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811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 期(总第30 0 期)北方谕丛THE NORTHERN FORUMNo.4,2023Total No.300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孙浩【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追寻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旨归。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完成了人类解放历程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确立了人类解放的逻辑必然一一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总结历史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践行马克思人

2、类解放理论提供了前提与保障,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则成为推动人类解放进程的关键因素。【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人类解放理论共同富裕【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文艺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及精神示范研究”(2 1 CDJ029)【作者简介孙浩,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 0 0 4 33)D0I 编号 1 0.1 37 6 1/23-1073/c.2023.04.00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

3、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人类解放具有深刻影响的里程碑。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顽疾,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世界担当,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向贫困发起挑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砥砺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指导,创造了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2 1 2,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有必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实践经验,胸怀“两个大局”

4、,系统正确地认识与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贡献,推动人类解放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一、中国共产党减贫实践的历史径路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开创近代以来,在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之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多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的状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5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与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变革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31 2。O回顾中国共产

5、党百年来减贫实践的历史径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耕者有其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存救济式”扶贫,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直至新时代以来的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秉承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旨归,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衔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耕者有其田”:以土地革命为核心消除贫困的制度根源(1 9 2 1 一1 9 4 9 年)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

6、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代中国农民受制于连年的军阀混战与帝国主义工业经济的入侵,生活穷困,难以维持生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有农民3.36亿,约占全国人口的8 0%,而中国全国面积内可耕种的土地仅占1 5%,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十分匮乏。此外,没有土地的佃农、雇农、游民共计1 8 6 亿,占农民总数的5 5%。有地而占有极少(1 亩1 0 亩)的贫农约占2 0%。也就是说,共有7 5%的农民因缺少土地而陷于贫困 4 1 3-4。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宗法封建秩序与专制政治是人民贫困的根源。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指出:“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

7、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5 1 7 6 同时,中国共6产党也认识到,要使农民消除贫困,惟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因此,中共二大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革命纲领,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奋斗目标。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与摆脱贫困高度融合,将人民群众的愿景与革命理想深度互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八七会议明确指出:“土地革命,其中包含没收土地及土地国有一一这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之内容。”6 1 2 4 6-2 4 7 八

8、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所进行的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相继发布“五四指示”与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7 1 4 1 7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推动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农业与

9、工业自给,为消除贫困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酿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以武装斗争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组织人民群众深人开展以土地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消除了人民贫困的制度根源,为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但这一时期只是中国共产党减贫实践的起始阶段,人民仍然饱受贫穷困扰。(二)制度护航:以社会救济为主开展减贫探索(1 9 4 9 1 9 7 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

10、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生产萎缩,失业者众多,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经济上对翻身农民给予扶持,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解放与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人民收人逐年增加,生活状态普遍改善,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

11、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互助组为基础,发展生产合作社,逐步实现农业与手工业的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的发生。随着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与“一化三改”的完成,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制度层面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田灌溉,防治水患灾害,恢复与发展农业。为了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依托生产合作社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以适当

12、的安排和照顾 8 1 4 2-4 2 3。同时,覆盖全国城乡的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疮疾等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与防控。为了改善贫困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随着“五年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人由1 9 4 9 年的44元增加到1 9 7 8 年的1 34 元 9 。粮食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粮食产量由1 9 4 9 年的2 2 6 4 亿斤增加到1 9 7 8 年的6 0 9 5 亿斤,人民的温饱需求已经初步得到保障 1 0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1 9 7 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

13、达到1 6 2 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 9 5 2 年增长1 5.9 倍,年均增长11.5%1 这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工业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同贫困进行了坚决斗争。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减贫实践的探索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通过建立社会福利与救济制度、卫生医疗制度来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需求,帮扶方式则主要以社会救济为主,尚未开展系统性、大规模的扶贫工作。虽然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的生活水平

14、发生明显改善,但仍处于奋力解决温饱的状态。此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与机械化水平较为落后,贫困人口占据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贫困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三)国家战略:以改革开放与大规模扶贫开发加速减贫进程(1 9 7 8 2 0 1 2 年)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由此,中国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 9 7 9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7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 2 1 8 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

15、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关切人民期盼,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进入快速推进时期。第一阶段,以经济体制变革推动减贫事业(1 9 7 8 一1 9 8 5 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管理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同解放农村生产力的要求相矛盾,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改善较为缓慢。因此,破除体制限制,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成为推动扶贫进程的首要任务。第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9 7 8 年,安徽凤阳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

16、产责任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邓小平发表谈话,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认为“包产到户,效果很好”1 2 1 31 5,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分配给农户使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的劳动热情日益高涨,收入大幅增长。第二,建立乡(镇)政府,成立村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1 9 8 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对农村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第三,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 9 8 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统购派购制度与指令性生产计

17、划,推动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第四,加大对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的支持力度。1 9 8 2 年,中国第一个专项扶贫工程一一“三西”地区农业建设扶贫工程拉开序幕。1 9 8 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针对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密集地区的专项扶贫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开展。8第二阶段,有计划、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式扶贫(1 9 8 6 一1 9 9 3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大量贫困人口集中在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我国的减贫方针也从救济式转向区域开发式扶贫。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将扶贫开发纳入国家

18、发展规划。1 9 8 6年,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一一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式扶贫逐步展开。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以及各省、市、县领导小组的建立,为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扶贫工作日益规范化。第三阶段,综合性扶贫攻坚(1 9 9 4 一2 0 0 0年)。开发式扶贫的开展,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剩下的贫困人口则主要集中在高山地区、边远地区、多灾地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已来到攻坚阶段。1 9 9 4 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 9 9 4 一2 0 0 0),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国

19、各方力量,争取用7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计划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途径、资金的管理使用、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与阐述。为了收缩范围、集中力量,国务院划定了5 9 2 个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并且成立了相应的政策性银行一一中国农业银行。为了实现扶贫目标,中共中央采取了东部支援西部、定点扶贫、易地搬迁等多项措施。同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发展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通过多方努力与综合施策,到2000年,中国扶贫攻坚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仅剩3%的农村人口没有脱贫。第四阶段,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2 0 0 1 一2

20、 0 1 2 年)。在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 0 0 1 2 0 1 0 年)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 0 1 1 一2 0 2 0 年),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1 3 5。这一阶段,扶贫工作更加聚焦贫困村,提出“整村推进”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的扶贫事业进人开发式扶贫与低保制度相辅相成的“两轮驱动”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创新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大规模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生活质量与收人显著

21、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2 0 1 0 年农村贫困标准,2 0 1 2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9 8 9 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9(四)脱贫攻坚: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消除绝对贫困(2 0 1 2 2 0 2 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是否摆脱贫困作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发生

22、率逐年降低。进入2 1 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扶贫效果却在逐渐降低,这同扶贫难度加大存在一定关系。同时,扶贫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能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鉴别,资金使用不到位,贫困地区缺乏造血功能等。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为了精准化扶持贫困人口,确保扶贫资源的精确合理利用,中国共产党对扶贫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现了扶贫开发方式由粗放型扶贫向精准化扶贫的转变。2 0 1 3年1 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进行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远的目标。2 0 1 4 年1

2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将贫困户的信息录人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深入分析贫困原因。此后,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到国内各地考察,走遍了1 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多次阐发,提出“六个精准”与“五个一批”的战略举措,强调精准帮扶工作“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 4 8 4。2 0 1 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提出了到2 0 2 0 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24、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 5 1 4 的总体目标,强调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 0 1 7 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深度贫困地区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难点。2 0 1 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着力改善发展条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加大专项扶贫政策倾斜力度。2 0 2 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在促生产、稳就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坚定的

25、信念向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2 0 2 1 年2 月2 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 1 1,并对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奇迹。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打响脱贫9攻坚战,最终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过数代人的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形成了一条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减贫道路,有力

26、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人类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1 4也就是说,人类解放首先要着眼于“现实的人”,当人们不能使自身的物质条件得到充足保障的时候,人们无法获得根本上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特色减贫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以全体人民群众为解放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确立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逻辑必然一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对马克思人

27、类解放理论的践行与创新。(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走向实践就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转变而言,马克思在遭遇到“物质利益难题”之后开始关注社会公平与财富分配问题,并将其理解为贫困问题。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马克思转而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贫困的现实方案,即无产阶级解放理论。马克思认为,走向人类解放,首先需要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制度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 1 7 4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且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

28、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揭示摆脱贫困与人类解放之间的联系。李大钊在同胡适进行“问题与主义”之辩时提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问题。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1 8 5 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指出:“资本家利用政权、法律、军队才能压住工人,所以工人要得到完全解放,非先得政权不可”,“无产阶级不获得政权,万不能得到经济的解放”1 9 4 5 4。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解放的共同理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救亡图存提供了新的道路。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便已经认识到,“想在旧制度范围内建立新社会的企图是无益的”,“工人阶级必须自己

29、解放自己”1 9 1 2 3。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革命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带领工农群众同贫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惟有彻底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够消灭一切的贫困、一切的剥削”2 1 2 3。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2 1 1 4。随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语境中的政治解放。马克思人

30、类解放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与全人类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类解放,首先需要通过政治解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根基,因为“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同人民相异化的国家制度即统治者的权力所依据的旧社会的解体”2 4 4。近代以来,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历史与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历史阶段,为人类解放奠定了基础与前提,推动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当代中国走向实践。(二)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实践走向深入虽然我国实现了政治解放的超越,迈向了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经济与政治领域,仍然存在由计划经济而导致的活

31、力缺乏、封建思想残余严重、民主制度与法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人民的生活面貌并未获得彻底改善,依然深受贫困困扰。马克思曾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 6 1 5 4 这也说明,尽管社会制度的选择可以对政治解放进行超越,但要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以经济领域的解放为前提。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首先,中国共产党将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2、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 333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实现经济解放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2 31 37 3,有力地回答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摩擦日益激烈,人们对于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两

33、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这一紧要关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31 37 3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不仅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将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以实现经济领域的解放。与之相适应,在政治领域,我国逐渐建立起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成功变革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为人类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制度保障,也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34、提供了必要条件。(三)共同富裕理念推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步入发展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人类解放具有思想航标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要。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呼应着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可以说,共同富裕为人类解放奠定了现实基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逻辑必然。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人类的最终解放必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那时,各民族将在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下突破地域局限,历史也将向世界历史转向。“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 1 5 38 马克思、恩格斯极为重视

35、生产力发展对于人类解放的重要作用,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畅想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 4 1 9%。可见,在全人类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由全体社会成员“共有”“共享”发展成果,才能达到人类解放的11宏伟目标,共同富裕成为打通先进生产力与人类解放的关键环节。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不断深化其内涵,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与共同富

36、裕目标有效衔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针对农村的普遍贫困问题提出,要“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 5 1 4 37。这是中国共产党初步将摆脱贫困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也象征着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走向实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避免贫富差距,使先富起来的地区“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2 31 37 4。这一思想在深化了对共同富裕认识的同时,也推动了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开展,使脱贫进程驶上了快车道。步人新

37、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 6 。同时,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不断改善民生,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推向新的发展境界。三、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经验贫困自古以来便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存续的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带领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践行与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 7 。中国共

38、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彻底废除了封建剥12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理念,依靠群众实现自身解放;根除绝对贫困,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所取得的成就,既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减贫规律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是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前提条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难。这一时期,备受折磨的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与

39、人民富裕。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奔走呼号,各种救国方案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却均以失败告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 1 1 4 8 0。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40、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2 1 4 7 6 有了根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呕待恢复,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为了消除贫困,实现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农民的生产生活。一方面,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改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措施,大幅提高了农民收人和粮食产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困扰中国农民的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威胁农民生命健康的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也逐渐被消灭。在中国共

41、产党的努力之下,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基本保障,精神面貌日新月异,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开始在中国走向实践。事实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充分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与民生建设,逐步改善人民的贫困状况,从而为实现人民的经济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必要前提。(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政治与组织保障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3新民主主

42、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亦在广衰的中国农村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组织民众联合起来,全力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日益促进人民群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明确指出,“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2 5 4 2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消除贫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专项扶贫工作,并且提出了共

43、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得到实现与保障,深刻推动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视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群众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终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

44、贫道路。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同中国脱贫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带领人民实现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同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解放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好生活目标的构建使个体与社会相统一,为现实生活的解放提供径路。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为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提供了政治与组织保障。(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逻辑必然,也是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必然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的

45、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 1 0 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着这一理念,13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价值取向,为减贫政策的制定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践行提供了思想指引。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在脱贫实践中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 8 1 7 9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考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着力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随着社

46、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发展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生活环境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多维保障。第二,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从以社会救济为主的扶贫实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再到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2 1 7。第三,将实现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不仅在帮扶措施、扶贫效果、防止返贫等方面积极征求贫困群众意见,在民主

47、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也予以高度关注与充分保障,为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才能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得以践行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结语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对当代世界来说,反贫困始终是国家治理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难题。2 0 2 1 年,经过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古今,没有哪一14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

48、亿人脱贫,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所进行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一代代中国人顽强不息、接续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与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升华了党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一切工作,这既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为人类减贫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事业,与各国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49、体,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已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经验与借鉴,体现了深刻的人类解放逻辑。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践行与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追寻全人类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化逻辑。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秘钥”。可以说,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不仅践行与发展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也为推进全人类解放事业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参考 文献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50、.人民日报,2022-10-17(2).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3.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 9 2 1 1 9 2 5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8 2.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 9 2 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8 3.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 9 2 1 1 9 4 9):第2 4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1.8建国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