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推进育人模式改革__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之路_李天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6330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育人模式改革__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之路_李天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进育人模式改革__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之路_李天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进育人模式改革__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之路_李天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教育研究责任编辑:叶萍/新征程新使命2023年1月1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要着力在开局上做文章,开辟新赛道,做出新优势。会议要求,教育系统要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使命,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与国家、与时代、与世界、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强连接、真融入、真推动”。特殊教育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也特别需要这种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认真研究特殊教育规律,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特殊教育开展育人模式改革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

2、展三大战略独立成章并摆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明确要在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刻揭示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激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不仅是民生之首,更是强国之要。因而,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一要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二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的迫切要求,更好推动

3、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三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四要深刻认识国推进育人模式改革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之路李天顺【摘要】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特殊教育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领会“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深刻内涵,深入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整合资源,加强融合,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打造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新生态。特殊教育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改革,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

4、,高度重视、学习和创造性落实新课标,始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锚定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育人质量。【关键词】特殊教育;育人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融合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604基础教育研究际形势新动向新特征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特殊教育来说,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领会“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深刻内涵。现代化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术语。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轨道中,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复合性,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特殊教

5、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是开放的,具有现代化一般特征、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呈现现代化特殊优势;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引领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要适应现代化要求,研究自己的价值体系,以锚定方向;研究自己的治理体系,以强化支持保障;研究自己的课程体系,以适宜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普惠的内核是质量,必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的育人能力。育人模式改革是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反复地实践。二、特殊教育进行育人模式改革的重点工作育人模式的改革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

6、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是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的根本遵循和指导方针。我们要落实好 3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要求,并将之融入育人模式改革之中。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是深化育人模式创新的有效载体,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是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改造与拓展延伸,需要通过理念融入、制度调整、资源保障、评价支持,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特殊教育不仅仅需要高度关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而且需要站上培养担当民族

7、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增强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素养和诚实劳动、创新性劳动的能力等。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改革重点在于整合资源,加强融合。一要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做到了3个“坚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适应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加强校际资源共享与整合,发挥不同学校优势。坚持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关系,既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特点。坚持遵循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多重需要,突出特殊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着力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为此,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教学指南,修订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要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促进特殊学生的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让特殊学生有一技之长。探索开展面向特殊学生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特殊学生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积极开展特殊学生生涯

9、规划和就业指导,切实做好特殊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责任编辑:叶萍/新征程新使命5基础教育研究三要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提高特殊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优先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科学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推动特殊儿童青少年相关数据互通共享。发展高质量的融合教育,要打造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新生态。一是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普及科学规范的评估,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缺陷补偿、潜能开发

10、的要求,获得专门的课程组合。二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能自主选择家庭与学校、普校与特校、学校与实习基地、线上与线下的学习途径,以适合自己的形式学习。三是获得全面的容纳和全方位的及时支持。包括针对缺陷的支持、针对特长的支持、针对特定学习困难的支持等。三、特殊教育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是育人模式改革的主阵地。课堂革命与育人模式改革相生相伴、相互促进。高质量课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舞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压舱石。课程改革是育人模式改革的内核,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例如:推进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通过情景化、生活化处理等方式构建课堂实施的基础课程体系;通

11、过社会实践、走入社区等方式构建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推进“五育并举”;通过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学习遭遇的核心问题有机结合,构建多样性实践模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选课走班体系、走校体系、跨学科学习模式等。要高度重视、学习和创造性落实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布 20 年来、课程标准使用 10 年来的一次重大修订成果。从整体上看,这次修订适应了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期待更加优质、公平教育的主动回应,是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描绘了我国新发展阶段义务教育的育人蓝图。特殊教育应高度关注新课

12、标的几个方面。其一,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3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其二,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劳动、信息科技课独立设置。其三,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各科课程标准都对跨学科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要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代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深度学习、科学学习的要求。其四,突出实践育人功能。新方案新课标强调变革

13、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其中包括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注重统筹课内外学习、校内外资源,以鲜活的知识和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在现实探究中培育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能力。其五,加强评价、培训和教科研改革。在“内容要求”部分明确“学业要求”,专门增加了一大部分“学业质量”,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提出了培训、教研要求。基于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相应课标将陆续出台,责任编辑:叶萍/新征程新使命6基础教育研究特教学校不应该消极等

14、待,必须在深入研究普校课标和特校课标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落实好新课标。新时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必须始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锚定学生的综合发展,砥砺前行。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专家组,经过历时3年的深入细致研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素养立意”,突出核心素养导向。根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组织课程实施。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过渡是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的必

15、然要求。培育核心素养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特殊教育的育人模式改革,必须要深入研究如何在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尊重残障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注重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创造性地落实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四、育人模式改革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

16、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特殊教育领域要积极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这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的一个关键保障因素。其次,要在特殊教育学位配置、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经费投入、师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特教“特”办,后面这个“特”字到位很关键。保障是育人模式改革的能量,缺少能量,改革就不能够顺利地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大教科研和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科研、科技为育人模式改革赋能,体现时代特征。再次,构建好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机制,这是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2021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布 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指导意见不仅在“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等建设内容中,惠及特殊教育的覆盖人群,还特别提出“加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一人一案 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发展特殊教育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一般来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基本上是该城市的主要领导,这项工作推动的力度很大。希望能够用好这个机制,全面提升特殊教育的育人水平,把育人模式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浙江省象山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实地学习种植生姜责任编辑:叶萍/新征程新使命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