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首渠(今洛惠渠的前身)是汉武帝时期关中东部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它以“井渠法”的首创而闻名于世,在中国水利史和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龙首渠历史龙首渠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龙首渠的开凿始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据史记 河渠书记载:“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龙
2、首渠在穿过商颜山时,由于商颜山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不能采用常规的修建方法,创造了“井渠法”。根据 史记 河渠书 记录,龙首渠的修建结果几乎是失败的,在当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施工中发明的“井渠法”成为特色技术而予以记录与保留。三国曹魏青龙元年(233 年),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区,在龙首渠下游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使这里成为曹魏政权统一中原的根据地。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二年(562 年)对龙首渠曾重加修浚,国力大增。唐开元七年(719 年),著名水利家姜师度在这一带重新兴建灌溉工程,不仅引洛,而且引黄河水灌溉,效益更加显著。元、明、清时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凿井引泉灌溉成为这一时期
3、的显著特点。20 世纪 30 年代,由杨虎城将军决策、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龙首渠基础上主持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改造工程。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的文化价值和水利科技价值研究龙首渠 李博 宣金鸽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遗产69黄河 黄土 黄种人 2023.06渊下冤新整合,续建扩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洛惠渠进行了修复和重建,现在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面积达 77.6 万亩,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万余村民受益。龙首渠的相关研究目前,针对龙首渠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龙首渠的考古调查、历史发展以及工程结构特征等。吴宏岐等人深入分析了龙首渠的渠源与流路,并对
4、明清时期史书和今人在论著中的诸多错误说法做了修正;黄永美对龙首渠进行普查,通过记载发现的遗址确定龙首渠遗址并绘制遗址位置,让我们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貌;赵天改的研究证实了龙首渠的存在以及确定龙首渠名字的发展历程及原因;郑登科对龙首渠从汉代到今日洛惠渠的发展过程、重修目的、发展事件及主要人物进行了阐述;徐象平对龙首渠“井渠法”的历史渊源、龙首渠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分析,并对“井渠法”在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阐述;郑洪春对“井渠相通行水”的基本构成以及作用进行了记述。龙首渠是自汉代以来龙首渠灌区的农业文明史和水利发展史的见证,其在引洛灌溉领域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但目前对于龙首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首渠
5、的历史发展和工程结构介绍等方面,缺乏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龙首渠的文化价值水文化在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可以为农业丰收提供保障,水利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可以说水利是农业和国家的命脉。龙首渠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如:大禹治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因此对于水患的处理是采用引导的方法,无法完成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春秋以后,铁器的出现使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灌溉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水利工程兴修日益增多,尤其是郑国渠的修建,促使关中地区农业得以
6、发展。秦汉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利修建的经验以及生产工具得以进一步改进。汉武帝时期,汉朝进入鼎盛期,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发展农业中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漕渠、白渠、龙首渠等。龙首渠的修建在政局相对稳定的关中地区,人口的增长使得粮食供需日渐紧张,提高粮食产量迫在眉睫。都城长安位于关中腹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由于春季雨水较少,无法满足农业种植和农田灌溉的需求,因此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修建龙首渠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其目的是引水灌溉为关中平原千里沃野提供农业用水,有效保障都城的粮食供给。在龙首渠灌区形成的村落中包含水文化印记,比如:义井、东渠头、西渠头、
7、双泉、乾河、洛滨等村落沿河就势或沿渠而居。还有祈雨仪式、水神祭拜所形成的太白庙、曲里庙、平路庙等,都是龙首渠灌区所形成的水文化。汉文化汉武帝是一位杰出的法家人物,他坚决奉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并且设立了管理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职能部门。因此,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发展极为迅速,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名列前茅。利用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这对巩固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疆域大一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武帝内修政治表现在很多方面,尤以修建大量水利工程,移民屯田发展农业,推广先进的水利科技而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比如:瓠子决口处理水患,汉武帝亲自指挥,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也正是这次的治理
8、河患,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极大地鼓舞了百姓和官吏修建水利的积极性。修建水利很快在汉朝全面开展,引发建造水利工程的浪潮。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关中、汝南、九江、东海、泰山等地都积极兴修水利,形成汉文化特征。汉武帝时期建造的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治理黄河,二是改善漕运,三是农田水利。龙首渠工程,正是汉武帝时期修建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代表之一。龙首渠的渠道修建必须要穿过商颜山,但由于商颜山地貌属于黄土台塬,黄土土质比较疏松,经过地表水、地下水等侵蚀会形遗产Heritage702023.06渊下冤 黄河 黄土 黄种人成黄土侵蚀地貌,其中包括黄土崩塌、黄土泥流等,因此一般的施工方法无法满足技术要求
9、。根据商颜山的水文地质环境,汉朝人民创造了“井渠法”,运用“井渠法”从地下穿过了约 3500 米宽的商颜山。龙首渠的修建带动了龙首渠灌区的发展,在龙首渠灌区形成了丰富的汉文化载体,例如:和龙首渠一起修建的西汉村、东汉村、中汉村,随后又有汉帝镇、汉帝村、秦汉行宫、武帝庙在龙首渠灌区建成。龙文化龙文化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3500 年,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发展,龙的起源在秦汉时期基本定型,其内涵也基本确定。秦汉以后,“龙”成为权力、尊贵和身份的象征,以“龙”命名的事件、物品等具有褒义,西汉龙首渠也不例外。龙首渠经历西汉、北周、唐朝的修建,被赋予各个朝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在修建龙首渠时发现龙骨
10、(远古时期的动物骨骼化石),这也是“龙首渠”名字的由来。历史上的龙首渠不断修建发展,其蕴含的龙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和发展,是历朝历代融合发展的龙文化,体现在宗教信仰、名胜古迹、习俗、村落等多个方面。比如在龙首渠灌区有以龙命名的名胜,如青龙庙,位于扶风县青龙山顶,因其下湋河穿过及像一条青龙而命名青龙山,山顶的古庙则为青龙庙,有“湋水古柏绕鹫岭,三面临壑悬青龙”的赞誉;以龙命名的村庄,如龙渠、龙门、龙阳等;今大荔县的“背花锣”习俗,是村民在九龙村的九龙庙祈雨仪式中与神灵沟通的一种舞蹈,是保留完整的巫舞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龙首渠经过的蒲城县分布着唐朝 5
11、 座重要的帝王陵墓。帝王陵墓是古代等级最高的陵墓,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陵墓文物对研究汉朝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龙首渠的水利科技价值“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于 2020 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陕西省第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首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水利科技价值。龙首渠在西汉时期开始修建,是在秦朝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北周时期重新修建;在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师度的重新修建下,龙首渠起到了灌溉的效果;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在民国时期由李仪祉规划实施有“关中八惠”美誉的洛惠渠,龙首渠也就是今洛惠渠的前身,最终修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龙首渠灌区迅速扩建和完善。从
12、西汉到民国时期,龙首渠不断地修建和发展,融合了各朝代的文化特征和水利技术发展的特征,对于当代的文化鉴定和考古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龙首渠堪称是当时的一项世界性工程,在开凿暗渠和竖井时运用的技术工艺流传至今,龙首渠的修建充分展现了中国水利科学技术的精湛,反映了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龙首渠在建造技术方面,采用竖井、暗渠、明渠三者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引水灌溉的目的。竖井井距和深度的确定、暗渠渠口的位置都经过精心测算;在建造理念方面,暗渠的支撑防护、双向施工策略等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根据商颜山的地势选择最适宜的穿山渠线;在井距的选择上根据局部地势的高低做出调整;渠口的位置根据坡
13、度等自然因素做出相应调整。龙首渠建造采用的井渠法对当代水利工程施工工艺提供了有益参考,井渠法建造技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地区。当地的“坎儿井”就是应用井渠法施工的生动体现。“坎儿井”与龙首渠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在竖井井距、位置和暗渠的修建根据新疆地貌特征作出相应调整,形成目前可见的新疆坎儿井结构特征。通过对西汉龙首渠灌区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汉文化和龙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且从多个方面对龙首渠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发现龙首渠灌区通过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和完善,在灌区所形成的文化价值是多个朝代历史文化的交融的结果。本文选自:“渭河流域古代水利工程文化特征挖掘与核心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1RY008)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专项;“地域民间文化资源牵引陕西沿黄观光公路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ND0247)陕西省哲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