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32023 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重点知识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重点知识点大全点大全 单选题 1、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但有学者指出,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这一学者的观点 A过于强调了新旧文化的对立关系 B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竭力推崇 C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 D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答案:D 解析:材料“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割裂新旧文化之间的
2、联系,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对立,排除 A 项;材料与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说法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与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的说法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2、1918 年 3 月,新青年刊出了一唱一和的“双簧信”。一封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用文言文历数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罪状;另一封是刘半农用白话文写的对“王敬轩”反对文学革命、为旧文学辩护的驳斥文,引起广泛社会关注。该举意在 A提倡科学与民主 B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答案:D 2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青年通过新旧文学的
3、争论,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以此推动思想文化革新,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没有体现科学与民主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争论,没有体现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文化思潮主要是求强求富;19 世纪 90-20 世纪初年,主要是要求建立西式民主制度;在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主要是追求个性解放,但为时不久,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促使中国文化思潮不断变革的根本因素是 A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选择 B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 C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活力 D近代经济发
4、展的必然要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求强求富是经济层面的变革,建立西式民主制度是制度层面的变革,追求个性解放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由此可知,促使中国文化思潮不断变革的根本因素是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B 项正确;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A 项;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活力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根本因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对下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 注册时间 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万元)1914 年 8 月前 146 41148205 1914 年 8 月1920 年 272 117
5、434500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敛财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ABCD 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可知,1914 年 8 月前农商部注册的企业数量、资本额由 146 个、四千多万,到 1920 年上升到 272 个,资本额增加到一亿多,究其原因有: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正确;1915 年人民群众掀起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正确;1927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6、与材料不符,错误;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正确;故选 D 项;排除 A、B、C 项。小提示:5、1905 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还要运动员一再高呼“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口号。这反映了 A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B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C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 D近代学堂开始重视体育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05 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
7、大学堂创办运动会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还有利于培养蕴含于体育运动中的民主精神、团队精神,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但其提出的“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的口号体现了仍保留封建残余,说明这时期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的过程,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的口号,因此选项 A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京师大学堂举办的一次运动会,不代表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学堂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但不能表述为“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8、 C 项。小提示:6、罗威廉的史学著作红雨采用了“长时段和小地域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以及太平军和4 捻军叛乱期间,麻城都惨遭屠戮,可麻城的共和革命却是罗曼蒂克、甚至温文尔雅的,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被推翻了。”材料中的“共和革命”应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被推翻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共和革命”应是辛亥革命,B 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并没有推翻帝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没有推翻帝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9、此时帝制已经被推翻,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A广大人民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改变 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且没有群众基础,这说明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不是广大人民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排除 A 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体
10、现的是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排除 D 项。故选 C 项。8、20 世纪第一个五年,伴随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发明,全国的民间投资高达 4500 万银元以上,开设的厂家有近 300 家,不少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出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由于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变法的推动 5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辛亥革命的成功 答案:C 解析:根据“20 世纪第一个五年,伴随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发明,出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可得出这一时期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即新政对工商业发展的鼓励,C 项正确;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
11、动的破产,排除 A 项;19 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 B 项;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10 月 10 日,不符合材料“20 世纪第一个五年”的限定,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9、1905 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在对教育改革实施规划和监督时,时刻不忘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并将其具体细化为“忠君”“尊孔”“尚公”等教育宗旨。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A意在恢复传统的纲常伦理 B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控制民众的精神意志 D违背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潮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时刻不忘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忠君”“尊孔”等信息可知,清政府特别重视在新学教育中对传统纲常伦理,即所谓
12、“中体”的强调,这说明清政府注重控制民众的精神意志,从而维护自身统治,C 项正确;A 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 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中体西用”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近代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0、下表是 1903 年袁世凯创办的直隶工艺总局部分部门的设置情况。据表可知,该局的设立旨在 部门 概况 高等工业学堂 设化学、机器、绘图等科,外员讲授 劝工陈列所 陈列中外工业产品,研究工艺、包装、成本、销售等各环节问题 教育品制造所 陈列中外各种教育书籍、仪器、标本、模型等,以供咨询应用 A完善近代教育体系 B振兴民族工商实业 C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重塑北洋政府形象 答案:B 6 解析
13、: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创办工艺总局部门有高等工业学堂、劝工陈列所和教育品制造所,学习西方机械制造、化学、工艺等内容,是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故选 B 项;袁世凯的做法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但不是他的目的,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涉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部分,但不是目的,排除 C 项;材料与塑造北洋政府形象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1911 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林觉民回国,于 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留学日
14、本的学生归国后参加起义,体现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故选 B 项;“照搬”表述错误,排除 A 项;“开始”时间不准确,排除 C 项;黄花岗起义时武昌起义尚未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2、日俄战争结束后,立宪纪闻撰文称“及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就连驻法公使孙宝琦、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等官僚也纷纷上书朝廷,奏请立宪,清政府最终决定变法。这表明,晚清政府 A意图变革封建专制统治 B决定变革政体深受形势影响 C适应民主共和历史潮流 D利用帝国主义矛盾开展变法 答案:B 解析:日俄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包括驻外公
15、使、地方督抚在内的知识分子,强烈呼吁变革政体、实行立宪,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表明晚清政府决定变革政体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B 项正确;晚清预备立宪意在维护而非变革封建专制统治,排除 A 项;晚清政府并未因为日俄战争和官民请愿立宪而实行7 民主共和,排除 C 项;日俄战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沦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其改革是为了讨好列强,并非利用帝国主义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3、辛亥革命之后通过议会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的势力多是资产阶级和其知识分子,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民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由此可见,辛亥
16、革命 A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助推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C改变了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D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民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反映了辛亥革命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A 项正确;BC 项与新中国成立有关,排除;D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A 项。14、“晚清怪杰”辜鸿铭在春秋大义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这表明 A
17、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二战严重冲击了西方文明 C西方工业文明已经彻底破产 D种族之间存在着优劣之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辜鸿铭认为中国人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 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D 项说法错误,种族之间不存在着优劣之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5、下图为晚清时期的一幅漫画禁口不谈天下事,温度计上标有“立宪”字样。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8 A资产阶级革命促进预备立宪运动 B预备立宪运动
18、受到各阶层赞同 C作者旨在揭露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D清政府对预备立宪持支持态度 答案:C 解析:温度计上标有立宪,温度高的原因是政府在底下煽风点火,因此漫画命名为禁口不谈天下事,意在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资产阶级革命与预备立宪的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中无法反映出各阶层对于预备立宪的态度,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清政府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填空题 16、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_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答案:缠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阳历;紧9 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17、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_”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_,拒绝恢复国会。(2)1917 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_,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答案:“再造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非常会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
20、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故“再造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非常会议。18、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_,_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答案:清帝退位 袁世凯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19、“府院之争”(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
21、的_。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_,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2)1917 年,继任总统的_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_。答案:国务总理 国会 黎元洪 溥仪 10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故国务总理;国
22、会;黎元洪;溥仪。20、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_”进行“自救”。(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3)直接目的:平定内乱、消除外患。(4)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戊戌变法很像但更深入。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_,新设商部、_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_,拟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_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_,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5)客观影响:促进了_发展,为资产阶级革
23、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6)局限性: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答案:新政 外务部 学部 新军 实业 科举 资本主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11 过“新政”进行“自救”。(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24、。(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21、兴起(1)开始: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2)主要阵地:_和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鲁迅、钱玄同。答案: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胡适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1)开始: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12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22、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和条件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_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25、,鼓励民间_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_,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_、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发展的表现 以_、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 200 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_ 答案:政治上 兴办实业 欧战 抵制日货 荣宗敬 社会力量 解析:(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
26、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1)兴中会成立:1894 年 11 月在_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3 (2)成立同盟会。时间 1905 年 8 月 20 日 领导人 孙中山与黄兴等 地点 _ 性质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
27、用 _ 答案:檀香山 日本东京 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 年 8 月 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24、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1)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_,_讨伐袁世凯。(2)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_的强烈反对。(3)_年底,_、_、_在_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_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4)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
28、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_。答案:中华革命党 武力 全国人民 1915 唐继尧 蔡锷 李烈钧 云南 护国 独立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2)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3)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4)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最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忧郁而死。14 25、1917 年初,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_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
29、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答案:蔡元培 陈独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 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大事记 5 月 9 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6 月 17 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 10 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 67 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8 月初,保路同志会派
30、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8 月 24 日,保路同志会决议立刻罢市、罢课。与此同时,在各地还发生了捣毁巡警署、自治局、经征局和教堂的暴力事件。9 月 1 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食税。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9 月 7 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制造“成都血案”,同盟会利用此事件开展革命事业。9 月 8 日,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 20 多万人围攻成都。9 月 10 日,清廷将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9 月 25 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
31、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演进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和意义。答案:(1)演进趋势:从人民自发发展为成立保路同志会(有组织领导);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暴力保路(或从进京请愿发展为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等多种形式,甚至发生暴力事件);从立宪派领导发展为同盟会领导;从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或独立运动)。(2)原因:民间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民族意识高涨,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
32、路的修筑权;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15 团;清政府对四川民众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宣传、组织与领导等。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动了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1)演进趋势:根据材料“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6 月 17 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 10 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 67 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可知,从人民自
33、发发展为成立保路同志会(有组织领导);根据材料“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 10 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 67 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 20 多万人围攻成都。”“8 月初,保路同志会派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可知,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暴力保路(或从进京请愿发展为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等多种形式,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根据材料“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 10 万人”“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从立
34、宪派领导发展为同盟会领导;从发展演变看,从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或独立运动)。(2)原因:根据材料“5 月 9 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民族意识高涨,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根据材料“5 月 9 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可知,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团;根据材料“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
35、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可知,清政府对四川民众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根据材料中的涉及的领导人物可知,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宣传、组织与领导等。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路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路运动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动了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材料一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说:“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则徐“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
36、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撰辑海国图志。魏源在辑录引用外国史地书籍时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摘编自陈先初、胡慧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来之所以屡屡失败,“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摘编自张宝明主编新青年百年典藏(
37、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概括陈独秀对“辛亥革命以来之所以屡屡失败”原因的认识,从思想文化层面指出陈独秀为继续推动革命所做的努力。答案:(1)来源: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林则徐的影响;外国书籍的启发(对各国间矛盾的认识)。(任答 2 点即可)内涵: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2)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认识:政治革命不彻底;未能在思想文化层面改造社会(没有进行精神层面的革命)。努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
38、想,发起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1)根据材料“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得出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根据材料“他受林则徐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等可得出林则徐的影响;根据材料“外国史地书籍时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可得出外国书籍的启发。内涵:根据材料“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分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17 (2)认识:可从没有改变人民命运、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等方面回答。努力:依据材料“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可得出政治革命不彻底;根据材料“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
39、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可得出未能在思想文化层面改造社会。第三小问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从 1906 年 9 月开始启动,首先从中央官制开始。中央机构按照“留、改、并、增”的原则,做了如下调整:第一,留用的机构,如内阁、外务部、吏部等;第二,改革的机构,如户部改为度支部等;第三,合并的机构(略);第四,增设的机构,如邮传部。1906 年 11 月 6 日,中央官制初步厘定。资政院掌立法、大理院主审判、法部监督,由十一部组成的政府掌行政。这样,中央体制的三权分立基本确立。1907 年
40、 5月,清政府又对地方官制进行改革。地方行政共分省、府(厅)、州、县四级,地方各级衙署一律增设辅佐机构和添设辅佐人员。实行官制改革以后,清政府明令停止捐纳,官吏录用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停科举,兴学校,以新式学堂、留学生作为官吏的储备库。1906 年,科举制废除后,留学生和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代替了三年一次的科举应试者,成为新官吏的候补队伍,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新式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力图改革社会,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志士。摘编自徐绯婷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
41、特点:继承与创新结合;先中央后地方;学习西方宪政。(答出两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为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促进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冗官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留用的机构,如内阁、外务部、吏部等;第二,改革的机构,如户部改为度支部等”可知,清末时期官制改革不仅留用传统的机构,也对其进行了改革,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央体制的三权分18 立基本确立。1907 年 5 月,清政府又对地方官制进行改革”可得出先中央后地方;根据材料“中央体制的三权分立基本确立”可知,清末时期的官制改革在中央
42、建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体现了学习西方宪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可得出促进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根据材料“很多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志士”可知,革命志士强调推翻清王朝统治,因此清末官制改革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官制改革学习西方宪政,在中央确立三权分立的体制,这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为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小提示: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清政府进行了司法制度改革。首先,初步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此前中国政刑不分,地方行政机关、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均享有审判权。1906 年,中央确立分权原则,刑部改为负
43、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1910 年,颁布法院编制法等,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规定了公审、陪审、预审、回避、起诉执刑等项制度。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制定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性质的法典,同时制定大清新刑律,其中取消了某些法律特权。其次,改革传统的法律结构,彻底打破诸法合体的封建法规,将商法、诉讼法、民法等独立起来。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分析晚清政府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进行司法制 答案:(1)特点:司法独立;司法机构分权;规范司法机构设置和司法实施程序;取消诸法合体
44、,制定专门法。(2)原因:适应社会政治转型,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消弭革命危机;赢得西方列强的欢心,顺应时代变革潮流。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首先,初步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此前中国政刑不分,地方行政机关、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均享有审判权”可知,司法独立;根据材料“1906 年,中央确立分权原则,刑部改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19 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可知,司法机构分权;根据材料“1910 年,颁布法院编制法等,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规定了公审、陪审、预审、回避、起诉执刑等项制度”可知,规范司法机构设置和司法实施程
45、序;根据材料“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制定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性质的法典,同时制定大清新刑律,其中取消了某些法律特权。其次,改革传统的法律结构,彻底打破诸法合体的封建法规,将商法、诉讼法、民法等独立起来”可知,取消诸法合体,制定专门法。(2)原因:根据材料“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制定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性质的法典,同时制定大清新刑律,其中取消了某些法律特权。其次,改革传统的法律结构,彻底打破诸法合体的封建法规,将商法、诉讼法、民法等独立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社会政治转型,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消弭革命危机;赢
46、得西方列强的欢心,顺应时代变革潮流等等。30、19 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20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
47、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或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
48、(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解析:(1)主题根据“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实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之一,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这些实践的共同局限性在于它们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出路根据“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可知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综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的趋势主要是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