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53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人类利用自然的理念与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生态环境由“滞”到“治”的过往样态,让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逐渐明晰。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前提,以“两个重大”强化使命担当,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为核心路径,谋求、保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启由“治”及“兴”的新征程,成绩斐然。中国式现代化以守正创新超越西方单一模式的幻想,以自力更生超越西方侵略扩张的模式,以合作共赢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的掣肘,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

2、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23)03-0009-08引用格式:张永红,化 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 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3):9-16.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Historical Retrospection,Contemporary Confirmation and World SignificanceZHANG Yonghong,HUA Mao(College of Marxism,Hunan Univer

3、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Abstract: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an be understood to some extent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and way of using nature by human beings.The past patter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stagnation”to“governance”has made clear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

4、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hina s modernization gradually.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the Party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take“a community of all life”a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two major”to strengthen its mission,and“ecological productivity”as the core path.T

5、he Part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eeking,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has started a new journey from“governance”to“prosperity”.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10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6、 期(总第 152 期)solutions to world development by transcending the illusion of a single Western model via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what has worked in the past,by surpassing the standard of Western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through self-reliance,and by outperforming Western countries in zero-sum game wi

7、th win-win cooperation.Key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historical retrospect;contemporary confirmation;world significance现代化是人类的梦想,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现代化历程一定意义上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8、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首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多重视角,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及其重要意义。一、历史回溯:由“滞”到“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滞”即滞后,尽管现代化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意识在中华优

9、秀传统文化中早已萌生,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时间明显滞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甚至在特定环境下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治”即治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治理,其中包括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一)由“点”及“面”突破资源环境难题,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艰难的探索阶段。具体到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的试点推进过程。其一,“点”上发力直面资源环境难题。中华人民

10、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只是当时的现代化构想基本是照搬苏联模式。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四个现代化”构想中并没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直观表达。不过,针对当时我国很多地方缺林少绿、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发等历史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从“点”上发力,开展了诸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理“三废”等实践。“点”上的有益探索既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为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自然物质基础。其二,“点”“面”结合消除资源环境掣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更不可效仿西

11、方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着力补齐短板实现快速发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具体到生态环境领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等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还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疏通堵点、治疗痛点、扫除盲点。如针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国情,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要通过攻克科学难题发展生产,通过科学技术保护与改善环境,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曾指出:“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4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始了由“点”及“面”的跨越,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以法制保“全面

1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根本大法和中华人民11张永红,化 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专门法律制度保护和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以基本国策促“全面”,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尽管当时“面”上的工作仍比较有限,但“点”“面”相互协调已明显将环境治理工作往前推进了一步。(二)由“表”及“里”的生态环境治理,为现代化建设擘画生态目标由“点”及“面”的环境治理,着力解决当时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针对性较强,但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足。由“表”及“里”的

13、生态环境治理,其关注点由环境上升到生态,在继续解决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深入思考具体问题中潜藏的深层次原因并找寻对策,开启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统领环境、用生态文明引领发展的理念让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日趋明确。其一,“可持续发展”明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审思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5463。可持续发展是既着眼当下又强调长远的发展理念,尽管这不是我们党的原创性主张,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提出来仍是发展理念的跃升。要在现

14、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主题。“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5532,534“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6江泽民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让现代化目标中有了比较清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其二,“生态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7。其

15、一方面强调外部自然界是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界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过去我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强调没能很好地体现外部自然界的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非自然的馈赠,而是人类利用自然生成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实践生成。生态文明的提出让现代化目标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得以彰显。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体人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8,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等等。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为接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观之,“人与自然和谐共

16、生”是我们始终秉承的理念与追求,只是这种理念的在场也经历了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与此相对应,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侧重点不尽相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与措施存在差异。毋庸讳言,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让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也曾因为经验和认知不足,在具体的实践中走过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前人为治理生态环境作出的努力。曾经由“滞”到“治”的系列探索,为当下的发展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二、当代确认:由“治”及“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实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

17、明衰。”96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不少人类文明因生态环境良好而兴,随生态环境破败而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难题,开启了系统深入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征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解决掣肘现代化建设的生态难题,以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人类文明兴盛提供不竭的生态动力。由“治”及“兴”,是新12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时代的光荣任务与坚定目标。(一)以“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前提: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39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理念,也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握的理论前提。对于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应把握三个层次:其一,自然内部各要素相互依存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955。自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任何要素出现问题必然影响自然内部的生态平衡

19、。随着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不断生成,人类对于自然内部生命共同体可以说早有认识但至今并未形成共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生命共同体时,首先直观地强调了自然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警示着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系统、整体思维,遵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客观规律。其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一方面,“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911。生成于自然的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达,离开自然人类根本无法生存与发展,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无人能置疑,也基本无人置疑。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禁绝人类的足迹外部

20、自然界就能和谐有序地存在,自在自然既不是人类也不是所有非人存在物的理想栖居之所。不能因为人类的“妄为”与“过为”产生了对自然的破坏就全盘否认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有序参与是自然良性运行的条件,人类之于自然的意义同样不容置疑。对此,笔者曾提出“人是价值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才是真正的价值主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内含的价值主张”11。树立并坚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是价值主体的价值理性,为打破过度崇拜自然宗教导致发展裹足不前的僵局、工具理性地对待自然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败局提供了理论支点,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其三,人与人携手合作是生命共同体的有力

21、支撑。生命共同体表面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考验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12,只有人与人携手合作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这种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不能囿于民族、国家等政治或地理边界,而要有全人类的格局与视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两个“共同体”。一方面,生命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维系的基石。缺乏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会因为没有基本的生态支撑而难以真正命运与共。另一方面,命运共同体能为生命共同体护航。缺乏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认知与实践

22、,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陷入争夺自然资源、推卸治理责任等利益纷争,会导致人与自然相背相离。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力求实现两个“共同体”相融相生。(二)以“两个重大”强化使命担当: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3。“重大政治问题”彰显高度,“重大社会问题”展现温度。“两个重大”的清醒认识,既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彰显了我们党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其一,从政治高度统筹,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偏航

2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市场主体秉承经济理性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失序。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政党、政府面对市场的失序,要积极制定科学制度和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及时“补位”。然而,被资本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常常利用市场的失序侵占公共资源以实现资本的增殖,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从政治高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继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十九13张永红,化 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大就“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

24、中国”进行了专题部署,中国共产党是迄今全球唯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最高行动纲领的执政党。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空前,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最严法治“高压线”、落实生态环境“大部制”、试点“环保垂改”、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监察常态化、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立足政治高度治理生态环境,能将长远规划与短期任务相统一,宏阔目标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不缺位、不掉队;能让生态环境治理更深入、更持久、更有力度与效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目标中“有位”,在实践“有为”。其二,从社会层面聚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25、化行稳致远。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回应民生关切。民生是一个动态范畴,以往我们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多聚焦于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有了新认识,他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9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4。生态环境作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这里的“人”是整个人类,而不是特定国家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以“重大政治问题”回应生态民生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就是我们党强化使命担当的重要表现。生态民生问题错综复杂,党中央的系列重要部署需要凝聚

26、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得到全面落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040是将党中央的部署落在实处的有力举措,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成功经验之一。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还有一层深意,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消灭,国家将消亡,政治手段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全体民众的高度的生态自觉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的重要保障。但生态自觉不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自发生成,而是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

27、式和生活方式”1,聚集民力聚焦民生才能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解有坚实的根基和强有力的动能。实践也反复证明,立足生态民生凝聚全民力量,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三)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路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意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的不是倾向于征服自然的传统生产力,而是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为要义的生态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理论界沿用了苏联的相关理念

28、,基本将生产力界定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14,这种传统生产力理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长期臣服于自然神魅以追求自然的庇护。自然太“强势”,人们不得不服从自然同时也积淀着与自然抗争的信念。另一方面,我国在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们希望在抗争中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强烈。这种传统生产力理念有着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以此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极易导致生产发展而生态环境退化的后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传统生产力理念及其指导的实践存在不足,敏锐洞察到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不可

29、或缺的内在动力,创新性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5,“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16。生态生产力是“生态优先、兼顾各方、要素均衡”的生产力,强调人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力量,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直至“和解”中培育人的生产能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认知的超越。坚持与发展生态生产力,才能有效确认“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这一价值主体,才能让“两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有生产力14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的支撑。“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2

30、1“两山论”是生态生产力的直观体现。正因为有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勇气、决心和胆识,“两山”正逐步实现和谐统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异常艰难,由“治”及“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体人民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远非上文所能穷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逐步由愿景变成现实。三、世界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其现代化道路和运行逻辑并非理想的模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

31、化模式难以复制。当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丛生的困境,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与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7。(一)以守正创新超越西方单一模式的幻想资本主义幻想着对人类的绝对统治,“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作为单一模式企图的理论粉墨登场,现代化就是支撑“历史终结论”的所谓证据。现代化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且迄今为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这很容易衍生出一种“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的假象。苏联解体、东欧

32、剧变,“两极”格局终结,社会主义的这一历史性挫折似乎更进一步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绝对统治地位,似乎更好地印证了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优样态,“历史终结论”也因此从一场资本主义国家穷尽全力的自我确认,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全球狂欢式他证与自证的统一。西方标榜的民主与自由的价值预设同时被嫁接到了生态环境领域,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掠夺与殖民的肮脏事实被刻意忽略甚至美化,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的事实被作为其重视人权的政绩而标榜与张扬。诚然,相对于以往社会形态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属于现代社会,资本主义是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第一种制度形态。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

33、指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18。但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特性是相对于过往的社会形态而言的,资本主义不是人类文明的早期起点,也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完美终点。恩格斯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19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作为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历史终结”,也不可能成为单一模式而成就发展的永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

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深谙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守正”的源头坚持和对“创新”的科学诠释。“守正”就是坚持对理论的继承性,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就是要剥夺剥夺者,建立所有人都能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到那时人与自然、人与人将实现“双重和解”。恪守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理论认知,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觉。“创新”就是要把马

35、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自 1938 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后,我们党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结合中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为即期目标,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具体到生态15张永红,化 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环境治理领域,从由“点”及“面”的环境治理,到由“表”及“里”的生态环境治理,再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期实现由“治”及“兴”的努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正逐步变成

36、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既为“两个和解”立起了现实的支点,也是对“历史终结”和“单一模式”企图的终结。(二)以自力更生超越西方侵略扩张的模式“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然而,资本逻辑是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扩张逻辑,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无情盘剥和对后发国家的疯狂掠夺基础之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一种超然先在性的资本逻辑奴役本国民众的同时,也力图宰治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侵略与扩张的历史。资本逻辑之下的价值理性使人际关系变为可计算的商品关系,畸形的商品关系引发对

37、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八大公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是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但为了资本的长久增殖,为了吸引选民手中的选票,为了稳固资本主义的所谓绝对统治,等等,资本剥削的策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方面,资本家控制的政府不得不进行社会改良,其中就包括国内的生态环境治理。一些国家国内生态环境获得了较大改善甚至呈现出生态良好的态势,民众无疑能从中获益从而增强制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垄断和霸权地位极力标榜其现代化模式,吸引发展中国家走西方的“老路”,并借此转移本国的传统产业,将后发国家“圈养”为原材料产地和环境污染产业的消纳之地。相对于战争与殖民统治而言,

38、生态殖民方式相对隐蔽,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侵略扩张本性并没有改变。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国家都必须在现代化进程和运行模式中掌握主动权,否则就可能陷入别国现代化的魅影和陷阱中走向衰败和没落,这在“华盛顿共识”影响下的东欧和拉美等国家身上已经得到印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绝不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绝不为了发展而盲从西方经验,而是在各个阶段把握现代化的进程、动力、结构等因素,在自力更生中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种自力更生同样体现在利用自然资源和处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一方面,我们既不屈从外来的压力,也不依赖

39、外来的支持,而是立足本国国情、通过全体人民奋发有为,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即使我国人均生态资源严重不足,但从不伺机侵占他国资源;即使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大,也从不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赞赏其他国家自力更生地发展,同时给予后发国家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兜售自己的模式干涉别国内政不同,中国历来尊重差异,主张求同存异。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自力更生为根本路径,与资本逻辑存在着本质区别。(三)以合作共赢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的掣肘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了人类主体的理性启蒙,以“人本”超越了“神本”。理性启蒙的本意凸显了人的主体价值,但伴随现代化进程

40、的推进,被西方国家视为圭臬的资本主义文明却与人类理性思维产生极大矛盾,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在为世界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奉行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思维,将人类的地位凌驾于自然之上,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造成人与自然的背离,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紧张甚至对立。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后,资本主义国家也尝试通过合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巴黎协定就是由全世界 178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多一些担当与责任以降低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入巴黎协定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国际话语权以制定倾向

41、于自身利益的规则,进而为资本家和资本集团谋求利益,美国以“经济负担”为由退出巴黎协定就是最佳例证。尽管拜登领导的美国政府已于 2021 年重返巴黎协定,但重返只是为了掩盖“美国优先”的真实企图,消除特朗普政府频繁退群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过多期待美国切实担当起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国责任。16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美巴厘岛会晤时强调:“任何时候世界都有竞争,但竞争应该是相互借鉴、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而不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21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担负起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责

42、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从 1972 年第一次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起,中国就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我们率先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构建了绿色“一带一路”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中国还打造了环境知识和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各国之间生态环保信息共享,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数据分享和支持,进一步提高参与国家的环境意识;开放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提升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此外,中国积极开展事关生态文明的国际交流活动,如举办生态文明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43、第十五次会议以及洱海论坛等。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并以自身为表率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如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2。在中国,“和”“合”理念源远流长,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中,中国始终秉持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国携手合作,中国始终尽自己的努力求同存异、担当尽责。以合作共赢的大格局超越零和博弈的偏狭,才能既让世界各国人民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又让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这样的现代化才不会导致自然的退

44、化、人的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实现。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2.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4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2).8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 张永红,王少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主客之辨、道器之合 J.思想理论教育,2020(5):37.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

46、09:184.13 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N.人民日报,2018-05-20(1).14 于光远,苏 星.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9.16 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1).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1).1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4.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21 杜尚泽,王云松.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 N.人民日报,2022-11-15(1).22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4-23(2).责任编辑:陈 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