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3-03-23基金项目:2020年宁波市职业教育科研课题(22高081)。作者简介:平凯炜(199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健康促进发展方略研究平凯炜1,庄永达1,陈飞飞2(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021;2.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100)【摘要】:基于体医融合的核心内涵,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基本理论依据,将社会生态学模型应用于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层不是单一的,而是涵盖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场域;(2)个体层处于最近端水平,主要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3)社会支持和
2、人际关系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4)政策是社会生态学模型的最远端水平,比近端水平上的变量或因素作用更大;(5)社区层次中的社区服务会影响个体的健康促进参与行为。通过梳理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概况,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囿和促进方略展开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医疗预防手段有限与体育有效供给短缺并存;(2)政策法规缺失与体医部门协作失衡并存;(3)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理念缺失。【关键词】:体医融合;高校学生;社会生态学模型;健康促进【中图分类号】:G804.5,G8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648(2023)06-00
3、38-071 前 言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体医融合”作为由健康治理需求而衍生的一种新理念,已成为我国推进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和扩大体育学科融入健康服务领域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监测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7次全面系统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从数据上看中小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与身体
4、机能基本满足逐年提升的规律1。但通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数据却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逐年下滑。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已达到了30%左右2,其中肥胖率更是持续上升且每5年提高2%3%3,近视率也是触目惊心。大学阶段不仅是学生体育行为养成的增强期,更是体育行为中断的敏感期4。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旨在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水平、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其间国内各高校也采取了例如体育课程改革、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实施等举措来改善大学
5、生体质情况,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势头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本研究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5个层次对高校学生健康促进进行研究,借鉴其理论的同时探索体医融合促进高校学生健康的现实困囿,为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参考,为体医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和加强实施主体之间的协作提供借鉴。2 理论依据2.1 体医融合“体医融合”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强调,要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5。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进一步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20
6、23年(第22卷)第6期Vol.22,No.6,2023体育人文社会学 38DOI:10.15877/ki.nsin.2023.06.005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6。“体医融合”作为“体医结合”在新时代群体健康促进现实语境下的新表述,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体医融合在我国推进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体医结合”的概念,本研究认为,“体医融合”指的是以增强全体国民体质、提高全体国
7、民健康水平为首要目的,基于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并将两者之间有关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加以互相渗透。体医融合的实践路径具有两元性,总的来说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主要实现方式。2.2 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根植于格式塔派思想。陈昱全等介绍了Kurt Lewin提出的从非心理的环境因素研究个体或群体行为变化的心理生态学观点7;苏传令介绍了Roger Barker和Herbert Wright从生态环境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提出环境对行为具有直接作用8;丁芳介绍了Bronfen Brenner结合生态心理学思想,首次提出生态化系统理论,其后还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生
8、态学模型,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等地位及相互作用9。1988年Mcleroy10等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促进生态学模型。健康促进生态学模型主要是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以下5个层次,即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和社会政策因素(如图1)。图 1 社会生态学模型图13Figure 1 Social ecology model13作为一种多层次视角的理论范式和组织框架,生态学模型在国外被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健康促进的系统性研究。但有学者通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的总结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理论对于解释干预与维持个体长期的健康行为方面所取得的效果的说服力有
9、限11-12。近年来,西方学者率先意识到体质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的一些局限之处,开始尝试从“个体的锻炼干预策略始终受环境及群体行为的限制”这一角度出发展开健康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3 社会生态学模型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原理2017年我国初、高中在校生就已达8 41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也已超过4 000万人次,而我国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少于1小时的人数占比却超过70%14。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已成为身体活动不足的高发人群,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占80.3%15,仅有5%的青少年达到WHO推荐的最低身体活动量16。根据2021年9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
10、与健康调研结果来看,在身体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中小学生止跌向好,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旧出现下滑的现象。根据教育部自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对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核报告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体质健康不及格的学生中,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不及格率竟高达30.0%。以往国内关于社会生态学模型应用于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被忽略的往往是高校学生。Sallis17提出的健康促进生态学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嵌套结构,依照同个体关系之间的远近依次划分为5个层次,其核心理念是探讨健康促进在多个层面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借鉴该理论模型可以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理论研
11、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图2)。3.1 组织层次社会生态模型中的组织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涵盖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场所的。根据个体自身具备的不同社会属性,其所处的组织层也会有所不同。McLeroy将应用于健康促进领域的社会生态学模型组织系统定义为:具有组织特征的社会机构,且含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执行规则和条例,包括学校、工作单位等组织。由于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域,因此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健康行为以及群体健康促进起到主导作用的组织层主要是指学校这一主体,平凯炜,庄永达,陈飞飞: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健康促进发展方略研究 39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学校也通常是在校大学生健康促
12、进组织层中的重要维度。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每年均有接近三个月的假期时间,另外在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还有数月或更长时间的校外实习时间。所以在考虑影响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组织层次时,也理应将学校之外的家庭组织层与社会组织层(实习单位)等组织层综合考虑在内。尤其是要考虑到家庭中的家长对于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以及学生实习工作单位对员工(包括实习生)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情况、实习单位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单位内部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等。图 2 Sallis的体育活动健康促进的社会生态学模型Figure 2 Sallis socialecological model of sports he
13、alth promotion3.2 个体层次个体层是整个社会生态学模型的最近端水平,主要包含个体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就个体生理方面来说,可以包括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两个维度。个体的身体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后的身体基础,这是个体后期实现多种心理因素的必要前提。因此本研究认为个体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个体的健康状况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心理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身体素质起促进作用。相较于个体生理因素以控制身体活动为主,后期传统的个人心理因素则主要围绕着个体特征、自我效能、动机、信念、态度、障碍感知、运动愉悦感等心理条件展开。也就是说,若个体对一项体育运动是积极主动参与的,那
14、么极大程度上将触发运动成就感,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成功的心理倾向。这种由个体主观所引发的体育参与行为将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提升运动技能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当然,该前提是个体发展自我效能,这是个体动因的关键,它对于人们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中获得技能、知识、经验以及在随后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中介作用18。据相关研究表明19,自我效能与促进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和锻炼频率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因此,在借鉴社会生态学模型应用于大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个体层次应多关注如何主动触发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3.3 人际层次社会支持是反映人际间层面的重要维度,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育健康
15、行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朋友、家长和教师。并认为同学朋友是其参与体育行为的同行者、家长是引入者、学校体育教师则是指导者,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支持主体。其中同学、朋友是其参与体育健康行为影响最大的社会支持来源。苏传令指出,同伴的支持在青少年体育参与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所以重要,究其根本是因为来自同伴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从而发展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二是可以增强学生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并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的目标。除此之外,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思维方式包括一系列行为均
16、受到父母家人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职业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20。因此,本文认为父母、家人对其无论是言语支持还是行动支持均会直 40接影响其对体育健康行为的选择。但现实问题是出于各种原因,父母及家人健康素养缺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往往滞后于其问题的发生,有意识有规律地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家庭也非常少见。另外,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这一社会身份,在影响其健康促进的人际层次中还应将教师的角色考虑进去,但结合现有的研究,发现该人群的支持对其运动健康行为的影响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3.4 政策层次政策是社会生态学模型的最远端水平,它对高校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作用比近端水平上的变
17、量或因素作用更大。1990年教育部颁布的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中就明确提出“学校要开展学生健康监测、传染病与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要求”21。2007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22。201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3,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颁布了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在文件中对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水平、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8、等方面均提出了一定要求。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则就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概念再次进行了强化。由于政策具有自上而下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判断不同领导机构层面的优先次序,因此在这里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着高校学生的体育参与,决定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方式与方法。但目前政府所颁布的无论是体医融合政策还是体育参与要求,都仅限于教育、体育和卫生领域,且三者之间还处于一种协作失衡状态。3.5 社区层次社区层次主要是指社区环境,而这其中最主要指的是社区提供的服务和建成环境两个方面。有学者通过调
19、查发现,个体所处社区的相关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安全性及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社区环境因素是反映社区层次最主要的变量。由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场域主要集中在校内,且根据主要功能对社区类型进行划分,高校应属于“文化微型社区”。因此本文在讨论社区层次对大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影响时,着重讨论的是高校所提供的体育服务和体育环境。就高校提供的体育服务而言,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服务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服务,有面向体育特长生的业余竞赛训练服务、有面向不适宜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育保健课服务等。就高校的体育环境而言,有显性的例如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体育竞赛环境,有隐性的例如通过运动健康知识的宣传而形成的高校
20、体育运动氛围。下一步则需要在寻求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协同校内卫生服务部门和体育部门把体育与健康促进有效融入学生的自我管理。面向学生群体中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通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健康教育、运动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活动开展等手段加以综合干预,最终实现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4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囿4.1 医疗预防手段有限与体育有效供给短缺并存个体对于健康的需求是鉴于人们对自身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于疾病预防、身体保健、大病医疗、功能康复等的一种客观需求。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大健康”“大卫生”以及学生体质薄弱问题始终
21、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引发了民众对于自我健康促进意识不断强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居民初步完成从过去的“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体医融合同时也是健康产业模式之一,需要融合相关机制和体制,但由于我国系统科学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因此发展并不充分、服务能力和融合机制依旧不足。在加快建设并实现“健康中国”的过程中,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产业难以同时满足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同时,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产业所提供的医疗预防服务基本以体检为主,内容和手段单一,无法很好地与不同人群对于健康促进需求形成匹配,这是其一。体育有效供给是指让体育各类资源物尽其用,具备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的属性,即实现体
22、育价值。体育价值认知涉及人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客观上与人的健康追求是一致的。体育价值是靠体育的有效供给来实现的,这其中包括体育场地及设施和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等。我国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由来已平凯炜,庄永达,陈飞飞: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健康促进发展方略研究 41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久。根据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0平方米。虽然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但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依旧较低。此外,高校内体育指导人员具备运动基本知识、技能,但缺乏相关医学常识、卫生保健知识的现象更是常态,这就导致了其在进行体育医疗指导服务时
23、的盲目性,这是其二。4.2 政策法规缺失与体医部门协作失衡并存政策法规是指导一个国家地方事务的必要性文件,对国家地方事务的处理具有引导、保障、规范等作用,更是高校各项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政策法规同时可以对支持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总体校园文化的影响加以感知,提高社会各方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关注。所以政策法规在体医融合实施过程中同样具备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体医融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施办法和规范均需要专门性的政策加以说明。除此之外,在体医部门加深合作的过程中,对其行政管理分工及职责也需要政策法规加以指导和保障,在其服务供给上则需要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但目前,我国明确提出体医融合相关内
24、容的仅有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这一宏观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在纲要颁布后就体医融合相关内容和要求针对性更强、科学化更高、覆盖面更广、操作性更细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政策法规未见颁布,这也是体医融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从纵向来看我国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长期以来各司其职;从横向来看,高校的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管理模式上均有其部门自身独有的特性。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高校体育部门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健康管理类的,比如学生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健身宣传等,而高校医疗卫生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则大多集中于疾病防治类的,例如健康体检、疾病防治等。鉴于两者之间所提供服务的异殊,可以得
25、知目前高校体育与医疗卫生两大部门的组织体系也是相互独立的,要求两大部门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的沟通协作势必难以实现。4.3 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理念缺失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理念认同是构成“体医融合”的思想导向,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理念的关键所在24。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促进、维系自身健康的积极性。但首先受限于长期缺乏专门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因此普遍缺乏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运动损伤的状况一旦发生,便会削弱高校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这一行为,最终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最后,受传统医疗文化习惯的影响,在一
26、定范围内大学生“以医为先,体育末之”的思维依然存在甚至相对严重。而为了实现自身健康需求,需要正确认识体育与医疗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看成是教学的载体和受体,在组织和领导学生参与运动健康行为中体育教师更是起着关键作用。毋庸讳言,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具备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较系统科学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但是对“健康促进”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是否具备充分的认知,对于体育的多元健康功能、实现学生健康促进的多元路径是否具备充分的认知,这两点难以肯定。目前国家已将体育和医疗共同促进社会健康的理念上升到顶层健康促进制度的高度。如何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更新观
27、念,重新认识体育与医疗之间关系,理解体医融合的概念,建立体医融合在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同时树立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的理念至关重要。5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健康的促进方略5.1 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中,要想获取患者连续、全面的体征数据,往往只能靠专业医护人员反复多次地测量、采集,耗时较长且效率不高。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患者权利意识觉醒化、需求个性化,在我国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更好促进体医融合意义重大25。这是因为第一,“互联网+”具有减少层级简化手续的特点,帮助个体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体育需求,还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实时反馈实现普惠性价值;第二,“互联
28、网+医疗”打破了原先由于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壁垒,推动了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医生为主导”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第三,互联网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一来确保了医疗活动的连续性和无边界的医患协同,二来通过提供便利、及时的医疗服务,唤起了人们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为民众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提供 42了便捷的手段。此外,推动体育服务有效供给在实施体医融合全过程中同样意义深远。基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和范式,高校体育服务是以体育价值为引领,从师生需求和利益出发,面向全体师生提供的有形体育产品与无形体育服务。目前,高校体育服务供给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生自我健康管理和促进意识的觉醒对
29、高校体育服务的需求激增;二是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单一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等发展局限造成了资源流通闭塞的局面。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对个体多元化体育服务的需求,除兼顾学生多元体育需求,保证体育基础设施数量与质量,实施分层次、有重点的体育服务供给,还要探索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软件等工具记录和分析学生健康数据,为实现学生体育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提供可能,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服务供给有效性。5.2 加快出台配套政策法规,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机制考虑到当前我国体医融合推行现状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而从政策层面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教育政策的宏观方面,并未涉及与体医融合政策相关的社
30、会、医疗、经济等领域。而目前出台的相关纲要和政策性文件虽都对体育参与水平和健康促进提出了宏观性的要求,却并未见更加具体细致的实施细则。因此,下一步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各地区的教育职能部门以及各高校积极探索,对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出有效的调整,制定相应配套政策与细化方案,以此为大学生的体育发展、体质健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服务。鉴于目前政府所颁布的无论是体医融合政策还是体育参与要求,都仅限于教育、体育和卫生领域,缺乏对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和积极实践的要求。因此,加快高校体育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势在必行。由于局限于发展路径,目前体育部门与卫生医疗部门正处
31、于合而不联状态,相互协作难以进行,这也给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以上相互交织的矛盾和互为掣肘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达成我国大学生群体多层次、多需求的健康促进还需要通过动员学校、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实施主体,最终使不同主体之间共同协作和联动起来,从而解决高校学生短期体育需求与长期体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国家层面颁布政策法规,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引导、统筹和组织协调,社会组织将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重整,进一步克服与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5.3 强化体医融合共识,内化体医融合理念体医融合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既代表着国家治理社会体质健康问题的理念,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32、的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由于在我国涉及体育融合的部门主要是体育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部门均参与得较少。因此首当其要的就是要促进体医融合不同主体之间达成相对一致的多元参与和协同发展的共识。在高校学生健康促进的前端,严格遵循“行政统筹,以体为先,医务监督”的原则,通过体育锻炼促使疾病关口前移;在其中后端,以“社会参与,体育、医疗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体育非医疗手段的治疗功效。理念是对于某种行动或行为的思想认知和观念看法,具有一定的认识、指导、激励和文化价值。促进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同“体医融合”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很重要的一点还有通过健康
33、教育提升学生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体育课的价值认知,就是通过人体直接参与的运动行为,去体悟和推理认识体育自身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价值。但由于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长期缺位,不管是体育课的组织者,还是运动主体,对高校学生运动需求、身体状况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体医融合政策实施过程中理应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对于健康促进的需求重塑其对体医融合的正确理念。最后,通过对体育价值形成科学正确、系统深刻的认知,推动高校学生的体育实践发展和健康行为养成,以此将体医的属性与融合的功能紧密关联,最终促使其释放出强大动能。参考文献:1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
34、民体质监测公报 R.2015-11-25.2 王美华.给青少年一个强健的体魄(解读“十四五”健康蓝图)N.人民日报,2021-06-01(9).3 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 J.体育学刊,2018(5):6-12.4 于可红,卢依娟,吴一卓.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J.体育学刊,2021(2):103-109.5 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J.体育平凯炜,庄永达,陈飞飞: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健康促进发展方略研究 43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学刊,2017(5):76-79.6 政府网.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
35、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20-09-22).http:/ 陈昱全,左群.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展望 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5):438-441.8 苏传令.社会生态学模型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2):94-98.9 丁芳.一种正在演进着的人类发展观: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58-63.10MCLEROY K R,BIBEAU D,STECKLER A,et al.An ecologicalperspective on h
36、ealth promotion programsJ.Health Educ Quarterly,1988,15(4):351-377.11AM J.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on Medicine,1998(15):255-432.12MARCUS B H,LEWIS B A.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stages ofmotiv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modelJ.President s Councilon Physical Fitne
37、ss Sports esearch Digest,2003(4):1-6.13SECTIONS.ACTIVE CANADA 20/20EB/OL.2022-09-15.http:/www.active canada2020.ca/sectionsofac2020/appendix-a/appendixb/appendixc1/appendixd.14王政和,董彦会,宋逸,等.中国2014年9-22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小时的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341-345.15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Global
38、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Lancet,2012,380(9838):247-257.16TRORIANO R P,BERRIGAND,DODD K W,et al.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measured by accelerometer J.Med SciSports Exe,2008,40(1):181-188.17SALLIS J F,BAUMAN A,PRATT M.Environmental and policy
39、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J.American Journalof preventive Medicine,1998,15(4):379-397.18马勇占,毛志雄,王东升.跨理论模型中自我效能、变化阶段对变化过程和身体活动关系的中介效应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71.19司琦.锻炼心理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6-18.20代俊,陈瀚,李菁,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因素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35-41.21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EB/OL.2022
40、-10-30.http:/ Z.2007.23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Z.2016.24冯振伟,韩磊磊.融合 互惠 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 J.体育科学,2019,39(1):35-46.25王慧君,冯跃林.“互联网+医疗”对医疗服务模式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5):3191-3194.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ealth Promo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41、 Sports and MedicinePING Kaiwei1,ZHUANG Yongda1,CHEN Feifei2(1.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021,China;2.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the social ecology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healthpromotion of stu
42、dent group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social ecology model as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The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1)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is not single but covers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zations and places;(2)the individual level is at the most proximal level and
43、mainly contains two aspects of individu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3)social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4)policy is the most distal level of the social-ecological model and plays a greater rol
44、e than the variables or factors atthe proximal level;and(5)community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level can influence individual health promotion participationbehaviors.By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health profile of the general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tudy was c
45、onducted on the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the general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 health promotion.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1)limited medical prevention means coexist with shortage of effective sportssupply;(2)the lack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imbalance o
46、f collaboration between sports and medical sectors coexist;(3)the lack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promotion of health gateway.Key words: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college students;social-ecological model;health promotion能量失衡经Leptin影响下丘脑Kisspeptin系统的可能机制徐 瑞,纪 旭,王文静,刘文
47、青(南京体育学院 运动健康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摘要】:Kisspeptin系统是连接机体能量平衡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的重要桥梁。瘦素(Leptin)作为经典的脂肪因子受能量失衡影响后能够直接/间接作用于下丘脑中的Kiss-1神经元,影响Kisspeptin系统的表达,进而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对生殖功能产生影响。从Leptin作用于 Kisspeptin 系统的分子机制、能量失衡状态下 Leptin 变化对 Kisspeptin 系统影响等方面,阐述能量失衡经Leptin对Kisspeptin系统产生影响
48、的可能机制,以期为后续能量失衡与生殖功能相关研究提供帮助。【关键词】:下丘脑;Kisspeptin系统;瘦素;能量失衡【中图分类号】:R363,G8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648(2023)06-0045-07机体能量失衡会伴随生殖功能异常,由能量过剩导致的肥胖与青春期启动异常和成年期生殖功能紊乱等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3。研究发现,身体脂肪的含量越高,女孩初潮年龄越低4,且青春期性早熟的男生女生BMI显著高于正常男生女生5;此外,肥胖还会导致成年男性精子活力下降甚至不育,女性出现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而营养不良等负能量平衡状态则会导致青少年生
49、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启动延迟6-10。说明能量平衡状态与机体生殖功能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探究能量失衡与生殖功能的关系并从中探寻出有效矫正办法是预防和改善能量失衡、防范生殖功能紊乱发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下丘脑中的 Kiss-1-GPR54 信号通路作为连接代谢与生殖的关键调节因子,在能量失衡调控生殖功能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Kiss-1基因是最早由Lee等人研究黑色素瘤转移抑制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编码或受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调控时,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新 cDNA11。由Kiss-1基因编码的 kisspeptin 蛋白包括 145个氨基酸残基,经水解能够进一步分解为ki
50、sspeptin-54、kisspeptin-14、kisspeptin-13 和 kisspeptin-10 等短肽12。2016 年,Novaira H.等人发现表达于下丘脑的kisspeptin能够使GnRH神经元去极化,但kisspeptin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与其特异性内源性配体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54,GPR54)相结合发挥作用13-14。GPR54 表达于下丘脑GnRH神经元上与kisspeptin共同发挥作用调控GnRH的分泌和释放,形成以 kisspeptin为核心的 Kisspeptin系统15-16。Sand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