道者纷至沓来,推动道教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在赣闽粤边区建造的大量宫观,使得道教势力在当地扎根,形成一个个驻点,通过丰富的道教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信仰观念,吸引了大量的当地信众。正如诸多的道教神明和人士被纳入赣闽粤边区人民的信仰体系当中,如城隍、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等。赣州府志 载:“真武殿在西华山袁

24、创自唐天宝六年袁勅曰院 耶 灵山爷遥又袁真武殿在通天岩顶袁康熙间袁总镇许盛修遥又袁真武神供奉天一阁上遥”20道教人士则有杜陈二真人、罗仙公、杨筠松等,汀州府志载,“罗仙公年六十二,往清流盈山庵修炼数载,得道羽化。里人以其身塑而祀之,表曰真仙”21。(二)加强了官府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如前文所述,唐宋时期官府对道教给予了支持的态度,统治者们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喜好与信仰而推崇道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我们在探究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传播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国家”的作用。“国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主要是从“推行官方神灵体系”和按照儒家“以神道设教”的原则管控民间信仰的。22在推行官方神灵体系上,地

25、方官府不仅参与倡建道教场所,还向中央上诉当地神迹并获得赐封或题额。如宁化的普惠庙,“有寇警,祷神而寇退,旋生芝五本于墓上,有司以闻,封 普惠孚宁王”23;兴国县的葛姆祠,“宋庆元间,知县庄夏祷雨灵应,请赐额曰 惠应”24。在按照儒家“以神道设教”的祭祀原则,国家通过“有功于民”和“合乎法统”进行甄别,将符合条件的道教场所纳入国家官方祭祀体系当中,不符合则为“淫祀”,给予打击和销毁。如兴国县清德乡有秦娥祠,“秦娥,孝女也。旧传唐时随父来自楚,住白云峰得道,能兴云雨,里人立祠祀之。每三四年,雷必一发其处。后人名其山曰:秦娥山”25,秦娥被纳入官方祭祀系统,当地知县张尚瑷还为此提额“雷峰云海”。宋代

26、统治者通过上述措施,扩大了国家祀典体系,将那些既符合统治者心意,又受民众尊崇的地方神灵纳入正统祀典中;同时又打击了民间“淫祀”,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管理。由此可见,道教传播中,官府在背后起着管控的作用。因此道教文化能够在赣闽粤边区广泛传播,也是符合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图,促进了官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目的。(三)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道教文化逐渐与当地的文化生活相融合,当地的一些习俗逐渐带有了道教文化色彩。例如,嘉应州的丧葬仪式就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在乞斋日这一天,亲属需要焚化纸糊衣冠帐幙等物,称“烧衣”;在第二天清晨以酒馔祀神,称“谢土”。26惠州府百姓过元宵节,会从正月十三至十六这

27、几天在各坊神庙门前张灯怀化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62 注释:淤参见: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年;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述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年;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卢浩:江西道教宫观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 年;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徐朋辉:皖北地区道教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建筑大学,2020 年。于参见:罗勇,刘东荣:道教与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仪:以于都县为例的研究,宗教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刘永华: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

28、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历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魏德毓:民间道教文献与地方仪式传统:闽西正一派道教科仪本 大发表真科 解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刘敏健:明清时期道教与梅州民间信仰的交融与整合,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20 年。盂本表资料来源:明嘉靖版 赣州府志,清同治版 赣州府志,清道光版 宁都直隶州志,清同治版 南安府志,明嘉靖版 汀州府志,明崇祯版 汀州府志,清同治版 汀州府志,明嘉靖版 潮州府志,清光绪版 潮州府志,清光绪版 嘉应州志,清光绪版 惠州府志。参考文献:116202527魏瀛,等.赣州府志M.同治十二年刊本:1173.3

29、24.325.1048.419.2624刘坤一.江西通志:卷七十八:坛庙M.光绪七年刻本:147.163.161.371819刘溎年.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仙释M.光绪七年刊本:832.831-832.835.832.41721曹曰瑛,等.汀州府志M.同治六年刊本:386.188.386.51023唐世涵.汀州府志:上:卷之六:祠庙M.崇祯十年刻本:398.386.388.8谢昌霖.长汀县志:卷二十四:仙释M.光绪五年刊本:398-399.911黄永纶,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八:祠庙志M.道光四年刻本,赣州地区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 1987 年重印本:657-658.655.121415唐世涵.

30、汀州府志:下:卷之二十三:方外志M.崇祯十年刻本:592-593.593.592.13董天锡.赣州府志:卷十二:外志C.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1962 影印版:763.22邹春生.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客家民间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16-220.26温仲和.嘉应州志:卷八:礼俗M.光绪二十四年刊本:125.28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南概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23-124.29丘复.武平县志M.民国三十年刊本,1987 年重印本:416-417.30刘兆升,田惠裕.安远民俗浅说C/安远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 5 辑,1992:121-123.(责任编辑:

31、杨卫)结彩,欢度元宵,并于十六日晚夜游,称之“走百病”。当地民众也会在春社和秋社日那天祈谷,到城中买酒与佳肴祭祀神明;归善县于三月二十七日盛行“朝拜会”,郡中祈祷者皆汇聚一起,自元妙观沿街拜至东岳宫,装扮杂戏为乐,博罗亦是如此;27赣南在农历“立春”这一天,要供斋饭,焚香烛、放鞭炮,迎接春神到来,目的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8;在福建武平县,每年农历五六月份,秧苗将熟时间,要请道士打“保苗醮”,以求禾苗不遭灾害;29赣南安远县的村民在遭遇病虫害严重成灾的时候,也要打“香火龙”(一种道教仪式),并敬拜“社公”,扛着神像到山野田间巡游,以求神灵消除灾祸,30等。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大大丰富

32、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活。综上所述,通过对地方志的梳理与分析,可知唐宋时期的赣闽粤边区修建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道教宫观,说明道教于唐宋时期在赣闽粤边区得到繁盛发展。同时,宋代修建的道教宫观的数量明显比唐代要多,反映了宋代道教发展之盛势,体现了赣闽粤边区的道教由唐到宋渐进式发展的特点。此外,道教在赣闽粤边区通过道教人士传习道法、建造道教场所、助民解难等活动,加上官府的助教活动,以及道教神话传说、文人文学作品传颂、道教典藏传承等一系列途径广泛地传播开来,不仅促进了当地道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官府对赣闽粤边区的管理,并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邹春生,谢小燕: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第 42 卷第 3 期 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