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 猴 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和吴承恩。 2培养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能力。 3感受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美好、生机勃勃的意境。 4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教学工具 PPT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孙悟空 孙悟空还有哪些称号?(行者、弼马温、齐天大圣、美猴王、猴子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 1500约 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
2、府山阳县(今江苏 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 一。 2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全书可以分为 三部分: 第一部分(17 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 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 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 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 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背景资料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 根育
3、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 100 回,小说主要 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 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6 美猴王 3 4神话小说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这些神话在民 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中国古代的神话小 说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西游记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 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初读课
4、文,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2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 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被拥为王 (二)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1正音 遂 不竭 觅 食 瞑目 径 石碣 镌 着 拱 服 2解释词语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滔滔不绝:滔滔波浪汹涌的样子,后来比喻说话多而流畅,说个不停。 力倦神疲:形容身体非常疲乏,没有一点力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不讲信用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三)三读课文,理清结构
5、快速阅读课文后,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明确: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6 美猴王 4 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2 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第二层:(第 3 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瀑布。 第三部分(第 4 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 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受老天之气” )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一、二题 板书 美猴王 故事开端:石猴出世,神异出众 故事发展: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高潮结局: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深得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