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命的延续中感动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各位领导 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泉河小学的刘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永生的眼睛。一、教材简析永生的眼睛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眼睛”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一家人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质,并借此来教育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二、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
2、特体验。依此,我把永生的眼睛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和个性表达的能力。3通过朗读、讨论、交流,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三、重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交流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触动心灵,体会人物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具
3、体如何突破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阐述。四、学法指导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上看,其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的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加之,眼角膜捐献距离我的学生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课标中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和调查的作业,使学生对眼角膜移植和器官捐献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教学中避免说教,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五、教法及手段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
4、身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有创造力,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将成为课堂教学进行的内部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课中我主要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深厚情意,应注意
5、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六、教学的主要环节(一)信件引入,铺垫情感。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这是来自名为“勇敢者角膜银行”的组织寄来的一封信。表达了对一对父母为了他人的健康而献出了自己最珍爱的女儿的眼角膜的行为的最真诚的感谢。以此信件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
6、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心灵体
7、验,深化情感。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这里,抓住关键词“骄傲”,骄傲一词在文中出现了4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温迪是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成为一个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所以温迪的思想和行为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从温迪入手,找到骄傲,再谈骄傲,读出骄傲。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
8、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新课标提出“大语文观”的理念,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因此,在即将结束本课教学时,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做些什么?这时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自身的、亲人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七、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倡议书或板报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八、板书设计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从“不理解振聋发聩骄傲”,表现了作者“尊重、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以上是我就永生的眼睛一课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