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60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鲍金摘要:长期以来,抽象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被理解的,但是马克思通过对“抽象劳动”的论述,将抽象奠基为社会哲学视域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遵循着抽象思维和从后思索的路径,发现了商品中所蕴含的抽象劳动。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概念有着非常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不能等同于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但是当现代社会的抽象劳动抽象掉了人的感性生命,从而使工人劳动变成一种单纯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时,这里的抽象劳动就会展现出丰富的抽象意蕴。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劳动交换之共同尺度的抽象劳动,另一个是压抑人的感性生命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关于上述问题的论述,为现代社会哲学奠定了最基本的论题。关键

2、词:抽象劳动抽象意蕴社会历史在哲学的长期发展历史中,抽象主要是在认识论意义上作为认识方法来使用,不过,经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努力之后,抽象就从传统的认识论视野中跨人到社会哲学的论域,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历史性存在。资本论把抽象看作是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人的现实生活的规范者,看作是社会历史中具有“充分意义”和“统治意义”的东西,这样资本论就把抽象从认识论范式中挣脱出5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来,将其奠基为社会哲学视域中的重大问题。而资本论对抽象的相关论述,都是通过“抽象劳动”概念体现出来的。就此而言,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内含的意蕴,探讨此一

3、问题,将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概念的深刻的哲学意涵和深邃的历史意识,从而深人领会马克思的社会哲学理论。一、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发现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批评国民经济学的非人性,“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管理人去做。”国民经济学只是研究财富如何增长,劳动只是被当做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财富范畴之外没有劳动和劳动者的存在,这种对劳动的整体存在进行抽象的态度使得国民经济学无法发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同质化的抽象劳动,因为国民经济学仅仅把劳动创造财富这一事实作为肯定性前提确定下来,却没有追问:

4、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什么不归属于劳动的主体,为什么不以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在1 8 4 4 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做前提。”这一解释触及了国民经济学的价值立场,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在认识论上的谬误。然而,严格来看,马克思自己也没有解释清楚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以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到底是什么,他只是用站在劳动者立场上的人道批判悬搁了对经济事实的科学分析。因此,马克思的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没有阐明“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直到1 8 5 7 一1 8 5 8 年经济学手稿,尤其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才科学地

5、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1 2 4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1 5 5 页。5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以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即抽象劳动。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思的逻辑来看看抽象劳动的发现。马克思认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本身,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对问题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此。”这段论述表明,

6、马克思运用逆向推理法从商品的二因素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首先把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事实作为资本论的分析起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商品以浓缩的形式指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要展开的所有环节,这就是商品的矛盾性的存在:其一,作为使用价值,商品应当被买者占有,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应当被卖者占有,这是买与卖的矛盾;其二,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但作为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只能在“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中出现,这意味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互为中介、相互矛盾的;其三,作为

7、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这显示出商品对人的感性一面,但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处于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而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中,因此,商品又显示出对人的抽象一面,这是感性与抽象的矛盾。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整个环节就已经包含在了上述三方面矛盾当中。不过,充分地展开这些环节是资本论整本著作的任务。在这里,马克思的任务只是展开商品自身的矛盾,以便为抽象劳动的出场做好准备。在介绍完商品的二因素之后,马克思笔锋一转,让读者来思考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7 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

8、版社,2 0 0 9 年,第4 7 页。54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决定着不同商品之间极为不同的交换比例的?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交换,也可以同y量绸缎交换,还可以同z量金交换,这意味着x量鞋油、y量绸缎和z量金是同样大的交换价值,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着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等同?认为是一夸特小麦导致了这些商品交换价值的等同,只是对问题的形式主义理解,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小麦的位置完全可以被其他商品代替。如此看来,当这些商品交换的情景被孤立看待时,“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但是把这些情景放在一起,就会以为交换价值好像是商品内在的、固有的

9、性质似的。正是在这个地方,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商品的内在性质,即使用价值。然而,我们知道,小麦的使用价值和鞋油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等同性,因而无法比较,也就无法产生所谓的交换价值的比较,同时以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相比较的尺度,必然会导致交换价值的主观化,最终使得交换无法正常进行。还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交换价值得以衡量的尺度,这一观点能够解释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交换价值的反比关系,然而却无法解释交换价值从根本上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问题,因为它无法解释商品供求平衡的条件下,不同生产者商品的交换价值仍然存在着差异的问题,也无法解释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换价值的波

10、动为什么总是局限在一定幅度内。正像马克思所说,这种使得不同使用价值能够被衡量的“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这意味着寻找使用价值得以衡量的尺度必须要撇开使用价值,这样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且这里的劳动既不是生产小麦的劳动,也不是生产鞋油的劳动。“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4 9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0 页。55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

11、蕴探析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极为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就是因为它们凝结了相同的、同质化的抽象劳动。正是在凝结了抽象劳动这一相同质的基础上,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够展开量的不同比例的交换。至此,马克思完成了对抽象劳动的发现。不过,在可理解性的维度上,抽象劳动远远没有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那样容易理解。对具体劳动而言,生产小麦的劳动和生产鞋油的劳动有着一眼看上去便能够区分的感性差别,因为它们都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有着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形态、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因此理解具体劳动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理解抽象劳动

12、及其所形成的价值。马克思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例如他把抽象劳动看作是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感性意义上的原子,并指着它说:看,这就是抽象劳动,这表明抽象劳动不具有观察意义上的客观性。他还形象地把商品价值的对象性与“快嘴桂嫂”做对比,指出“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指出了理解商品价值的路径,一条是抽象思维的路径,另一条是从后思索的路径。先看前一条路径,马克思在序言中已经指出必须要用抽象思维来代替对经济形式的实证和经验考察,这并不是说实证和经验考察对分析经济形式不起作用,而是实证和经验考察对于分析某些经济形式已经足够了,例如使用价值

13、、具体劳动等,但是还有很多经济形式只有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得到理解,例如抽象劳动、价值等。正像马克思反复说明的要“撇开”劳动的有用性质那样,抽象表现为一种舍弃事物某些特征和属性的思维。因为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这表明在存在论意义上,具体劳动和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1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6 1 页。256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象劳动是不可分割的,劳动只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分割,只是在

14、认识论意义上才成立,而这里的认识,正是抽象这种思维形式。马克思说过资本论的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还说关于价值形式的那一部分是非常难懂的,其中的缘由恐怕就是抽象思维对于人的智力上的挑战。再看后一条路径,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它回答了单纯凭借抽象思维为什么不能发现抽象劳动和价值的问题。如果仅仅按照前一条路径的逻辑,那么凭借抽象思维就能够发现商品背后的抽象劳动,反之,无法发现商品背后的抽象劳动,这只是表明了人们思维能力的缺陷。但

15、是,在弥补了抽象思维的缺陷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发现抽象劳动吗?马克思以亚里士多德对商品的分析为例,指出亚里士多德看出了不同商品在本质上的等同性,其中所表现出的抽象思维已经接近了对抽象劳动的发现。然而,“他到此就停下来了”“没有能从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在即将得出伟大发现的地方停下来呢?原因不是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而是他所处的希腊社会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为基础的,不平等的劳动关系自然不可能为亚里士多德抽象出劳动的“等同性”奠定条件,因而不是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而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

16、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从后思索的路径启发我们,所谓对劳动的抽象思维,只有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劳动之间的交换变得极其普通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9 3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7 4 一7 5 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7 5 页。57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才有可能,这也表明抽象劳动并不是在归纳各种具体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的产物,而是倒过来,首先是商品经济和劳动交换的历史发展使得一切劳动表现为某种抽象物(货币),

17、然后抽象思维根据这种抽象物才确定了抽象劳动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商品的价格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抽象思维只是站立在历史的“完成的结果”上才能回过头去追溯到抽象劳动,这一点也相应地引出了抽象劳动的社会历史内涵的问题,二、抽象劳动是生理的,还是社会历史的?按照马克思的界定,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既然是把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都抽去,那么剩下的就是不再有什么差别的相同人类劳动,变成了马克思指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那么这种劳动是不是可以出现在任何时代、任

18、何条件下?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没有直接的明确阐述,倒是有关于抽象劳动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的表述,但是马克思很少分析前商品经济阶段的劳动,而是把分析重点放在了商品经济阶段,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劳动。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抽象劳动的性质?即它到底是生理意义上的劳动,从而存在于一切劳动形式中,还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劳动,仅仅存在于商品经济阶段的劳动中?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有一段总结性的阐述:“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

19、9 3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1 页。5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有一个关键性说明: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如果认为抽象劳动存在于一切劳动形式中,商品价值也就相应地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那么循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原始人的劳动、奴隶的劳动、农民的劳动都是抽象劳动,都形成着商品价值。不难看出,这一结论明显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当然能够注意到原始人、奴隶和农民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他们的劳动中可以抽象出具有生理学特点的

20、劳动,但是马克思从没有把这些劳动当作是抽象劳动,也不认为这些劳动能够形成价值。原因就在于古代和中世纪的劳动虽然与现代社会的劳动具有同样的生理学特点,但前者却因为不参与社会交换的过程,不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就总是私人的劳动,不是社会的劳动,而后者是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出现,是在相互交换的背景中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是具有社会交换属性的劳动,而一旦参与到社会交换的过程中,就必然按照彼此相同的社会尺度来进行,这样所谓的抽象劳动就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定,更为本质的是社会交换意义上的规定。“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

21、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言而喻,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关于抽象劳动和价值只能发生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的观点。我们知道,这种意义的社会关系只是出现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历史阶段,而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由此看来,马克思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概念有着非常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不能等同于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在1 8 5 7 一1 8 5 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以“劳动一般”的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6 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6

22、 1 页。259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子说明过一个概念的意义在何种条件下才能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从纯粹术语的角度,可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劳动体现了“劳动一般”或抽象劳动,因为这些劳动作为具体形式的劳动,必定具有一切形式的劳动都具有的那些特征,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所以马克思才说它们作为“劳动一般”的表象是古老的。然而,这里的“劳动一般”只有非常狭隘的内容,只是作为生理意义的劳动一般存在着,根本没有表现出自已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充分的力量,所以马克思从不考察这种意义的“劳动一般”或抽象劳动。实际上,马克思在使用那些可以无条件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概念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时刻注

23、意这些概念形式上的适用性和实质上的历史性之间的区别,总是揭示出概念意义的充分实现的历史条件。例如像“个人”这种概念,既适用于描述现代社会的人,又适用于描述古代社会的人,天底下的人不都是以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吗?不过马克思指出这是“假象”,因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家庭、公社中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而是由各种“人的依赖性”所团聚起来的人,把家庭和公社中的任何二个人驱逐出他曾经依赖的整体,那么这个人将会丧失生存的所有力量。从这个

24、意义上看,古代的人实质是附属于某个整体的人,并不具备“个人”概念所具有的那些内涵。直到近代社会,像马克思所说的“1 8 世纪的个人”,才真正展开了“个人”概念的充分意义,这是因为1 8 世纪的历史条件已经发展到十分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水平,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 6 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这样人就有条件成为脱离于某个整体也能够生活的“孤立个人”,因此1 8 世纪才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页。60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了“个人”

25、概念的充分的意义。这个道理同样适合抽象劳动,当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发达、最具多样性的生产组织发展起来后,抽象劳动这个只能在劳动交换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容易的条件下得以发现的概念才能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总结说:“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至此,抽象劳动的社会历史内涵已经非常明显了。马克思把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耗费作为缺乏

26、社会历史内涵的对象而不纳人历史考察的范围,它只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充当着抽象劳动概念的必要条件,本身并不具备抽象劳动概念的充分意义。再进一步考察,我们又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现代社会的劳动,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正在扮演着把人的感性生命抽象化、把原本丰富具体的劳动内容变成单纯的生理学意义劳动的角色,生理学意义的劳动似乎又成为了抽象劳动的代名词了!在电影摩登时代的车间中,主角夏尔洛在不断加快的作业线上被折磨得精神失常、被卷人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吃饭机器克扣所有工作中的休息时间,这一系列场景不正反映了现代社会资本力图榨取工人所有血汗的经验事实吗?马克思把劳动的感性内容被抽空之后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27、”,而“异化劳动”就是一种抽象掉人的感性生命的抽象劳动。在这种意义上,现代社会的抽象劳动使得工人劳动成为一种单纯的体力和脑力耗费,丧失了劳动本可以具有的丰富性和成就性。与之相比,古代世界的一些劳动倒还保持着一种自发的丰富性和自然的成就性,恰恰是现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9 页。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9 页。61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劳动在负面意义上成为了单纯生理学意义的劳动。那么,怎样理解这里所指出的抽象劳动与生理学意义劳动的关系呢?或者说,生理学意义劳动的出现对于抽象劳动来说意味着

28、什么?这就涉及了抽象劳动的抽象意蕴问题三、抽象劳动的抽象意蕴由上述所论不难看出,生理学意义的劳动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然规定性上的生理学意义劳动,它除了指示着人类劳动力的单纯耗费之外,没有其他的含义;另一个是价值规定性上的生理学意义劳动,它是指抽象劳动将人的劳动变成了单纯的生理支出。马克思不考察生理学意义的劳动,这种劳动只能理解为自然规定性上的那种生理学意义劳动,而价值规定性上的生理学意义劳动由于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成为了马克思重点考察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抽象劳动也就相应地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作为劳动交换之共同尺度的抽象劳动,另一个是压抑人的感性生命、抽掉人的感性生活的抽象劳动。因

29、此,抽象劳动的抽象意蕴问题,就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就第一个层面而言,抽象劳动的概念揭示了人的劳动对劳动自身发挥的支配性力量,反映了个体生命在特定时期的再生产机制。抽象劳动的存在意味着具体劳动不能够按照自己的特殊形式获得存在,而必须服从独立于自身的另一种力量。马克思指出:“这种劳动要通过它采取与自身直接对立的形式,即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变成社会劳动”,即具体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具体劳动,而转化过程对于具体劳动来说又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意味着抽象劳动始终是具体劳动的对立的力量,劳动成为人的生命之外的东西而与人自身相对立。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劳动变成了对人的)马克思恩

30、格斯全集第3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2 6 页。6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再生产的介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存方式是自给自足的,人们可以直接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必依靠交换一要交换就要服从一一种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尺度便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一一因此,人的再生产是直接实现的方式。当进人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后,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大部分东西,交换已经成为经济结构的普遍形式和广泛基础,这样人的再生产活动也必须借助交换的中介来完成,而交换绝不是由个体劳动决定的,它是一个社会意义的共同尺度。对于人的再

31、生产而言,社会尺度是一种外在的、普遍的、强制的尺度,人对之无法发号施令,只能够服从、适应并按照其要求调整、改变自身。马克思指出:“人们互相把他们的劳动看作是相同的、一般的劳动,在这个形式上就是社会的劳动。如同所有的人的思维一样,这是一种抽象,而只有在人们思维着,并且具有这种对可感觉的个别性和偶然性进行抽象的能力的情况下,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积极方面来说,抽象劳动对人的再生产的介人意味着个人的力量和价值能够在社会平台上获得实现,个人之间全面的社会联系的建立,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开始了现实历程,这就为未来时代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着客观基础。不过从消极方面来说,抽象劳动对人的再

32、生产的介入意味着人的活动不再能够直接地为着自身,人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必须要被夷平为一种无人身、无个性的一般价值,人的感性活动必须要转化为一种同质化的活动方式,这无疑是对人的存在的否定和排斥。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细分了抽象劳动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意义,认为抽象劳动为雇佣劳动者带来的是自由的丧失和非人的身份,为资本家提供的是现实的普遍性和自由。这种考察当然符合经验的事实,然而如果仔细审视资本家所获得的那种普遍性和自由,就会发现它们还是片面的、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普遍性和自由,因为它们丝毫没有克服抽象劳动带给资本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6 3 页。63

3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否定和排斥,资本家也必须参与到自己的价值和感性活动被抽象化的社会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表现了人的自我异化。但是,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自己被确证,它认为异化是它自已的力量所在,并在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所以资本家的所谓普遍性和自由,无非是资本家肯定了劳动的抽象化之后取得的一种力量和价值,它本身并没有克服劳动的抽象化。不难看出,对于作为劳动交换之共同尺度的抽象劳动,马克思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他认为抽象劳动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进步作用,这就是奠定了人类未来自由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主观条件。尽管抽象劳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34、转移的客观存在,抽象劳动的对象性总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而难以被人们具体把握,但是这种关系却比对人依赖的联系好得多。历史的整体发展以片面发展的形式进行,要使那种自由个性成为可能,原始人的丰富联系就不是一个可靠的基础和条件,因为那种联系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而可靠的基础和条件只能表现为“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要实现这些进步,只能依赖建立在抽象劳动基础上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已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与此同时,由于抽象劳动完全撇开了具体劳动的各种形式而只是一般人类劳动力

35、的耗费,社会成员就在无形中被教育要按照社会的抽象同一化原则进行交换,这样交换就具有了平等、公平、正义的外观。因此,以抽象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能够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这就是抽象劳动为现代社会带来的积极的主观条件。不过反过来说,如果把以抽象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看成是全然符合人的个性、天然合理的联系也是不对的,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仍然延续着早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6 1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6 页。64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如“异化”“异已”等,他仍然认为抽

36、象劳动对个人来说是“异已”的,其“异已”就在于抽象劳动是一种独立于个人、支配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社会力量,尤其严重的是建立在抽象劳动基础上的社会权力被少数人支配,用来剥削和控制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活动,这说明作为人的劳动产物的抽象劳动还远远没有成为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基础,这种异已性只是证明:“个人还处于创造自已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构成了对浪漫主义的批判,也同样构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因为前者主张回到资本主义之前那种个人的丰富状态中,而在马克思看来,原始的丰富只是非常狭隘的丰富、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丰富;而后者把经济范畴看成是正反合的序列

37、,一个新出现的范畴总能够消除前一个范畴所有的弊病而自己保留着历史的所有成果果一正像普鲁东做的那样,他没有看到任何事物的好坏两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消除了坏的方面,那么好的方面也会被取消。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具有丰富意蕴的历史事物,不能以简单的善恶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必须将其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抽象劳动的抽象意蕴才能全面地展现出来。就第二个层面而言,需要结合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异化劳动,而马克思有时也把异化劳动称为抽象劳动。需要注意的是,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谈到的抽象劳动概念并不等同于

38、资本论的抽象劳动概念,尽管两者所指称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对象,但是前者仅仅表达着人的劳动作为对立的力量压迫着人的感性生命的意思,后者则是作为劳动交换之共同尺度对人的感性生命的折磨来说的。由于这一差别,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抽象劳动的批判主要是一种价值批判,而且是缺乏科学分析基础的价值批判。这表现为马克思为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6 页。65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抽象劳动,只是考虑了人这一抽象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从仅仅适合于人的道德意向的维度批判了抽象劳动的非人性和反人性的方面,自始至终马克思都不清楚他所批判的抽象劳动

39、所从属的经济运动和经济规律,这就导致抽象劳动概念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具有的主要是价值意义,而不是科学意义。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以价值批判为基础和核心的批判方式已经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价值批判,这表现为马克思首先指出作为劳动交换之共同尺度的抽象劳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它都是客观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在价值上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就干脆在事实上也不承认它的存在,这就厘清了科学分析和价值批判的先后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才从主体的角度,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对其做出价值批判。由于此时的价值批判已经被放置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所以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压抑人

40、的感性生命的论述就显得不再那么有激情。马克思说:“过去的物化劳动就统治现在的活劳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了。如果实现工人的劳动能力的物的条件,从而实现劳动的物的条件,即工具、材料、生活资料,在工人面前表现为异已的、独立的、反过来把活劳动当作保存并增殖自身的权力,如果这种情况已经作为前提条件而存在,那么,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颠倒就会在生产过程的 结果上更多地表现出来。”工人作为劳动者,自然应当是劳动的主体,但是经过抽象劳动的中介,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性生命凝结在商品中,工人的主体地位就被物化劳动所取代,工人变成了被支配的纯粹客体。对马克思来说,抽象劳动对工人的抽象意蕴,表现为死的物化

41、劳动紧紧抓住并吸附工人的活劳动,使得工人的活劳动一次次被物化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作为异已的、独立的权力与劳动相对立,而和这种权力相对立,劳动始终处于同样的无对象性中”,“无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2 4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2 4 页。66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正表征着工人的感性生命被抽空、劳动的丰富内容被挤压的价值事实。多年以后,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再次阐述了抽象劳动带给人的感性生命的压抑,这些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第二个层面抽象劳动之抽象意蕴的当代阐述。卢

42、卡奇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的客体被分割成孤立部分和抽象环节后,生产的主体,即工人也必然被抽象化。一方面,伴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丧失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所谓“直观”,就是工人的“人格在这里也只能作为旁观者,无所作为地看着他自已的现存在成为孤立的分子,被加到异已的系统中去”。另一方面,面对庞大的合理化和机械化系统,工人越来越不表现为生产的主人,而是被分裂成孤立的原子化个人,“他们不再直接一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进去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以往学者往往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混淆了物化和异化的区

43、别,从而违背了马克思抽象理论的历史性规定,但是这里的考察表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则是马克思抽象理论的当代效应,它对应的正是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价值规定性意义上的抽象意蕴。马克思通过对抽象劳动的历史条件、内在机制和价值后果的分析,充分地展示了抽象劳动所具有的抽象意蕴,这就为包括卢卡奇物化理论在内的现代社会哲学奠定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论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实则以抽象意蕴这一答案回答了早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对人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这就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的再生产的科学分析和价值批判统一起来了。(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44、院教授)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2年,第1 5 2 页。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2年,第1 5 2 页。67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意蕴探析An analysis on Marxs Concept of AbstractLabor and Its MeaningBAO JinAbstract:for a long time,abstraction is understood in the meaning ofepistemology,but Marx regards abstrac

45、tion a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view of social philosophy by discussing“abstract labor.Marx obeys thechannels of abstract thinking and thinking from later,finding the abstractlabor which is hided by merchandise.Marx thinks that the concept ofabstract labor has very concret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

46、nnotation and it isnot the labor in the meaning of physiology,but when abstract labor inmodern society abstracts humans emotional life so that workers labor ischanged to the labor in the meaning of physiology,this abstract labor willshow plentiful abstract meaning.Which contains two aspects,the first isthe common scale of labors changes,the second is the oppression overhumans emotional life.Marxs discourses establish the most basic issuefor modern social philosophy.Key words:abstract labor;abstract meaning;social hist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