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77256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主备人: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中学 王 静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第三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生活在城乡结合的小城市中,生源比较复杂,有城市的、农村的、外来务工子女等等,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本课的理论性较强,尤其是我们接触较少的陌生领域的制度,更有一些难度。例如:政企关系,乡镇企业等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补充一些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要注意,内容不能过于复杂,把理论性很强的概念尽量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三、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共三个子目且都被列为了教学重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把三个子目中的第一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为了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改革一目略讲;在本课的结构上也作了大胆的调整,将列在最后的国企改革一目调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之后,理由是,这两个子目均属于对内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环节包括导、学、将、练四大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导入】 现在是四月,正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春天,到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春天的温暖,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共同来感受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十年文革寒冬之后迎来的改革开放的春天。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纲】 1、1.阅读教材42页内容, 说出农村改革首先开始的地方在哪里?实行的是什么经济形式?作用是什么? 2.阅读教材45页,讲述城市改革的重点及改革的三个方面。 3.阅读教材43页内容,结合44页《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如何? (设计说明)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导入本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做到了承上启下。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的展示,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前就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二、 学: 学生自学8分钟,根据自学提纲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回答自学问题。 (设计说明)本着“学生一看就会的知识教师不讲”的原则,自学提纲中基础知识部分由学生自己解决,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讲: 考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设计说明)通过比较农村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异同,了解农村改革的必要性。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其优越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考点二: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 (设计说明)以材料“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国企改革前的弊端,并在书中概括出国企改革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城市由于进行了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工业得到发展。从中让学生可以得到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考点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设计说明) 播放有关改革开放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在哪些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为什么要建立经济体特区、经济特区特别在哪?”等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加强学生理解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过程。 知识归纳综合:建国后我国在农业(农村)政策上有哪些变化?(小组讨论) 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计说明)通过联系以往学过的关于农业问题的到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 四、小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它必将使中华民族经济腾飞,走向富强。 五、练(堂清): 1、我国的对内改革先从( )开始,兴起的地区是( )村,后来农村逐步实行以( )为主的责任制。 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 )、( )、( )和福建的(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其特点是( )。 4、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的改革。 5、材料解析——《春天的故事》歌词 (1)歌词中的“老人”是指谁? (2)“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①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 针对综合问题“建国以来农村政策的四次变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 ① 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流畅,部分学生有些紧张。 ② 本课内容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时间关系我点拨、指导不到位,学生没有理解。 ③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沉闷,发言的学生偏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