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科目:思想品德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魏海丽
单位:陵川县第二中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二个项目。热爱集体,亲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是本单元的教育主题。而本课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能力目标: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会谦让、分享、助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前我们队学生进行了亲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受到长辈的过分保护,社会教育极度匮乏,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但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尤为重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再采用了猜词游戏、课堂辩论、情景再现、参与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以达到教学目标。再加上“六环节”导学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主要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图片 导入新课:
教师点拨: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学生听音乐、看图片。谈谈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最后总结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实,帮助学生感受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亲社会行为的共同特点,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教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适当进行指导。
学生认真自学,独立思考问题,将答案在课本上标出,疑问用问号标出。
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智慧碰撞 解决疑问:
教师提出要求:通过自学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在自学中,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内交流你的收获,共同解决你的疑问。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习,提升与人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四)合作探究 精心点拨:
1、活动一:猜词游戏 学会谦让
教师依次展示三张幻灯: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猜猜看—这是什么地方?猜猜看—这是什么行为?引导学生进行猜词游戏。
教师提问:猜词游戏中所提到的内容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2、活动二:唇枪舌战 学会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激烈的辩论中,我们知道分享对个人、对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3、活动三:情境再现 学会助人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个情境,
引导学生学会帮助他人。
4、活动四:参与比赛 贡献社会
教师展示:“最美妈妈”吴菊萍;“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女孩”何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图片。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1、学生进行猜词游戏后,在老师引导下知道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谦让,并谈谈谦让的意义及主要表现。
2、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并分组,以“分享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主题进行课堂辩论。
3、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
4、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奉献社会的具体表现。明确奉献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层次,舍己为人是奉献,大公无私是奉献,做好分内的事也是奉献。
1、 设计猜词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古今事例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谦让的意义,并从中体会谦让的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谦让。
2、展开课堂辩论,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分享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 设计不同的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助人技能。
4、让学生学习典型人物,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为社会做贡献,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要从小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志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五)收获平台 困惑反思:
教师多媒体展示: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启迪?
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自己的收获。
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总结能力。
(六)归纳小结 提升认知:
多媒体展示知识树:教师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总结。
构建知识树,简单明了,即巩固了知识又点明了主题。
(七)达标测评 显我身手:
测试题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疑问。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试题,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互相解决疑难。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即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又是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目光鼓励、口头表扬等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要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观察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化发展。
2、终结性评价。通过达标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