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06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方行明许辰迪刘瑞尚苏梦颖提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回顾中国经济需求导向政策的历史演进,并对需求侧协同关系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和验证,以此探究需求侧运行机制与结构演变,阐明新发展格局下内外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认为,当前需求侧所面临的主要堵点有:收入分配不平等、消费分布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欠缺与消费观念相对保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结构失衡、有效供给瓶颈制约以及突发风险事件情况下经济形势恶化等,产生原因有历史、文化传统长期积累所影响,有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所形成,也有逆全球化

2、浪潮所助推以及突发事件冲击所叠加。因此,建议采取提振消费型需求、扩大投资型需求以及稳固外向型需求三条路径,从而有效疏通需求侧堵点,最终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需求侧管理;堵点;疏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协调处理好内需、外需关系,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内外循环有机结合的题中之义。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等多重考验,2 0 2 0年5月党中央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3、、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究竞面临哪些堵点?发生在哪些领域?又该如何打通?这是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和核心。对此,本文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与“堵点疏通”。*方行明、许辰迪,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邮政编码:6 10 0 7 4,电子信箱:;刘

4、瑞(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苏梦颖,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双循环主体转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转型与产业升级研究”(2 1AJL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疫病经济学的发与发展研究”(2 2 JHQ059)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习近平,2 0 2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 0 2 2 10 2 6。资料来源:2 0 2 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http:/n e w s.c c t

5、 v.c n/s p e c i a l/z y j g z h y 2 0 2 0/i n d e x.s h t ml。17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一、中国经济需求导向政策的历史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经济需求导向政策在不同时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外需驱动型”起步阶段。2 0 世纪8 0 年代,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建提出,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要想摆脱发展困境,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对外开放,依靠国际大循环,充分运用比较优势,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先在沿海地区发展代加工型轻工业,以换取外汇,为今后引进国外先进

6、的人才、技术,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提供保障(王建,19 8 8)。文章一经刊出,就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并迅速在沿海地区进行试点及推广,由此拉开了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外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序幕。2 0 0 1年中国加人WTO之后,“外需驱动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二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调整阶段。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外需驱动型”发展模式,在促进中国经济实力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抵御外在风险能力较弱,国民经济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出现波动。为此,党中央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战

7、略调整,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立足于国内需求,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驱动型协调拉动转变”。至此,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导向的“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首次在中央顶层规划中提出。这一政策导向的转变,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不合理的结构问题已不容忽视,国民经济的循环主体必须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转移,以扩大内需来弥补可能到来的外需驱动力下降,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2 0 0 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印证了中国经济政策导向转变的重要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凸显了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外需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缺

8、陷。2 0 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次改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短期经济波动,更是为了促使国民经济行稳致远而排除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要求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0 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这一重要战略方针。不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策导向,其目的都是在积极应对国内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以及可能到来的外部环境恶化,做足“政策提前量”,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型,

9、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一时的改革“阵痛”,换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三是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侧协同发展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多边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点。然而,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暗藏危机。全球价值链不断延伸、细化,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并且由于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以及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一致性,导致对外贸易往来中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国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的驱使下,不断对中国进行打压甚至制裁,中国出口货物所面临的“贸易壁垒”“环保壁垒”“技术壁垒”加剧,多边贸易体制机制遭遇挑

10、战,外部环境恶化,逆全球化浪潮凸显。此外,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球性蔓延,对世界经济也产生极大的冲击,导致外需乏力,进而恶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s:/w w w.n d r c.g o v.c n/x w d t/g d z t/g h j d/q u a n-wen/201403/t20140321_1201598.html?code=&state=123。资料来源:2 0 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https:/n e w s.12 37 1.c n/2 0 15/12/2 1/A RT I 14 50 6 9 38 6 7 2 7 0 30 0

11、.s h t m l。资料来源:2 0 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https:/w w w.12 37 1.c n/2 0 18/12/2 4/A RT I154 56 14 58 0 7 8 0 59 2.s h t m l。1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7 期化了中国出口遭受损失的预期。中国一方面在奋力防控疫情,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发展政策导向呕待进一步调整。为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

12、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的主动作为,不仅为中国遭受疫情后迅速复工复产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二、新发展格局下内外需关系的变化验证新发展格局体现出中国顺应国际国内情势所做出的主动性战略转型与调整,通过努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国内市场的壮大来弥补国际市场的乏力,保障市场需求的总体稳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要否认外循环,而是要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协调两个循环之间的发展权重。同时,对外贸易仍是当今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13、并需要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大循环。因此,对需求侧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和理解政策导向上的变化,并为政策导向转变提供验证。(一)内需贡献率上升,结构转型悄然发生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衡量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中国自2 0 0 1年加人WTO之后,出口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日益庞大,虽然出口总量仍保持上升趋势,但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减弱,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内需比重扩大(方行明等,2 0 18)。从数据上看,自2 0 0 8年以来半数年份的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均为负值(其中有中国服务业贸易逆差的作用)。由于受2008年美国

14、金融危机冲击影响,2 0 0 9 年中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达到一4 2.8%。但是,经济增长总体处于正常态势,特别是2 0 0 9 年GDP增速保持在9.2%的高位,实际上内需拉动的结构转型正悄然发生。从内需贡献度上看,内需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9 0%以上,远高于外需的拉动作用,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一直呈现增长趋势,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由2 0 0 8 年的44.0%上升到2 0 15年的最高点6 9.0%,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内需拉动势头强劲,外贸的增长优势不再明显,以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如表1所示)。表1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内需外需年份最终消费支出

15、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拉动率占比拉动率占比拉动率200844.04.253.35.12.70.3200957.65.485.38.0-42.8一4.0201047.45.063.46.7-10.8-1.1201165.76.341.13.9-6.8一0.6201255.44.442.13.32.50.2201350.23.953.14.13.30.3201456.34.245.03.3-1.3一0.1201569.04.922.61.68.40.6201666.04.545.73.1-11.7一0.8201755.93.939.52.74.70.3201864.04.343.22.9

16、-7.20.5201958.63.528.91.712.60.72020一6.8一0.281.51.825.30.6202165.45.313.71.120.91.7说明:2 0 2 0 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冲击,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大幅下降,为一6.8%,2 0 2 1年恢复至6 5.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二)对外依存度降低,抗外贸风险能力增强对外依存度,是反映内需与外需之间权重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依存度越高,说明该国“外需驱动型”越强,经济的发展越离不开对外贸易,资料来源:2 0 2 0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https:/w w w.12 37 1.c n

17、/2 0 2 0/0 5/14/A RT I 158 9 4 56 9 6 2 7 4 4 30 8.s h t m l。习近平,2 0 2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 0 2 2-10-2 6。19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相应地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也越敏感,并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从横向比较上看,作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程度最高代表的“七国集团”(简称:G7),各国国民经济结构已相对成熟,自2 0 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外依存度也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美国与日本

18、一直处于30%左右的较低水平,德国、加拿大则相对较高(方福前,2 0 2 0)。同时,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重要组成的“金砖国家”,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对外依存度近年来也都保持稳中有降。比较而言,中国对外贸易绝对量最大,但对外依存度基本处在中间水平,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2 0 0 8 年的6 3.4%快速降至2 0 19 年的35.9%,基本处于正常、合理的区间,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如表2 所示)。需特别指出的是,2 0 2 0 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国内消费规模急剧下滑,但外贸出现反弹,对外依存度达到36.2%,这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抵抗外部冲击

19、能力,既可利用外贸拉动经济增长,又可发挥内需作用抵御外贸冲击(方行明等,2 0 18)。表2中国与“七国集团”以及“金砖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对比(%)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美国29.924.828.230.830.730.030.027.826.627.227.626.4英国56.254.258.362.461.160.958.055.958.161.462.362.9德国81.571.279.985.286.585.184.686.284.887.288.587.7七国集团法国57.450.554.958.859.7

20、59.860.561.861.163.064.464.1日本34.124.428.530.230.534.037.435.431.334.436.635.2意大利54.545.452.055.155.754.955.356.455.458.660.359.9加拿大67.058.560.262.562.662.264.466.265.465.166.665.4中国63.449.255.154.451.049.247.341.636.937.637.535.9巴西27.322.122.823.925.125.824.727.024.524.328.928.9金砖国家印度53.846.849.755

21、.655.853.848.941.940.140.743.639.4俄罗斯49.344.746.548.047.246.347.849.446.546.951.649.4南非72.955.456.060.160.964.264.461.660.658.059.559.2说明:“七国集团”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金砖国家”分别为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对外依存度选取的是各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资料来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 整理。(三)国内消费转化不足,增长空间广阔从最终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率两个方面的国际比

22、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转化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增长空间广阔。1.最终消费支出。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比近年来虽稳步提升,但该项指标还远远低于“七国集团”,这些国家都是“消费驱动型”国家,其中以美英为典型代表,两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本国全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 0%以上的高位水平,且绝大部分来自于居民与家庭消费,其他“G7”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比重也超过七成,内需旺盛。同时,在“金砖国家”之中,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比重也处于低位(刘长庚,2 0 18),而俄罗斯作为典型的“资源出口型”国家,虽进出口总额较大,但也积极引导本国居民消费,其最终消费支出比重维持在7 0%左右。相较而言,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

23、比只有6 0%左右,但也说明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大(如表3所示)。20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7 期表3中国与“七国集团”以及“金砖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对比(%)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美国84.085.184.984.783.482.582.181.782.182.081.881.4英国84.686.585.885.285.384.984.283.983.883.083.383.1德国72.576.474.773.574.274.273.072.772.771.972.072.2七国集团法国77.079.579.

24、378.778.778.778.477.978.077.677.276.6日本73.876.976.177.177.678.077.675.474.474.074.474.5意大利79.081.181.380.981.180.780.179.979.279.179.178.4加拿大74.279.578.577.077.176.776.178.779.578.778.778.6中国44.057.647.465.755.450.256.369.066.055.964.058.6巴西78.681.679.278.979.980.682.183.784.684.784.585.1金砖国家印度67.56

25、8.066.367.367.167.968.669.469.669.570.271.7俄罗斯67.776.571.268.069.471.871.870.471.771.168.169.5南非78.779.479.279.481.281.180.880.280.180.081.281.5资料来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 整理。2.居民消费率。借鉴国际发展的实践经验可知,现阶段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消费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有所提升,但仍处较低水平(孙豪等,2 0 2 2 a)。2 0 19 年中国人均

26、GDP达到10 0 0 0 美元以上,居民消费率为38.8%。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在人均GDP达到10 0 0 0 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均超过50%。居民消费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以上对比,明确了中国内需水平现状,也表明其增长空间巨大,国内需求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2 0 17 年中等收人阶层人口就已突破4 亿人,预计到2 0 35年中等收人群体人数将达到8 亿人。中等收人群体快速增长的购买力将为中国消费市场注人强大的动力。具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27、双循环相互促进”亲新发展格局的为“压舱石”(四)“世界工厂”土地位凸显,外循环不可或缺近年来,世界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格局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逆全球化趋势虽然出现在疫情发生之前,但是其与新冠疫情冲击的叠加,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这两大外部冲击对中国出口是否产生实质性遇制,遏制程度如何?因此,我们对近五年来中国贸易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后疫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走向。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逆全球化以及疫情冲击这两大因素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来发生作用。一方面,虽然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国对中国实行贸易遏制措施,用关税壁垒的方式来围堵,但在缺乏可替代的产品情况下,往往只会造成进口国商品短缺,价格上涨,

28、或者质次价高的商品充斥市场,伤害进口国经济与民生,而产品替代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而就、立竿见影的。因此,欧美等国当前出现高通胀的原因既有量化宽松下的货币超发又有进口关税加高的推动(卢延纯等,2022),即关税拉动型,这最终导致中国对主要出口国的出口持续走高。从相关数据上看,中国的出口总额以及对美出口额基本处于上升趋势,2 0 2 2 年分别达到359 36 0 1.4 5百万美元和58 17 8 2.7 9 百万美元,对美出口占比16%,出口量位列第一(如表4所示)。相信在市场机制的制约下,违背经济法则的“零和博奔”将不可持续,美国最终会回到全球化的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29、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 0 18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http:/w w w.s t a t s.g o v.c n/x x g k/j d/s j d 2 0 2 0/201901/t20190122_1764777.html。21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轨道(杨万东等,2 0 19)。近年来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会唔通话,为双方在经贸领域沟通奠定了基调,2 0 2 3年1月两国经贸代表团在苏黎世进行了坦诚的对话沟通,这些充分凸显了两国在经贸上的相互依赖、无法分离的特征。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虽然对外需形成了重大冲击,但并未显著影响中国的出口规模。由于国外受疫情影

30、响而出现经济运行停滞,致使中国与国外企业配套的外向型企业基本停工停产。然而,由于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恢复了生产,而国外工厂停运但终端需求仍然存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并未降低,从而导致中国出口大增,“世界工厂”地位更加凸显。疫情期间,中国为全世界生产、供应抗疫物资和生活用品,中国对几大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出口额不降反升,创造历史新高(如表4所示)。表4中国出口商品主要国家(地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美国(占比)478423.18(19%)418673.84(17%)451812.93(17%)576 114.27(17%)581782.79(16

31、%)欧盟(占比)408631.64(16%)428700.04(17%)390978.06(15%)518246.78(15%)561969.89(16%)东盟(占比)319243.63(13%)359424.66(14%)383723.40(15%)483694.64(14%)567287.08(16%)日本(占比)147083.47(6%)143270.24(6%)142663.71(6%)165848.70(5%)172927.44(5%)韩国(占比)108 789.05(4%)111 000.94(4%)112504.64(4%)148864.03(4%)162 621.43(5%)俄

32、罗斯(占比)47975.21(2%)49 741.61(2%)50584.58(2%)67565.33(2%)76122.65(2%)出口总额2487400.742499028.932590645.563363959.433593601.45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年度、月度统计数据综合整理。也正是由于中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上的优异表现,经济安全度高,加上市场潜力大,所以外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2 0 2 0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4 2%,中国却逆势上扬4%,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人国。2 0 2 1年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4 9 3.6亿元,同

33、比增长14.9%,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因此,在贸易摩擦和疫情肆虐的形势下,中国的外循环总体上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出口大增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国外订单太多,国内企业超量开工,导致能源短缺,煤炭价格上涨,从而出现运费增加、拉闸限电、工厂停工等问题。这些困难正随着经济恢复正常状况而逐渐消失,但这也说明今后中国出口结构和外贸战略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通过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国内外经济运行状况总结,印证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正确性。在外部形势不明朗,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形势下,既要有应对方案,抓住内循环的主动权,保护内需的

34、基本盘,以抵御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同时,积极挖掘有利的外部机遇,无论是后疫情时期还是处在贸易摩擦阶段,外需都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因此要充分利用特殊环境下的外需激增,以推动出口,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用最大化。三、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的现实逻辑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外需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基于第二部分内外需关系变化的分析及验证,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经济内循环比重较高,内需增长势头强劲。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要体现内循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总值数量的稳步资料来源: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与美财政部长耶伦在瑞士举行会谈,htt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

35、/2 0 2 3-0 1/17/1content_5737395.htm。2资料来源:2 0 2 1年1月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资料来源:2 0 2 1全年利用外资规模再创新高,http:/w w w.g o v.c n/s h u j u/2 0 2 2-0 1/14/c o n t e n t _ 56 6 8 0 8 6.h t m。322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增长,更要体现在以自主创新驱动为核心、辅以外循环资源配置下的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黄群慧和倪红福,2021)。也正因如此,研究需求侧管理,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需要

36、通过构建新的协同机制,对内需、外需关系加以重新认识一加深需求侧与内外循环的关系认知1.内循环对进口和外资的依赖。总体上中国对外依存度在下降,抗外贸风险能力在增强,但是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与市场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国民经济运行,从来不是纯粹的国内经济循环或纯粹的国际经济循环,同样中国也不可能完全排斥外循环,仅仅靠内循环来实现经济增长。首先,中国自然资源十分短缺,必须进口国外的资源。中国资源赋先天不足,即便原先储量较高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消耗量激增,大多也趋于下降态势,需要由进口弥补消耗短缺。除了一些稀有资源之外(如稀土),中国几乎所有大宗

37、资源都依赖进口,如铁矿石、有色金属、化石能源等,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 0%。其次,中国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中国虽然是“世界工厂”,一般产品制造能力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许多还是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的工厂生产模式,不少还需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机器设备。因此,完全脱离外循环,内循环将难以为继,亦影响内循环的质量。再次,中国需要引进外资。中国的产业链存在着许多短板和不足,有待于完善和优化。外资进入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中国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完善和增强中国的产业链(方行明等,2 0 2 1)。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

38、科学技术,不只是作为简单依附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工厂”,还需力争站位价值链上游,降低所生产产品的同质替代,通过高质量的产品,牢牢占据市场份额,增强发展稳定性。最后,中国需要外循环下的产业“狼群效应”。突破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思维模式,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能够充实和提高国内产业链的位势,更可以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内循环的质量。2.内循环对出口的需求。虽然出口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作用在下降,但出口的意义是不能仅用GDP来衡量的。出口反映一个国家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也反映国家的对外开放度、对外部环境

39、的适应能力,更反映国家对外影响力,对世界的贡献力。出口还是推动中国高效内循环、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中国的资源和技术产品依赖进口,而要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必须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保障。因此,中国必须要有强大的优质产品制造能力、出口能力,从而换取外汇,保证各种资源进口的可持续性,维护稳定的内循环(方行明,2 0 0 9);另一方面,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出口的增长可拉动国内相关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动等要素的供给,有利于国内非出口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同时,以国外订单带动优质产品融人国际市场,形成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二)明确需求侧管理的深远意义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0、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度融人全球价值链,依托加工贸易使生产要素得以积聚和发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出口导向的外需驱动型拉动模式,已进人边际效应递减区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围绕内需培育,扩大国内市场,发展“内需驱动型”经济模式,而非传统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模式,以长远眼光谋划产业格局、挖掘内在价值,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站位束缚,推动产业结构转习近平,2 0 2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41、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 0 2 2-10-2 6。23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型,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在开放背景下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良序演化,力争站位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也是脱离比较优势思维,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二是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来说,国内大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着广阔的消费场景和强劲的生产能力支撑。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题”,畅通国内大循环,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着力疏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自身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

42、势,由内需推动外需,由内循环推动外循环,实现内外需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国作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拥有基数巨大的中等收人群体以及体量庞大、需求丰富的消费市场,具备扩大内需的基础条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防范、化解国内外重大风险的“先手棋”,减少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国内经济波动,才能增强国家战略定力,弱化和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保障市场需求的总体稳定。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具体体现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有效需

43、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也有赖于民生的保障。民生保障根本上还是依靠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环节,消费不振又将导致民生领域缺乏经济与财政的支持。扩内需、促民生,是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前提,扩大内需和民生保障之间相辅相成,两者是辩证协同的关系。到2 0 2 0 年底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的难题,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下一阶段,中国将继续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解决最为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 0 2 1。巨的内需不

44、足问题,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注重消费型需求与投资型需求的模式转换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十分紧密。投资是建立在消费需求基础之上的,消费需求的扩大,会带来投资机会,吸引资本的进人,而投资也会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在不同发展时期,二者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投资拉动消费,以政府、国企行为占据主导,凭借自身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产生的人口红利以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尚处较低水平,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其中,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在要素市场中占据绝对价格优势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大量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产业,吸引外资人境投资

45、建厂,进而完善工业基础设施,为工业化进程打下良好基础。然而,投资拉动虽加快了生产要素积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所带来的滞后性会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同时,由于缺少约束机制,使得投资带有粗放特征,会产生较多的产能过剩(方行明和屈子棠,2 0 2 2),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因此要结合各阶段发展实际情况,调整内需结构。从数据上看,近年来国内资本形成占内需比重逐年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最终消费支出拉动效果明显。同时,投资主体由国有部门转向非国有部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50%,投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投资效益得到提升。消费与投资的关系转换,使得内需模式逐渐转变为

46、市场主导和消费拉动,特别是政策上更多的是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投资,二者关系更加融洽,扩大内需最终通过远期投资下的收入水平提升,落脚到最终消费,实现需求长效增长。四、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的堵点分析以上分析了需求侧运行机制、产生作用的结构演变和政策的相应调整以及新冠疫情暴发后内外需242023年第7 期经济理论与与经济管理关系变动的特征,阐明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外需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这些关系有利于我们构建需求侧管理的高效运行体系,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所面临的障碍,即“需求堵点”。(一)体制结构下长期形成的堵点1.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是消费的源头,

47、收入水平以及平等程度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范晶和高艳云,2 0 2 2),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居民收人差距较大。中国收入分配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平等,而收人差距过大、低收入群体比重偏高不利于扩大消费。从数据上看,近年来低收人组家庭与高收人组家庭中虽人均可支配收人均有上升,但收入水平差距并未缩小,维持在10倍以上(如表5所示)。敢于消费的一般是较高收人群体,这部分群体的人口比重较低,而低收人人群的占比很大,并且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低收入群体的形成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现象,需要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表52017一2 0 2 1年全国居民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

48、:元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低收人组家庭5958.46440.57380.47868.88332.8高收入组家庭64.934.070639.576400.780293.885835.8收人水平对比10.911.010.410.210.3说明: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即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低2 0%的收入群体为低收入组,依此类推。本表数据为不同分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其次是城乡收人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三大差别”中“城乡差别”的延伸,在形成机制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

49、业化发时期,而城乡收人不平等会抑制农村的消费。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来看,虽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显然乡村居民收人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且收人差距并未缩小,因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还有待提高(如表6 所示)。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除的当下,如何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收人差距,保障城乡消费水平齐头并进,成为释放全体居民消费潜力所需解决的一大难点表62017一2 0 2 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元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城镇居民36396.239250.842358.843833.847411.9农村居民13432.414617.016020.717131.518

50、930.9收人水平对比2.72.72.72.62.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2.消费分布结构有待完善。消费分布结构同样会对消费水平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傅辉煌,2020),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区域消费水平不平衡。近年来中国整体居民消费水平已有了长足的提升,但区域消费水平差距却未显著缩小。从消费总量上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常年保持在全国的一半以上,反观西部地区零售总额虽有小幅提升,但一直在2 0%左右,预计这一差距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如表7 所示)。从人均消费量上看,东部地区省份整体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首位省份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