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诗云“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朝代)作品寄张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 牟融写意)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弹琴李白)。同学们,刚才的诗文中都隐
2、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读题。知道这个故事的两主人公是谁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指名读文。、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
3、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 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引导赞叹(好啊,真好啊,妙啊,多妙啊等)引导读好句子。从以上三句我们有些什么体会(伯真会弹琴,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子期真会欣赏,伯弹什么他就能听出什么)
4、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息相通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
5、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板书设计】、伯牙绝弦俞伯牙所念 (琴声)知音钟子期必得之 (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