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冀教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有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它是一部妇孺皆知的神话小说,我们回味一下西游记的精彩片段。(播放动画片)你最喜欢那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猴王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根据古典神话小说第一回改编的《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三、初读课文 读通语句
1.大声读课文,注意断句合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借助字词典解决,或向同桌请教。
2.交流读书情况,教师帮助解决个别字词。
隧道 獐 猕猴 人猿
顽皮 石窍 镌 抓耳挠腮
三、浏览课文 感知内容
1.师:同学们把课文通顺,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请你再次捧起课文细读,并在关键的地方画出记号。
要求: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用原文回答)
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这样的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敢 自信……)
指名读课文,石猴如何成为猴王的?
四、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1.师: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写猴王出世和生活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感受。
预设重点研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语言有何特点?
(生动形象、简练、排比、对偶、读来朗朗上口)板书
反复读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石猴感觉怎样?(快乐、自由……)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活泼、机灵、快乐)板书
师小结:读着有节奏的语言,眼前似乎就有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猴在跳跃,这就是内容与语言的融合,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 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向我们展示“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关键地方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意味,做上批注。
预设重点品读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拟人的运用使句子生动,连用动词很准确)
(连呼三声、高叫道“我进去”石猴的冷静、自信;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石猴机灵、勇敢)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
(聪慧、机敏、有心计)
五、 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读《猴王出世》,感受到了一个活泼机灵、敢作敢为的猴王,走进《西游记》你就会发现不止一个这样活灵活现的人物,这都因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捧起它肯定会让你爱不释手,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课下同学们读《西游记》原著,感受古代白话文语言的魅力。
六、作业
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