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_吴余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78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_吴余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_吴余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_吴余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章旨在探索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表达方法。研究认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内涵可以从公共空间营造的指导思想、形式美表达方式以及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3 个方面来解析;其审美意蕴的内涵包括自然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3 个方面;研究得出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有 3 种:一是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的自然美表达方法;二是秩序与变化的形式美表达方法;三是空间叙事与意境美表达方法。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表达方法Abstract: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method of the aesthetic conn

2、otation of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 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the expression of formal beauty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ublic space;the connotation of its

3、aesthetic connota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s:natural beauty,formal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research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expres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one is the natural beauty express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sustainability

4、;the other is the formal beauty expression method of order and change;the third is the spatial narrativ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expression method.Keywords: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Aesthetic Connotation;Natural Beauty;Form Beauty;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Expression Method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主要组

5、成部分,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物理实体1,其形式的布局和美观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也飞速增长,快速的建设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但城市公共空间在审美意蕴的表达上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出现程式化、单一性、同质化、缺乏本土自然特色的问题,人们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感觉千篇一律、难以理解、冷漠、不亲切,从而无法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展开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城市中建筑物外部的开放性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和从事各种室外活动的场所。从广

6、义上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有别于私人空间的社会共有与全民共享的空间2。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在 建筑学教程 中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均可进入的场所3。本文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建筑外部的城市广场、公园、城市街区等,以及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开放空间。1 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相关文献梳理通过检索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与审美意蕴相关的文章发现,其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 3 个方面:一是对空间审美的理论研究(包含对审美意象研究和审美体验研究);二是从审美视角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的设计研究;三是对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研究。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审美包含感受性

7、审美、形式性审美、象征性审美和认知性审美4。从美学视角下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需遵循人本主义、精益求精和地域融合的原则,通过征求审美主体意见,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具有时代感和创意感的城市公共空间5;构建具有公共审美的城市空间需要传承和创新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同时构建功能容量形态一体化规划控制体系,并适度集权践行公共审美6。在知网(CNKI)中检索到的关于审美意蕴的研究最早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末,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文学领域,是对文学作品的美学评析7-9,而后扩展到美术、戏曲、音乐等民间艺术领域10-12;审美意蕴首次与空间艺术结合,出于探索中国画审美意蕴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13,关于

8、空间中景观要素审美意蕴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14,早期对于空间审美意蕴的研究是从生存论视域下对空间生存性、空间审美性和空间体验性三者内在关联的探索15。研究认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是从传统园林空间延伸而来,传统园林审美意蕴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绘画和文学诗词等多方面审美思想16,随着时代的发展,空间的审美意蕴经历了新的思想文化影响、融合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多元文化,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呈现出的审美意蕴是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在当代的新的诠释。通过在 Web of science 中输入关键词“urban public space”+“aesthetic”检索到相关文献 11 篇,研究的内容主要

9、包括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美学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美学评价研究以及审美价值评估研究 3 个方面。文献中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是通过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实现的,公共艺术既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手段,也是城市空间审美体验的重要动因1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BG124)。作者简介:吴余青(1970)女,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收稿日期:2023-03-11DOI:10.19686/ki.issn1671-4997.2023.03.007242023 年第 3 期湖南包装吴余青: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从 CNKI 和 Web of scienc

10、e 检索到的文献表明,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审美性的城市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探索,暂未发现有对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和表达方法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内涵和表达方法。2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内涵简析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人工营造的空间实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吸收融合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多元文化的复杂空间形式,这些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了现代城市空间审美意蕴内涵的形成。中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统园林空间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建立的。随着城市

11、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西方造园思想理论和空间表现形式的传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意蕴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 20 年来,随着西方国家设计师的作品在中国城市中的广泛运用,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有了更多的西方城市空间营造理论和方法的介入,使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美学形式。因而现代城市空间审美意蕴可以从 3 个方面来解析:一是空间营造的指导思想,包括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园林造园理论以及西方城市空间营造理论;二是空间的形式美表达,包括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方式以及西方城市空间营造形式;三是营造方法,包括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空间叙事方法等。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现代城

12、市公共开放空间审美意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主张“和而不同”“宽容异见”,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原则18;道家思想中的“大巧若拙”“道法自然”等美学思想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美学内容19;禅宗思想中的“同一真性、无情有性”“性含万法、万法齐观”丰富了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内容20。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体现了中国的生态智慧。随着西方空间营造思想的渗透,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也受到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影响,如 1949 年后苏联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与西方接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的影响等21。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城市生态文

13、明思想理论,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山论”生态文明思想,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作为其目标,对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导了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审美意蕴表现形式22。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公共空间是传统园林“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园林由私园到公园,使园林私有化属性变化为公共化,公园的出现标志着园林成为除城市广场、街区以外的城市公共空间新的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审美意蕴也是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传承和发展23。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营造手法,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意蕴内涵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通商口岸开放伴随西方

14、文化传入,国外的公共空间形式也影响了中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审美意蕴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中国近现代城市中开始出现仿照欧洲模式的城市街区及广场,以及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广泛运用具有西方特色的空间形式等,这都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形成造成影响24。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城市营造中也更多地从实用角度考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兼容性、适应性和可识别性等。中国传统园林对意境的营造以及现代空间叙事理论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影响表现在追求具有叙事性意境美的公共空间。意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空间审美的极致追求,在“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营造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同样对有意境美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充满了向往,

15、如在空间美学评价中将空间是否具有意境美作为空间美感的重要评判标准25。随着与中国空间意境理论异质同构的西方空间叙事理论的传入,这种对空间意境美的追求融合了现代空间叙事理论,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上,则是追求城市公共空间在整体上具有故事性,且在空间氛围上富有意境,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中具有明确的主题,主题的内容往往从城市历史文脉出发,空间营造围绕主题展开叙事,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主题叙事性的城市公共空间。3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通过上文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内涵的解析可知,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意蕴可以概括为 3 个方面:一是在生态哲学指导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美;二是在形式美法则影响下的

16、公共空间形式美;三是在意境和叙事作用下的公共空间意境美。因此,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将分别以 3 种方式来表达,即用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表达自然美、用秩序与变化的方法表达形式美、用空间叙事与意境表达意境美。3.1 用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表达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美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美是通过人们的设计实践活动,将大自然变为了“人化”自然,从而“为人民服务”。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说的是天地万物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方能和谐共生。因而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美存在的

17、基础。生态优先是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来多次谈到的话题,其基本内涵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当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社会和经济效益要无条件地服从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生态优先的设计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据各地不同的实际环境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尊重场地的先天条件,在城市空间原有地形地势、水文植物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低干预公共空间设计,保留本土自然特征,也是使城市具有识别性的方法之一。可持续性是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是在满足今天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26,城市公共空间由自然要素和人

18、工要素两部分组成,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不过度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低干预自然生态的发展,是保证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人25吴余青: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研究湖南包装第 38 卷2023 年 6 月工要素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材料的使用上。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基础设施材料的选择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用可重复使用的可持续的绿色材料和环保材料,或直接从本地盛产的天然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中取材,如木材、竹材、石材等。如:重庆两江新区山地运动公园属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在空间营造过程中,将生态优先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地利用垂直落差 70

19、 米左右的地形,使用当地的山石,垒砌成山坡道路,构成公共空间中的核心景观,同时利用当地的石材来建造空间景观,构筑空间的交通道路,打造居民健身设施。该公共空间通过对本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该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其独特的、有识别性的自然美审美意蕴。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优先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合理利用天然可持续材料,是空间自然美审美意蕴的直接表达方法。3.2 用秩序与变化的方法表达公共空间的形式美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艺术的意象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形式美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的美,形式是内容的表达,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形式美包含了具体的社会和

20、观念内容,通过人类的心理、观念等因素长期演变而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美的形式。中国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受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形式和西方城市空间形式影响,在空间形式上有着秩序和变化的形式美感,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秩序没有变化的公共空间会显得单调,只有变化没有秩序的公共空间则会显得杂乱无章。空间的秩序是合理地利用和安排空间的各个元素,如地形地貌、植物、建筑、假山、水景和雕塑小品等,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让空间中各个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使空间呈现出良好的形式美感。公共空间良好的秩序感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的一种体现,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按秩序和游览规律设计出入道路,按人体工学设置道路的尺度,以满足人们自由出

21、入空间的需求,同时对道路两旁的景观进行点睛设计和便民设计,点睛设计主要指公共空间中雕塑小品的设计和安排,便民设计主要包括公共空间中的小型便利店(亭)、健身器械、休憩座椅等。公共空间变化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移步异景、步移景异上。公共空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设计制造空间各个元素的差异性,对公共空间的面积大小、建筑物大小和高度、水景的大小、植物种植面积及高低等进行设计,来达到公共空间的变化感。如:山东枣庄奚仲文化公园,这是一个开放的广场,属于公共空间的一种。该公共空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空间采用规整式布局,空间中的道路、植被、铺装、水文及公共设施均对称分布,使空间呈现出秩序的形式美感;而南部空间形式则较为

22、自然而多变化,依水岸设置了蜿蜒曲折的道路,游览者步入其中,可体会到一步一景的乐趣,整个公共空间呈现出秩序与变化有机融合的形式美感。同时,可以通过保留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各地区的著名历史景观和街区的建筑)的手法来获得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不同的景观,来体现公共空间的变化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将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划分成小面积的空间,邀请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以达到变化多样的公共空间。3.3 用空间叙事与空间意境表达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和现代空间叙事理论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意境美是通过丰富空间的叙事性,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故事情节与氛围,从而实现公共空间意境美的表达。传统园林意境的

23、营造和空间叙事方法如出一辙,因而公共空间意境的营造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物态文化途径;二是通过精神文化途径 27。从本质上说,公共空间意境的营造是通过物质及其隐喻的精神文化实现的空间叙事,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境美表达主要通过其叙事主题、序列以及具象和意象叠加的空间叙事方法来实现。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意境美审美意蕴表达,首先需要确定叙事主题,它是公共空间意境营造的关键和中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叙事主题一般从城市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等角度出发来拟定,叙事围绕主题展开,意境的营造也是对叙事主题的表现。空间的主题通过空间命名、景观节点名的方式来体现,公共空间的主题命名有利于辅助观赏者产生联想,从而

24、提升对空间意境美的感受,因而对其意境美的营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叙事序列是公共空间叙事的线索,也是游览路线,根据公共空间特点及类型,安排线性和非线性等不同的空间叙事序列来营造公共空间的意境美。城市公共空间叙事多以空间主题为中心,设置一条或多条并置叙事线索,游览者通过不同叙事序列的安排获得不同的意境体验28。因此,空间叙事序列的安排是影响空间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公共空间意境美的营造可以利用空间中景物所象征和隐喻的文化因素,通过具象与意象相叠加的空间叙事方式,结合游览者在空间动态游览过程中触发的偶然现象,使其对空间产生多重的理解,为空间叙事提供了多维度的感知方式。在公共空间意境营造中,通过植物的选择,雕

25、塑、建筑和水景等的安排表达空间的主题,传递文化精神内核,呼应主题,托物言志,使审美主体可借景抒情,展开无限想象的同时,也使公共空间具有了识别性,这种由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意境美是独特而难以忘怀的场所感。如: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广场,其空间叙事的主题是纪念都江古堰和展示本地文化,围绕叙事主题,并置了多条叙事序列,广场中心的水景雕塑是叙事的高潮部分,与空间中序曲/阡陌、楠木园、盒子等叙事子空间共同完成了空间叙事。该公共空间的意境营造主要通过在景观节点种植植物来唤起人们的场所记忆得以实现,用整齐种植的楠木唤起人们对农田的联想,30 米的石雕水塔唤起人们对岷江水神的记忆,使用竹笼来引导人们回忆都江古堰,空间

26、中的喷泉、小溪等水体景观的设计都是对叙事空间主题的呼应,整个公共空间呈现出了由地域历史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意境美。4 结论中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古今中外的空间思想和形式美,其审美意蕴内涵丰富多样,探究其根本,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有:在古今中外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用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表达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美;在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和西方城市空间形式的影响下,用变化和秩序的形式美法则,通过尺度比例和点睛、便民设计等手法,保护历史街区和景观,设计制造空间元素的差异性,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设计师参(下转第 43 页)43朱奕苇,等: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方法湖南包装第 38 卷2023 年 6

27、 月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关于城市空间营造方法的研究,除了从生态美学视角,还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角度进行,将会在后续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张趁,张楠,朱佩娟,等.城市空间公共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J/OL.国 际 城 市 规 划:1-172023-06-08.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2.606.2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672.3高中华.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J.江苏社会科学,2004(2):214-216.4曾繁仁.生态美学:

28、曾繁仁美学文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49-51.5李炜民.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环境营造J.园林,2021,38(1):8-12.6陆瑛,段渊古.城市综合性公园中的生态风景林营造:以河津市九龙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72-74,153.7银建军.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4):216-220.8卢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美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23,41(2):25-32.9胡友峰.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州学刊,2018,63(11):150-161.10朱璟.中西生态美学的研究分歧浅议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9、版),2019,29(06):18-23+157.11程相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20,41(03):114-120+191-192.12周宏春,戴铁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J.生态经济,2023,39(1):13-24.13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40-44+27.14刘爱琴.城市水景观设计的美术学赏析:以苏州为例J.给水排水,2022,58(10):207-208.15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

30、19,29(01):1-10.16饶映雪,杨吉鑫.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土地利用困境及治理研究:以凭祥、东兴两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0):44-49.17吴余青,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内涵解析J.湖南包装,2022,37(06):1-6.18吴余青,朱奕苇.中国山水画审美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叙事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5):128-132.(上接第 25 页)与公共空间设计,来达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变化感;而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境美则是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和现代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途径以及叙事主题、序列与具象和意象叠加的空间叙事方法来

31、表达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境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表达呈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可持续性、多样性、识别性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提高。对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表达研究,不能仅从美学或设计学角度去探讨,还可以从人类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强度、适用性、兼容性、奖励机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生态材料的运用也是需要深层次探讨的方向。参考文献1廖晓明,周芯如.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研究J.长白学刊,2022,224(02):148-156.2王祝根,李浩,何疏悦.从用地性质到空间权利:城市公共

32、空间分类新思路J.规划师,2022,38(11):84-89.3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4李璐.满足认知与审美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J.建筑与文化,2016,146(05):156-157.5王蕾.美学视角下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原则及方法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1):149-150+153.6王世福.城市设计建构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空间范型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03):21-25.7韩鲁华.艺术创造上的超越:贾平凹近期小说艺术初探J.小说评论,1989(01):35-39.8关四平.道是无情却有情:兼论 三国志演义 情感表现的文化意蕴与审

33、美价值J.学术交流,1992(03):109-113.9俞晓红.问渠哪得清如许:漫谈曹雪芹的审美观念兼及 警幻仙姑赋 的审美意蕴J.红楼梦学刊,1992(02):319-328.10包泉万.传统山水画的文化意蕴与当代审美取向J.艺术广角,1995(06):55-58.11杨泽新.试论曲牌在川剧中的审美意蕴J.四川戏剧,1992(06):45-50.12王莉.中国民间艺术的审美文化意蕴J.装饰,2003(09):68.13尹安石.论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蕴与景观设计的当代出路J.艺术百家,2007(03):136-138.14杨絮飞,李国新.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语素的多维审美意蕴J.浙江林学院学报,2

34、009,26(02):262-265.15谢纳.空间美学:生存论视阈下空间的审美意蕴J.社会科学辑刊,2009,(04):151-154.16吴余青,田卓明,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包装,2020,35(4):7-10.17Garcia-Domenech,Sergio.The Duality of Contemporary Urban Public Space.J.CONSEJO SUPERIOR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CSIC,2022,198(805):1-8.18盖立涛.儒家思想视域下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35、会科学版),2017,37(02):98-101.19田焯玮,陈楚文.道家美学思想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03):453-457.20崔文奎,张晓峰.中国禅宗文化的生态智慧J.五台山研究,2021,147(02):60-63.21魏娜,过伟敏.1949 2012 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之流变J.学术探索,2012,157(12):117-119.22刘海霞,胡晓燕.“两山论”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03):6-10+16.23赵纪军.也谈“园林”及其现代化J.中国园林,2014,30(02):56-60.24杨震,徐苗.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104(04):35-40.25吴余青,熊兴耀.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38(06):7-13.26申金升,徐一飞.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探J.规划师,1999(02):12-14+25.27陈晨.传统文脉相承的空间意境营造J.建筑结构,2023,53(03):167-168.28吴余青,朱奕苇.中国山水画审美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叙事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5):128-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