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表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93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表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表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表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73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系统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不仅仅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同一性,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本土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不同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误读。这些因素包括:第一,西方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而中国的现代性具有自身的特性。所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不是简简单单地译介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而是包含了对中国自身现代性进程的折射和反映。在五四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过程中,这一变异表现为较为突出的误

2、读。第二,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生长土壤是中国社会文化,必定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非常深刻。第三,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相对滞后,五四又是个文思潮涌的时代,因此,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受到的是多种文学思潮的交汇影响。一、现代性:主体性的自我确证或主体自由1.什么是现代性在西方的各种文献资料中,“现代性”(modernity)及与其密切关联的“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等词汇是很容易产生歧义和混乱的概念。人们在使用时常常会被其困惑不知所以。所以,要知道什么是现代性,首先要理清、分辨、了解这些词语的概念和含义,这对于开展积极有效的“现代性”讨论有着关键的意义。从语

3、义上来看,“现代”是相对于“古代”“古老”等词汇的一个时间性概念,其是处于不可逆的历时时间意识框架中的。所以,“现代”一词注定是无法出现在主张轮回、循环、周而复始等概念的东方民族文化中,而基督教的宗教世界观与这一概念却有相容的可能。“现代”“现代化”“现代性”这三个词中,“现代”这一词汇是最早出现的。据现有研究资料显示,“modern”是源于公元四世纪的拉丁语词汇“modernus”(现代)。而拉丁语“modernus”这个词是指当时已经基督教化的“现今”,用来区分古罗马异教的“往古”,并且其也是根据modo(最近、刚才)演变而来的。所以,“现代”是和“传统”相对而言,其本身就包含了断裂的意思

4、,是传统的异质。后来笛卡尔等进一步赋予“现代”一词理性和进步的内涵。英语中现代化的单词是modernization,这是一个动态名词,意为“成为现代的”(to make modern),其表示的是一个现代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许多场合中,都会看到“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甚至是“第N次现代化”的表述。这实际上不是将“现代化”置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状态,而是泛指任何一个向“新”的时期或状态转变的过程。由于事物不停地从“现代”变为“过去”,所以“现代化”是不断消失且不断再生的。这是广义上的“现代化”。狭义上的“现代化”与起源于大约17世纪的欧洲,后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的一种社会

5、生活组织模式有关,其是“传统社会生活组织模式”向崭新的全球的“社会生活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我们通常是处于并使用后者。当然这种“现代化”并不是一蹴即至的,其思想之源可以追溯到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或者说其是始于14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断延伸的一个社会进程。其是目前人类历史中所经历最深刻的、涉及最广泛的转型过程。实际上,其要求用古希腊的治学精神和古罗马的法学精神来夺取中世纪的神权统治,这是一个用古代权威替代教会权威的过程,也包含从感性释放到理性张扬的艰难过程。这说明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代化”与文艺复兴并列提出的原因。而在这个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也体现了“现代化”收稿日期:2

6、 0 2 3-0 6-2 8基金项目:2 0 2 3 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融媒体视角下凌家滩文化的外译和传播策略研究”;2 0 2 1 年度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 0 2 1 j y x m 1 0 0 6)作者简介:徐洁(1 9 8 1),女,安徽马鞍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研究。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8.049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表现徐洁(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

7、湖 238000)摘 要: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关键词: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译介;现代性中图

8、分类号:I 1 0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8-0 1 7 3-0 4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74文化研究是个“分化”和“裂变”的过程。“现代性”(modernity)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词汇,据现有资料显示,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最早使用“现代性”这个词。1863年,在费加罗报上波德莱尔发表了名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一系列文章。在其文章里,“现代性”主要是来表示人和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品质或性质。在构词法上,“现代性”(modernity)是“现代”(modern)这个词根加上后缀“-ity”构成的

9、,而后缀“-ity”又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意。因此,如果说“现代”是一个时间段概念,“现代化”是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的一种变革,那么“现代性”则更多地表达了在现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状态之概念。其侧重的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属性。那么,“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呢?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在其现代性的哲学话语(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一书中写道:“现代性不再从另一个时代的模式里去寻找自己的定位标准,而是从自身中创立规范。”简单地说,现代性就是主体性的自我确证(the self-reassurance of s

10、ubjectivity)或者是主体的自由1。可见,现代性赖以生存的规范就是自身,这也是黑格尔所揭示的人的主体性。“现代性”有三个层面:感性层面、理性层面,以及反思-超越层面,这和人类精神的三个层面是相一致的。现代性的历史过程和人类的精神分化过程也是同步的。欧洲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时代,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受到严重的神学压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提倡了对世俗的重视和对人的发现,解放人的感性,发扬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主体性。事实上,主体性原则的追求导致了现代文化形态的确立,西方的古典文化也逐渐分化为科学、道德、艺术三大领域,分别以真、善、美为特点,其中在这三大领域里主体的自由是最高规范。2.文学的现代性根据

11、上面的内容,当人们面对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时,首先应该了解到的是现代文学有着和传统文学所不同的根本特质,这种根本特质可以理解为主体性原则。其实,随着现代的到来,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文学开始主张人学,其要去寻找自身的主体独立性。而文学的主体独立性就在于其不同于一般文化的独特属性,这个属性也正是科学、道德哲学中所不具有的审美特性,因此,审美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他物的异质因素。审美的层面是文学的最高层面,所以审美又是文学的本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学能够洞察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因此,其反对理性统治,批判现代化和现代性。恰恰是通过这种批判,文学维持了人的自由和自主。只有达到这个状态,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性。

12、在古代,文学或是神学的奴仆,或是载道的工具,无法充分实现文学的审美特质。而随着现代的到来,其关注人类的生存,并担负起审美的职能。这样,文学的通俗形态充分发挥出来,并最终确立了具有独立性的文学。其次,古典文学具有强烈的保守性,遵守自身的经典规范。但现代文学是以反对传统、打破规范为目的,其具有自己全新的叙事方式、意识流和多元叙事等文体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新的文学流派、新的表述方式不断地更新出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文学一次次地突破传统。再次,现代文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固步自封,也打破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分隔,使得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有了充分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文学思潮和世界文学

13、体系。最后,现代文学的主体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城市居民和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现代亚文学和俗文学分别形成和发展。这些都被视为是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现代性特征。3.西方浪漫主义与现代性浪漫主义一直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其到底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以列文森为首的激进派认为是保守主义,而以白璧德为首的保守派却认为是激进主义。一些学者们形象地称呼这个矛盾的现象为“浪漫主义的亚努斯面相”(Janusface)。浪漫主义一方面是法国革命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被看作对启蒙的背叛。事实上,法国大革命本就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启蒙思想中的理性、进步、自由等均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有机会极端化地表达出来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尴尬的现象

14、呢?随着现代性问题日渐升温,现代性的框架也随之被带入到浪漫主义研究中,以解释这个尴尬现象。前面提到在主体性原则的主导下,西方的古典文化逐步地分化并发展为以真、善、美为特点的科学、道德、艺术三大领域2。其中,在艺术领域,主体性原则在浪漫主义身上显示了其本质。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抓住了施莱格尔所倡导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里的重要概念反讽(irony),用以阐明主体自由在浪漫主义中的应用和表述。在这一过程中,浪漫主义和现代性的交汇点就体现出来了:自我、天才、个性、独创及反讽等概念被看作浪漫主义的灵魂,而这些恰恰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艺术审美领域的表达。那么,这种能够体现主体性的现代性具体产生于何

15、时呢?或者说现代性的分化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哈贝马斯在谈到浪漫主义和现代性的交汇点时,就已经把浪漫主义看作通往审美现代性的第一步了。关于“现代性的分裂”(split of modernity)卡琳内斯库将时间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某个时刻,也就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蓬勃时期。关于浪漫主义自我追求和审美的一系列原则,不但推翻了新古典主义长久以来压制人的各种规定,还让人在想象、感情等审美领域实现了主体性的现代性革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全面确立了主体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在全面确立的同时,还对资产阶级工业文明及其实用理性进行了强烈揭露和批判,这时又出现了现代性的分裂。这样看来,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时刻也是其

16、分裂时刻。这个矛盾就在于作为现代性审美精神生长土壤的浪漫主义其自身就有内在的两面性:一方面,其推进启蒙、理性、文明、进步等现代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观念一旦全面确立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传统以后,其又对这些新观念和新传统发起强烈的批评2。然而,如果只看到浪漫主义因为审美性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批判而与后者完全对立的现象,那么是将问题过于简化了。实际上,浪漫主义提倡审美个体主义和现代自由追求个人主体性是高度一致的。在政治思想方面,浪漫主义继承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思想和对体现公共精神的古代自由的向往,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担当,如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等人表现为人文主义的悲悯和感伤

17、的道德情怀;而雪莱、拜伦等更是希腊文明的追崇者。虽然古人的政治自由思想是浪漫主义及其文学的出发点,但他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75文化研究们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基础却是个人自由: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审美主体的灵感、想象、个人审美经验的不可重复和独一无二与现代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浪漫主义在本质上是以追求古人的政治自由为出发点,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对现代人的个人自由的方向。浪漫主义对审美独立的追求和对审美天才的推崇促进、巩固并完善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进而促成了个人自由在审美领域的确立。因此,西方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其将最初的启蒙政治理想进行了审

18、美化。二、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传统民族文化的维系与建构1.五四时期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期待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意识到,如果想拯救国家,就必须走启蒙之路,并最终通过启蒙之路将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国家。因此,建构民族主体意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但当时的中国现状是社会混乱、民心涣散,这时必须先唤醒民众的个性,才能进一步唤醒国民的民族性,也就是自我主体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现代性的特点个体主体意识和民族主体意识的启蒙具有同构性。这样,早期的启蒙大都是集中在个体个性的伸张上。对个性的追求、对情感的推崇、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张扬全都是出于建构个体主体意识的目的,所以就出

19、现了对个人自由追求的现象。但这种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式的现代自由只是表象,其与西方社会制度下追求个人成功的私人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种外在表象的个人自发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出于民族启蒙。只有在广泛的个体主体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建立起来,从而达到民族启蒙。在20世纪之初,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浪漫主义及其文学的译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背景。他们对拜伦援助希腊的“英雄行为”产生了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当时对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缺乏了解);他们强烈地推崇在雪莱、拜伦身上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反叛意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拜伦热、雪莱热,以及哀希腊的翻译都能够得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在1907年

20、的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就着重介绍了尼采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倾向和期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清晰地意识到19世纪的西方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至伪至偏”的地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性的泯灭和物欲的膨胀。因此,针对中国的启蒙现代性鲁迅提出了“非物质”和“重个人”。在这种思想认识的背景下,鲁迅对尼采思想的强烈个人主义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以尼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精神品格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现代性所急需的异质因素。显然,鲁迅对尼采浪漫主义精神的译介,实际上是出于借西方现代性主体精神来唤醒中国民众的启蒙动机,而尼采却是宣扬浪漫主义的超人精神以对抗现代性膨胀所引起的物质主义泛滥和科学主义独

21、裁等现代性弊端,这两者的动机明显是不同的。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对欧洲浪漫主义精神的期待只是通过尼采的思想介绍来实现的,而在同年创作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则非常全面地介绍了欧洲浪漫主义的“摩罗”精神,体现了对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期待。该文中,鲁迅除了介绍大量的欧洲浪漫主义“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之外,还从“撄人心”和“扬宗邦之真大”两方面来阐述西方浪漫主义的“摩罗”精神对构建现代性的重要作用3。鲁迅认为,只有通过诗之“撄人心”才能振奋情感世界一片麻木的庸俗大众,然后才能塑造出真正的主体性的人格。这与华兹华斯等许多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宣扬以主体情感来推动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

22、是相同的。在对所谓的摩罗诗人进行介绍时,鲁迅将重点放在拜伦和雪莱二人身上。对于拜伦的译介,鲁迅重点分析了唐璜该隐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作品。鲁迅指出在拜伦的作品中大多体现出自由和人道精神。拜伦不仅在诗中融入了这种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亲身参与并领导了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希腊人民民族解放运动。这样,作为中国现代性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个体启蒙和民族启蒙是鲁迅所关切的,这也造就了鲁迅对拜伦的主要期待和诠释框架。虽然这里存在着国人对拜伦支援希腊真实动机的误读,但也正是这种误读才构成了鲁迅对欧洲浪漫主义精神的历史性期待。对于雪莱的译介,鲁迅则重点分析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伊斯兰的反叛等。这些作品充分地表达

23、了雪莱的浪漫主义反抗精神。鲁迅认为,在雪莱身上反映更多的是反抗社会专制、提倡平等自由博爱的启蒙精神。这些思想恰恰是鲁迅试图引入到中国社会的启蒙观念。除此之外,浪漫主义对自然的推崇、对科学和功利主义的批评,在雪莱的作品里也有着完整的呈现4。由此可以从摩罗诗力说中看出,个体启蒙和民族启蒙两大现代性主题的交织,体现了中国在20世纪初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期待,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译介。一方面,个体启蒙需要西方浪漫主义的审美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启蒙乃至民族国家的构建也需要民族主体性。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追求必定是以审美开始,以政治结束。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转变的创造社就深刻地

24、体现了这一点。2.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体现五四时期是中国追求现代性变革的最快时期,也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阶段,即力争文学现代化的开始。现代化反映了传统文学的一种自我调控功能,也展现了一种内在活力;其既是传统文学的重生途径,又是外部力量冲击的结果和必然的反应。因此,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性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的,其中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作用不容小觑。“现代性”进入汉语的文化语境有着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快速全面地发展,而中国还深陷在传统性(中国性)的困境里。因此,启蒙理性等词汇一进入汉语文化视野,就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热烈欢迎。

25、其中,以启蒙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被延伸为极有可能助力中国走出困境的典型西方观念。所以,在五四之前,所有来自西方的观念,都是附属在促进理智发展和推动社会现代进步的“现代性”之下的。可见,“现代性”是在汉语文化背景下被重新诠释过的。然而,五四前国人对“现代性”的认知较为杂乱且无深层次领悟。直到五四后,人们才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理解“现代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接受主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76文化研究要以五四为界,前期的译介和理解因为社会背景的需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后期相对而言较为全面和系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

26、迫切地追求个人的主体性和民族的启蒙,因而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译介也就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虽然在前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分析和接受有失偏颇,但对其期盼和五四时期是一样热烈的。如前文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期待和诠释是由追求个体自主性和诉求民族启蒙构成的。一方面,奠定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其又制约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对个体自由的追求需要浪漫主义的审美主体性,对民族国家的建构又需要民族的主体性。在追求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两者决定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途径:由审美转为政治5。事实上,从胡适和陈独秀在1917年发起的文学革命运动到以郭沫若、郁达夫

27、等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倡导都体现了这一点。他们起初都是试图通过追求审美独立性和审美现代性,即审美革命来启蒙民众,但这样的审美主义最终却因为独特的中国现代性而被政治化。追求阶级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的群体自由最终取代了创造社推崇的浪漫主义思潮对审美个体主义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偏爱。在当时,随着浪漫主义精神传播盛行起来的还有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推崇。李欧梵在现代性的追求里说过:“五四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个人主义这个名词,与个人主义相随而来的是解脱或者解放即指将个人自整个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行为。”691 可见,五四时期中国开始传播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想体系的照搬照套。其是五四时

28、期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有意识地追求中国新文化现代性的结果,这个追求的驱动力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式审美激情,而在文学革命里这样的浪漫主义式审美激情和审美冲动,则可以说明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体现。首先是“对个人主义的追求”。郁达夫曾经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个要算个人的发现。”徐志摩也说过:“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而所谓的民主就是普遍的个人主义”7。而且徐志摩在其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都完全地实行了这样的个人主义信仰。创造社前期的成员也是坚决奉行这样的“个性主义”,郭沫若的天狗十分膨胀、试图吞噬掉宇宙、郁达夫的“沉沦”者极其敏感、自伤自怜,这些都是当时个性主义的代表

29、形象。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易卜生作品中所露出的个性主义的喝彩。胡适曾说过:“易卜生戏剧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就没有生气了,也就不会有进步了。”8这与早期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西方“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体主义启蒙思想相一致,都是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具体反映。其次是对情感的推崇。1926年,梁实秋就感受到在中国当时的文坛中酝酿着一股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感,他指出:“现代中国文学,到处弥漫着抒情主义。近年来情诗的创作在量上简直不可计算因这外来的影响而发生所谓新文学运动,处处要求扩张、要求解放、要求自由,到这个时候,情感

30、就如同铁笼里的猛虎一般,不但把礼教的桎梏重重打破,把监视情感的理性也扑到了。”9可见,五四时期的启蒙现代性主题就是对个体解放和个人自由的追求,其从本质上表现出了以个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为特征的浪漫主义倾向。也可以说,五四时期推崇个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根本原因是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这就为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性视野中迅速地转向革命文学提供了合理逻辑。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处于一种肯定自我且与封建社会束缚决裂的精神状态中,并体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表征。他们认为五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里的不断冲突、动乱及其革命性可以将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具有新文化的新国家。而且他们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个人可以具有决断

31、力,能在创造社会文化及文明方面贡献自身的力量。但如何将这种英雄般的个人精神和正在发展中的历史力量相融合,并将这股融合的力量通过文字的相关手段向外在世界传递?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鲁迅笔下的孤独天才被无知且残酷的群众疏远惩罚,却无法定义他的自我存在。正因如此,李欧梵说过:“得到了一种颇有中国特色的新解释:对个人的信念则与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那是出于民族富强的目的。”6287可见,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自我肯定特性从根本上是扎根于社会政治链条的。因此,个人精神与历史力量在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完全地融入了新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之中。最终在经历五四之后,浪漫主义开始走上文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

32、化之路。参考文献:1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7.2张旭春.再论浪漫主义与现代性J.文艺研究,2002(2).3郑建强.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4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4-135.5张旭春.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9-330.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7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138.8胡适.易卜生主义M/胡适文存(第1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

33、46.9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4.Mo d e r n i t y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R o ma n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Ma y F o u r t h P e r i o dXu Ji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Abstract:The May Fourth period is viewed as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of Ch

34、inese society,and Western Romantic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s for enlightenment thinkers.Therefore,the romanticism that advocates individualism to change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people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during the May Fou

35、rth period.However,in a specifi c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complexity of the May Fourth romanticism presents a completely diff erent appearance from Western romanticism,and leads to the aesthetic ideal of aesthetic independence and art supremacy,which is fi nally politicized by the Chinese modernit

36、y context,that is,the turning“from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Western romanticism has experienced such intentional misunderstanding and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nslation.For the root cause,it is necessary to comp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romanticism and modernity,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y Fourth romanticism and modernity,and to explain it in the modernity context.Key words:The May Fourth period;romanticism;translation;modernity 责任编辑:师清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