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岳文婷一、说内容: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二、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实质,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
2、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三、说目标: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
3、的意义。三、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第一块:复习引新。1观察:说说这6个草莓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2说出:62的意义? 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第二块:探究新知。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第一层:分一分。让小朋友在小组内7个草莓是怎么分的,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
4、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第三块 展示交流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四块:小结评价。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和大家分享你的心得。整节课,从分一分(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