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解构中发现 在建构中认识 -百数表说课 实验小学 蔡钰琼 百数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填写百数表,构建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同时为后面学习数的大小作准备。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
2、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1、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优势,先让学生独立填满百数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你能从表中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在此基础上,从中抽出一行、一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弄清楚一个数和排在它上、下、左、右的数之间的关系。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
3、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2、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本节课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 35 ”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紧接着又让学生为“53”找家,提问:它能和35住在一起吗?为什么?通过对比,学生对数的组成有了深化。
4、然后又让学生为“90”找家,学生有的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整十整十的数,有的找到100往上数。无论哪种数法,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认识,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提高。3、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除了在排列上有一定规律外,还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因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来发现百数表的规律。尽管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但是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
5、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1、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 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 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
6、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如:首先留下百数表中第一行与第一列数,让学生帮忙数找“家”。之后去掉第一行及第一列,请学生根据找到“家”的几个数帮助又给出的“新数”找家. .通过确立数的位置让学生熟悉100以内数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2、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本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但是反思本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还不够合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引导不够、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