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进展:系统性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88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进展:系统性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进展:系统性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进展:系统性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言传统村落是在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共同发展形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农业生产集约化、旅游开发等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构成了复杂的压力。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需要综合性景观视角,寻求以可持续为目标的研究与保护新范式1-3。现有的传统村落保护多采用遗产保护的方法,通过确定保护范围和建立限制性标准的方式展开对保护对象的保护,而这类传统的遗产保护方法对文化景观这样不断进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是无效的。有必要针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性、适应性和乡土性等特点,制定一种新的动态和适应性策略1,4,从而实现对传统村落社会生态过程的完整保护,并利用文化景观的乡土传统智慧,推动乡村的

2、可持续发展5-6。徽州传统村落是极具价值性和典型性的乡村文化景观。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存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相继公布的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徽州地区达到29个。徽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是利用文化景观理论开展整体保护探索最早的地区。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即明清时期徽州府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总面积11894km2。文中文化景观概念定义为“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在文化群体的作用之下形成的。文化是动因,自然地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其结果。”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包括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

3、7-8。研究问题: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及研究前沿是什么;近些年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研究与实践探索经验有哪些。2研究方法2.1文献筛选标准在CNKI数据库中以“徽州”“文化景观”“乡村景观”“乡村聚落”“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文化遗产”等为主题词,以时间范围为 2000年 1月2021年 7月进行文献检索,一共得到1835篇文献,进一步通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筛除了只针对生态、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只收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研究相关的文章,筛选后共得到期刊文章 154 篇,博硕士论文 234 篇,总计386篇。2.2论文编码和数据分析论文编码曾被应用于定性的 Me

4、ta分析中,用以帮助作者从一系列研究观点中归纳系统性框架和结论9。本文首先对386篇文献进行编号,再通过精读文献,系统性归纳和提炼当前研究问题,构建学科系统框架。依据文献景观研究主题进行分类,辨析徽州文化景观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参照M.Antrop和V.Van Eetvelde(2019)总结当今世界景观研究新范式和新技术下的研究领域,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可概括为八个研究方向:整体综合景观政策(理论);景观实践具体方法;预测和情景分析;跨学科景观研究;景观研究和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景观演变;景观价值和服务水平;大数据与景观的结合(分析文化过程、功能等),如表1所示。对上一步研究内容

5、进行再分类,在文化景观视角下归纳并重构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系统框架。笔者通过对每篇文献的题目、关键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摘录,并总结和归纳各研究方向的核心研究要点,最后依据研究要点重新构建文化景观研究系统框架。3研究结果3.1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前沿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已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进展:系统性综述王玉圳1,2,3(1.北京大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871;2.水利部水生态保护与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3.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044)摘要:徽州传统村落是千年来当地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共同演变形成的文

6、化景观。在文化复兴、乡村振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系统性保护的时代需求下,亟待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开展传统村落研究,从而推进传统村落的整体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筛选了386篇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文献,提炼出文化景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从而寻找文化景观视角下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归纳了八条文化景观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研究前沿,包括综合性和区域性保护理论与策略,针对不同文化景观要素制定对应规划支撑方法,社会和生态耦合的文化景观特征认知与评估,长时间尺度的文化景观演变及驱动机制,文化景观多元价值及传统智慧,跨学科研究,多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导向

7、的文化景观管理,整合旅游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这些已开展的研究和探索有效推动了传统村落以往的整体性保护,亦为未来中国其他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Meta分析作者简介:王玉圳(1985-),男,山东曹县人,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专业方向:国土空间规划、文化景观保护。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401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002)徽派建筑3安徽建筑有研究归纳为八个研究前沿。在针对保护开展的文化景观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有两个研究前沿,分别为理论和政策研究(CL1,

8、文章数量38篇,占比9.84%)、与规划结合的景观保护方法 研 究(CL2,文 章 数 量 67,占 比17.40%)。在文化景观认知(理解和描述文化景观研究)研究方面有四个研究前沿,分别为:景观特征描述与评价(CL3,文章数量 151 篇,占比 39.22%)、景观演变(CL4,文章数量41篇,占比10.65%)、景观 价 值(CL5,文 章 数 量 26 篇,占 比6.75%)、跨学科研究(CL6,文章数量19篇,占比4.94%)。在文化景观管理研究方面有一个研究前沿,为公众参与的景观管理研究(CL7,文章数量 5篇,占比 1.30%)。以此为主题的专篇较少,但社区参与、多利益主体参与保护

9、规划决策受到广泛关注,在其余几类研究中多有提及。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方面有一个研究前沿,为旅游导向的文化景观研究景观价值研究(CL8,文章数量39篇,占比10.13%)。3.2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阶段近三十年以来,文化景观与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关系密切。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文化景观与村落保护的结合有效推动了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一阶段初始阶段(1990年之前):以建筑为主体的徽州文化景观的价值发现。1953年,刘敦桢在歙县西溪南乡开展徽州古建筑调研和研究,发表了皖南歙县发现古建筑的初步调查,开启了古徽州建筑的研究11。该时期研究重点为徽州建筑的历史

10、考证、结构布局、形态特点、细部构建等在该时期得到发展10。第二阶段文化遗产主导的研究发展阶段(1991-2006年),认识并挖掘建筑、村落等徽州文化遗产的价值。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等高校参与到了徽州文化景观的研究中。期间,西递宏村在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开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工作。该阶段以建筑和村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徽州建筑的空间营建、文化价值,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的构成、演变过程和保护开发。第三阶段文化景观主导的探索阶段(2007年-至今),在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框架下开展徽州文化景观区域性、整体

11、性保护。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 西塘宣言发表,推动了以古村落为主体的徽州文化景观研究。2008年1月,文化部设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和文化资源丰富性。2009-2013 年黄山开展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完成了101个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1325个古民居实施了维修。徽州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村落人居环境“认知-保护-开发体系”初步建立10,空间句法、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方法逐渐应用到研究中。4讨论:研究前沿4.1研究理论与规划方法由于人地过程关系的复杂性,采用景观综合视角的研究范式

12、和政策研究已成为近二十年来文化景观领域国际研究的趋势和方向3。2008 年 1 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成立,虽然试验区设立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重点,但对于文化景观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确立了文化等无形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推动了徽州文化景观由传统遗产整体性保护向文化生态整体性、区域性保护转变1012-14。研究前沿一:以文化生态理论为主的综合性、区域性保护理论与政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单一保护范式,为走向整体保护提供了思路和探索。徽州文化景观在保护内容上由文保单位保护,逐渐拓展到文化景点、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区,在研究内容上由历史文化研究和实物遗存的独立研究,走向研

13、究反映人地关系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1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融合在一起,探索和研究了古徽州文化景观的一体化保护和区域协调政策。通过该项规划,推动了徽州文化遗产的全面认知,探讨了多样化的保护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12-15。在文化生态理论之外,复杂系统理论16、可持续理论17、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网络分表1徽州传统村落当前景观研究方向当前景观研究方向(参考M.Antrop and V.Van Eetvelde,2019)CT1 整体综合景观政策(理论):景观主导的战略、环境和政策评估CT2 研究具体方法:多学科融合的景观认知与解

14、读CT3 预测和情景分析:基于文化景观研究的规划方法CT4 跨学科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社会学、复杂系统)CT5 景观研究和管理中的公众参与CT6 景观演变(景观史、演变及其驱动力指标)CT7 景观价值(经济、游憩、美学、地方感等)CT8 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景观的结合期刊文章数量2353192318297学位论文数量1598484223366文献总数381516765416513注:以字母CT代表当前景观研究方向。表2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方向文化景观研究方向CL1文化景观保护理论和政策研究CL2文化景观保护具体操作方法CL3景观特征描述与评价CL4景观演变CL5景观价值CL6 跨学科景观研究

15、CL7景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CL8整合旅游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文献数量3867151412619539对应当前景观方向CT1CT3CT2CT6CT7CT4、CT8CT5CT7注:以字母CL代表徽州文化景观研究方向。徽派建筑4安徽建筑析18-19等视角下开展的大量文化景观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徽州区文化景观保护的综合性、区域性研究理论。目前,徽州文化景观保护理论仍面临以下挑战:如何突破多行政区共同管理局限,实现跨行政区的协同管理;如何实现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整体保护;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在文化生态系统、复杂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如何重构新时期文化景观认知、价值评估和保护理论体系20-21。研究前沿二

16、:与规划结合的文化景观保护方法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加强了对景观要素历史文化、周边环境的评估与研究。徽州古建筑类保护研究方面,有学者将古建筑单体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探讨祠堂、民居等建筑类保护新方法。如严敏22(2019)从古祠堂的文化环境、文化实体、文化景观及文化保障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古祠堂文化生态保护内容,提出了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徽州古祠堂的保护理论体系。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开展了多尺度多要素的针对性保护规划方法研究,包括古村落风貌建设23-24、乡土景观的设计25-30、空间环境品质31以及新型业态产业开发32等。空间句法、大数据、人居环境科学、历史地理等新方法不断涌现,“活态

17、传承”、原真性、地方性等保护理论百花争鸣,如陈伟煊33(2020)从文化遗产传承价值评价视角,提出了“分析特征要素识别精准定位策略引导”的“活态传承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但是,如何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开展整体系统性规划设计,仍是下一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4.2景观认知研究前沿三:景观特征描述与评价近二十年来徽州传统村落景观认知向多类型、多维度的人文生态系统研究的转变,促进了对原真性、整体性、乡土性的保护。徽州文化景观要素逐渐由历史街区、建筑遗产、村落遗产逐渐扩展为多维多元的地域人文生态系统,包括宏观乡村聚落、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观农业、水等景观系统,微观建筑、水口、林地、古道等景观要素。宏观景

18、观特征研究以乡村聚落为研究主体,开展区域生态文化生态体系研究。文 化 遗 产 主 导 的 研 究 发 展 阶 段(1991-2006 年)之前的研究为城乡规划学、建筑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指导下的类型学分析,近些年出现了基于基因图谱35-37、文化生态系统38、新技术等戏码分析技术。基因图谱将徽州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和特征归纳为景观基因体系,该体系包括环境基因、文化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及装饰基因等要素体系和对应的识别指标39-41。有学者从文化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将徽州传统村落分为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以徽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环境系统和以尊儒重教、宗法观念、宗族制度、徽州文化为主体的

19、社会文化系统38。基于 GIS、大数据的村落分析则通过分析地形、水系42、防洪、防火、防盗43、水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式44与村落布局的关系探讨人地相互作用机制。中观景观特征研究以农业景观、水景观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构成、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动了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农业文化景观的价值通过研究得到挖掘和认知。徽州农耕文化是古山越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相对封闭、和谐共生、礼制为先、宗族为重、内容多样等特点45。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拥有 840 年历史的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它是“2015年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第一个纯渔业农业遗产,村落的“森林溪塘池鱼村

20、落田园”构成了“人-自然-鱼”共生互利的生态空间结构46。但徽州农业文化景观中的农业民俗、农业工程、农业技术等景观类型有待未来开展研究挖掘47-48。在水文化景观系统研究方面,由于徽州堪舆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塘堨、渠、水口等水文化遗产与林地文化景观49。水口山、水口林、水景观和水口建筑构成了水口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水口文化50-55。徽州水利设施主要可分为坝、堤、堨、塘、射等,历史上对徽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56-60。微观景观特征研究要素包括建筑、文化线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徽州建筑认知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徽州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日益增多,内容包括古民居卯榫技术

21、61、雀替装饰艺术62、墙体营建技术63等各类建造技术的特征分类、营造技法、发展历程以及保护与传承方法等;二是建筑的人居环境、文化历史价值得到重视,形成了新的徽州建筑认知体系,如徽州文化对古祠堂建筑特征的影响64,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祭祖活动、修谱活动等文化传播活动结合形成的文化传播模式和功能65,不同方言区的徽州古民居区域特征比较研究66。徽州古道的文化线路价值近些年来得到重视67,成为村落整体保护的重要部分68-69。目前徽州古道遗存数百条之多,包括徽州府与周边府县联系的徽杭古道、徽池古道,府内各县之间的黟祁古道、休婺古道等,现状保存完整的有 50余条(段),总长度约442km70。徽州非

22、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结构类型齐全、类型分布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政府保护与管理,经济发展水平等对非遗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需要开展整体研究与保护71-73。研究前沿四:长时间尺度的景观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徽州地区“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由于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演变出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水利、农耕等文化景观。长时间尺度的景观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理解和保护此类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之前的景观演变研究多基于徽州古籍、家谱等各种文书开展乡村历史地理的定性研究,近些年基于多元数据的“社会-生态-文化”耦合的定量化研究逐渐增多。历史文献梳理、GIS 空

23、间分析、地统计、物质空间网络和社会网络耦合分析、空间句法等技术手段的丰富,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定量化。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在千年及百年尺度的长时间景观演变驱动要素可归纳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外部迁入及内部分裂迁徙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宗 族 制 度 影 响;政 府 政策74-76。研究前沿五:景观价值徽州近些年开展了大量针对不同类型文化景观的多维价值评估,构建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指导村落、建筑等分类分级保护。学者将建筑遗产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传统生产方式延续价值、人居环境价值等维度纳入古徽州传统聚落指标体系,依据价值特征将村徽派建筑5安徽建筑落划分为建筑遗产型、民俗文化型

24、、特色产业型、生态宜居型和综合型聚落,探索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活化路径82。文化景观的传统适应性景观价值得到发掘。如徽州地区塘堨等水文化遗产系统对调节水流、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自然灾害等的多种生态效益49;传统村落中开水圳入村、挖塘蓄水、凿井取水、设水池引山泉等水资源利用方式对生活用水供给,水源地保护性、生物的多样新和聚落环境舒适度的价值83;山水聚落环境对人居小气候环境改善的价值84。研究前沿六:跨学科研究文化景观要素特征认知方面,与大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日益增多,学者们结合新技术挖掘其空间特征及价值意义。如李瑶与李久林等85(2021)从文化生态学出发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文化生态展开分析,基于自然地

25、理数据、文化遗产数据、POI 等多源数据,使用 GIS 插值模拟、InVEST生境质量评估等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分布格局。朱琦86(2020)利用百度地图POI数据分析旅游业态,开展文旅融合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业态提升研究。古建筑方面,提出了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展示。数字化保护是指通过三维扫描法、BIM与无人机采集转化模型法,对大范围建筑转数字化模型保护。创新性展示是指在展示传承中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三维打印技术87。但目前研究多用于呼吁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实际应用的文献较少,具体应用进展无法得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专家提出了创新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徽州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如

26、设计和构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徽州非遗数字地图88,将非遗与数字博物馆、网络课堂、网络直播、文创产品相结合89。4.3景观管理研究前沿七: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景观保护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传统村落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下,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呈坎村在景区开发后一直有村民居住,现在居住在村内的村民共有 700 多户,4000 多人,因而保留了古村落生活样貌,成为活态古村落。但是目前村庄开发多采用外部介入开发模式,导致基层和村民主体权利受损、景观破坏,村庄的居民参与与保护机制有待研究90。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居民参与开发模式,呼吁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开

27、展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如以社区营建为框架的古村落旅游开发91,采用自主营建主导的民居建设92,以此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可有效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徽州目连戏的保护便印证了其有效性93。4.4以旅游为导向的文化景观研究研究前沿八:整合旅游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阶段(1986-1996年)、外资注入阶段(1997-2011年)、整合提升阶段阶段(2012 年至今)94。面对开发对文化景观保护的压力,徽州将旅游开发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开展了从文化生态系统、文化资本视角、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视角等多角

28、度的研究,探索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文化生态视角下,赖昊95(2014)提出原住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文化生态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呼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互相支持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和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资本视角下,马振96(2018)从文化资本视角开展宏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基于代际与代内公平原则、保护原真性与多样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的旅游发展策略。文 化 遗 产 保 护 视 角 下,潘 炫97(2017)构建风水视角下,包含制度政策维度、经济维度、生态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的皖南传统村落遗产原真性保护理论框架。李东和与孟影98(2012)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从原

29、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探讨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5展望通过对徽州文化景观研究的现有文献梳理,发现从理论方法、认知、管理方式和旅游发展方面均有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但是,对照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内容,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存在短板和问题。面对城市化、旅游业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给徽州文化景观带来的冲击,可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继续完善地域性文化景观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整体保护地理研究往往是针对特定区域的具体问题,具有较大差异性,其余地区的经验难以简单复制。国内外的地理环境和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开展文化景观研究较多的欧洲国家关注的是农业弃耕、农

30、业集约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等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降低的问题。而在徽州地区,聚落、农田文化景观在城镇化、旅游化趋势下的消失是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对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有关注但相关文献还很少。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研究的大问题背景下,由于徽州发展背景、面临问题的不同,需要结合地域特征的综合性探索研究理论与方法。表3演变典型驱动要素及作用机制一览表驱动要素人口社会经济宗族文化水利设施及水利制度作用机制因人口繁衍产生的生存空间拓展需求是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如徽州人口从明初9万到清中叶达到200万,人均耕地减少至0.053hm2(当时每人0.27hm2地才能维持生存)77。徽商自明

31、朝开始,对建筑、村落、农田、水利等文化景观形成与历史演变有巨大影响78。徽州粮食的短缺为徽商提供了动力,徽州山林为徽商提供了经商的资源,而徽商的出现又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77。宗族文化,通过其对水利设施营建、水资源分配制度、宗族祀产管理、宗族礼法、宗族建筑等影响村落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79-80。徽州地处山区,易遭水旱灾害。水灾以明后期至清代较为严重,清代中期大规模山地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灾的破坏力更大,对徽州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进而影响文化景观的演变81。“不同环境下的水利行为对村落空间形态及其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59,形成了堨、塘等物质性的水

32、利设施和相应而生的水利组织、管理制度、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复合式的水利文化景观系统以适应农业生产需求58。徽派建筑6安徽建筑开展多要素多尺度和多类型的文化景观实证研究,挖掘地方性与传统智慧价值当前实证研究案例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开展研究的村落多为知名度高的村落,如宏村、西递、呈坎等,其余很多有价值的村落受关注较少。研究类型方面,虽然当前研究内容包含了村落、建筑、农田、文化线路等多个空间层次、多个类型的文化景观元素,对各元素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也有较深入的分析,但对于多样的农田景观、水文化景观等环境要素的价值、功能等研究仍然较少。与国际文化景观研究趋势相比,对文化景观的生态系

33、统服务功能价值、生态修复等研究较少,对传统智慧的研究也关注较少。建议未来从宏观区域、中观村落、微观景观元素的不同空间尺度,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复杂理论等研究方法,挖掘文化景观形成过程、演变机制和价值。景观管理和旅游发展方面,需加强探索文化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徽州水资源的多中心管理,村落田产林地的宗族管理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管理智慧,是人与徽州独特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在参与式管理、原真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当今,如何探索适应于当地的管理与旅游开发模式,是未来有待继续探索的方向。参考文献1Vos,W.&H.Meekes.Trends in European cultu

34、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J.Landscape&UrbanPlanning.1999.46(1):3-14.2Plieninger,T.,et al.Exploring ecosyst-em-change and society through alandscape lens:recent progress in European landscape research J.Ecology and Society2015.20(2):5.3Antrop,M.&Van Eetvel

35、de,V.Territoryand/or Scenery:Concepts and Prospects of Western Landscape Resea-rchC.Mueller,L.&Eulenstein,F.Current Trends in Landscape Research.Springer Cham,2019.4Angelstam,P.,et al.Measurement,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 forsustainable use of ecosystem services:landscape concepts and

36、Europeas laboratory.Ambio J.2013,42(2):129-145.5Sarmiento-Mateos,P.,et al.DesigningProtected Areas for Social-EcologicalSustainability: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GuidelinesforPreservingCultural Landscapes J.Sustainability.2019,11(10):2871.6FeSchmitz,M.andC.Herrero-Jauregui.Cultural Landscape Preserv

37、ation and Social-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Sustainability.2021,13(5):2593.7Sauer,C.O.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C.John Leighly(ed).Land andLife.5th printing.(Vol.2).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25.8邓辉.卡尔 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J.地理研究2003,22(05):625-634.9Jensen,L.A.&Allen M.N.Meta-synthesis

38、ofqualitativefindingsJ.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1996,6(4):553-560.10顾大治,孟庆贺,虞茜茜.典型学者研究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04):35-39.11章尚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四维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1-6.12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27-35+48.13陈华文,陈淑君.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探索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

39、6(41):1-18+129+121.14阳建强.基于文化生态及复杂系统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40(04):103-109.15戴宝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进程与思考J.时代报告,2018(09):102-103.16程佳佳.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D.东南大学,2019.17唐洪亚.新旧再生理论下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18朱可嘉.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构成解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19张俊.网络化视角下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重塑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0.20卞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徽州文化生

40、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文化遗产,2010(04):24-30+66+158.21张洁.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区县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04):11-16.22严敏.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徽州古祠堂保护研究:由“防 建设性破坏”谈起.建筑与文化,2019(05):205-208.23刘颖.徽州新农村民居规划与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24余进.徽州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23(06):83-86+94.25汤洪丽,陈文苑.“徽州板凳龙”传承的田野调查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41、):106-110.26李薇.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27丁琎.旅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途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28汪玮.乡土材料与乡土文化意境营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29肖思远.基于乡土景观理念指导下的安徽省广德县大王村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30汪婷婷.基于地域精神塑造的徽州乡土景观提炼与应用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20(04):48-51.31苏梦蓓.西递村外部公共空间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32王菲.文化产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3.33陈伟煊.基于传承度评价

42、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0.34张俊.网络化视角下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重塑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0.35辛福森,黄成林,尹寿兵.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2(01):35-39.36辛福森.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37聂聆.徽州古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构建D.安徽农业大学,2015.38汪欣.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变迁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2-20.39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

43、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43-148.40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41王苏宇,陈晓刚,林辉.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及其特征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05):徽派建筑7安徽建筑13-17.42卢松,张小军,张业臣.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10):1690-1698.43王益.徽州传统村落安全防御与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44朱晗.徽州地区地域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45杨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徽州农耕文化活态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

44、会科学版),2019(06):20-24.46朱生东,朱国兴.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72-77.47朱生东,金声琅.农业遗产保护背景下黄山市农业旅游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3-37.48朱生东,赵蕾.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11):315-320.49樊孝林,陈凤秀.明清徽州塘堨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4):92-94.50王鸽.徽州传统聚落水口园林景观品质评价及提升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

45、019.51孙明.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构建与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0.52王陈辉.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D.苏州大学,2010.53朱姝莹.徽州古村落水景观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54王婷.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4.55秦旭升.徽州古村落“水口”营建理念及其现代借鉴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56李婷君.徽州村镇水系营造与防洪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57方华.水利与徽州水口文化J.江淮水利科技,2013(04):9-10.58赵懿梅.徽州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研究:以西溪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6、06):114-121.59赵懿梅,王开队.“并力作于山”:生存空间拓展、水资源利用与清前中期屯溪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16931823)J.中国农史,2021(02):88-102.60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水灾与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12-118.61余雯雯.徽州古民居卯榫节点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62崔骁.徽州传统建筑中的雀替装饰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63周俊义.徽州古建筑墙体营造技艺及改善保护D.合肥工业大学,2014.64田亭亭.徽州文化对古祠堂建筑特征的影响与创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65戴畅.徽州祠

47、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5.66郑子豪.基于方言分区的徽州古民居区域特征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67张亮.徽州古道:徽州文化形成、扩散的通道J.中国文化遗产,2015(06):90-97.68马可莉,顾康康,储金龙,等.徽州古道空间特征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26(02):81-88.69张俊,储金龙,李久林.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路径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9-16.70陈晓华,姚林,张鑫玲.徽州传统村落与古道的空间叠合格局及关联保护研究:基于文化线路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20(05):1-6.71卢

48、松,王立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01):23-31.72方兴林.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20(05):64-71.73方兴林.三方演化博弈视角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06-111.74杨诗.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形成演化过程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75李久林,储金龙,叶家珏等.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8,38(12):153-165.76谢晚珍.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D.安徽建筑

49、大学,2020.77章新芬.明清时期徽商与徽州农业互动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78祖晓敏,周致元.传统徽商与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34-36.79洪长瑾,唐祎汉,杨淼,等.基于宗族文化视角的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1):37-42.80周海.宗族与徽州村落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6.81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水灾与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12-118.82李久林,储金龙,赵志远.基于特征认知与价值评价的传统聚落活化路径探究:以古徽州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04):121-131.83陈旭东.徽州传统村落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84薛俊杰,黄显怀,王坤,等.徽州传统聚落夏季户外热环境实测与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39(04):38-42.85李瑶,李久林,储金龙.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J.小城镇建设,2021(04):54-63.86朱琦.文旅融合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业态品质提升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87冯裕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