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248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文格式:周潇,徐沛沛.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2 3,4 4(4):5 7-6 1.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周 潇,徐沛沛(青岛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摘 要:明代“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并非守旧派,他们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在回顾诗文传统的同时有着深刻的“变古”内涵。何景明在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中提到的“靡”“弱”“振”“亡”是认识复古派“变古”主张的突破点,一是强调了诗文发展呈现动态演进和反复性的客观事实;二是指出文学复古必然伴随革新;三是揭示了复古的目的实为“变古”。复古派其他

2、成员的论断虽有差异性,但对复古与变古这一问题的认识无疑殊途同归。李攀龙则融合了李、何二人的观点,将“拟议成变”作为复古的纲领,实现了复古派理论的成熟。关键词: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代复古运动;变古中图分类号:I 2 0 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3)0 4-0 0 5 7-0 5 “前七子”掀起复古运动的内在动因和诗学理念在于回顾传统,为明代文学的发展乃至整个古代文学思潮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自晚明以讫于清,针对复古派提出的各种观点都有激烈的批评,其中最为不满的,无疑还是其模拟之风。如沈德潜在 古诗源序 中说:“有明之初,承宋、元遗

3、习,自李献吉以唐诗振天下,靡然从风,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然其敝也,株守太过,冠裳土偶,学者咎之。”1正是针对复古派“拟古”所导致的“泥古”而言。实际上,纵观历代文学思潮的演变,不论是陈子昂的“复归风雅”、韩柳的“古文运动”,还是诸如康、梁之 新学伪经考,其实质都是借“复古”之名而行“变古”之实,以此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明代复古派亦不例外,他们在回顾古典诗歌发展流变,提出复古主张的同时对“变古”有着清醒的意识与自觉地追求。“前七子”中最有“变古”精神的无疑首推何景明。在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中,他强调了诗文发展呈现动态演进的客观事实,指出文学复古必然伴随革新,思考了在韩、谢之“振”的实践为复古

4、运动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何景明“靡、弱、振、亡”的论断,正是认识他“变古”性的突破点。一、靡、弱 诗文风尚的动态演进及其反复性在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中,何景明回顾了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变化过程:“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而古诗之法亦亡于谢。”2 卷3 2,2 9 1晚明钱谦益对七子派的排击有目共睹,又失之公允客观,他将何景明对陶、谢、韩的这段评价作为攻击复古派的话柄:呜呼,诗至于陶、谢,文至于韩,亦可以已矣,仲默不难以一言抹杀者,何也?渊明之诗,钟嵘以为古今隐逸之宗,梁昭明以为跌宕昭影、抑扬爽朗,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评之曰 溺,于义何居文亡于韩

5、,有何援据?吾不知仲默所谓 文 者,何文,所谓 法 者,何法也。昔贤论仲默之刺韩,以为大言无当,矫诬轻毁,箴为膏肓,允为笃论矣弘正以后,讹谬之学流为种智,后生面目偭背不知向方,皆仲默谬论为之质的也。3后来的批评者不加审慎辨析,往往随声附和,信2 0 2 3年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4第四期 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2-1 1-0 2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6、 2 3.0 4.0 1 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1 B ZW 1 9 8)作者简介:周潇(1 9 7 3-),女,山东青州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徐沛沛(1 9 9 6-),男,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摛藻堂本、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大复集 均作“弱”,“弱”“溺”二字也有通假的例子,“溺”有“沉”“陷”的意项,与“弱”有相通之处。为真言,认为何景明的言论的确“大言无当”,是对陶、韩的“矫诬轻毁”。实际上,何景明“文靡于隋”和“诗弱于陶”的论断不在批驳隋代文章的靡丽、陶潜诗歌的缺少古意,而是表

7、达了特定文体在发展嬗变中于某一社会时期呈现出的客观事实:当某种文体的手法技巧已经被前人用尽,且社会政治、文坛风貌已经出现诸多变化,旧法难以尽诉时代之音而不得不求新法之变时,新的文学理念和方法必然走上前台,旧法则自然退居幕后。关于诗文思潮发展演进的承变问题,何景明的思考并不孤单。苏轼在 书黄子思诗集后 一文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4

8、苏轼从书法出发,注意到从“钟王”到“颜柳”的“变”,钟繇、王羲之的作品自然是妙不可言,颜柳承古今笔法而变作,又搭建起书法史上新的高台。类推到诗歌,同样如此:苏李、曹刘、陶谢之超然”开辟了不同的诗歌道路,引起了无数的争鸣,然而时易世变,特定的诗体、诗风终有“衰”时,新的诗体诗风则取而代之。何景明所说的“靡”“弱”显然与苏轼所论“微”“衰”相契合,都揭示了文艺思潮发展演进中的客观事实与必然趋势。这种认识在复古派成员中作为一种共识被多次提及。李梦阳在 缶音序 中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5 卷5 2,4 7 7李攀龙“以诗歌自西京逮于

9、唐 大 历,代 有 降 而 体 不 沿,格 有 变 而 才 各至”。66 8 9胡应麟亦云:“初唐七言古以才藻胜,盛唐以风神胜;李、杜以气概胜,而才藻风神称之,加以变化灵异,遂为大家。宋人非无气概,元人非无才藻,而变化风神,邈 不复观。”7 内编卷3,5 5江山代有才 人出,仅就唐诗三百年发展史而言,就有“初盛中晚”之四期流变,各个时期的创作风貌又大为不同:“大都初唐以气驭情,情畅而气愈完;中唐以情驭思,思苦而气衰靡”8“盛唐前,语虽平易,而气象雍容;中唐后,语渐精工,而气象促迫”。7 内编卷3,5 1 至清初,顾炎武在 日知录 中也阐释了“诗体代降”现象:“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

10、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9不仅揭示文体发展呈现动态演进的客观事实,还特别强调了“泥古”之不可取和纯粹复古之不可能。另一方面,文学风尚在靡弱之后仍会呈现反复性与延迟性,正如王世懋在 艺圃撷馀 中所云: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不必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如右丞“明到衡山”篇,嘉州“函谷”“磻溪”句,隐隐钱、刘、卢、李间矣。至于大历十才子,其间岂无盛唐之句?盖声气犹未相隔也。1 0其中的“逗”字表达的正是这种延迟性。胡应麟 诗薮内编 论汉代四言诗云

11、:“汉自四言自有二派:安世 讽谏 自劾 等篇,典则淳深,商、周之遗轨也;黄鹄 紫芝 八公 等篇,瑰奇风藻,魏、晋之前驱也”;7 内编卷1,8在评论中唐五律时也认为,大历时期的作品“妙境往往有不减盛唐者”;7 内编卷4,6 6宋代“诸 人 制 作,亦 往 往 有 可 参 六 代 三 唐者”。7 杂编卷五,3 0 7指出了历代诗歌虽然气韵不同,新旧交替之中展示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但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旧风尚的逗留与反复必然存在,故而虽“靡弱”势必又给新风尚一定的营养和补充,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其趋于亡的过程中依然有着灰烬中的光芒,召唤着可能重新燃起的“振”之力量。二、振、亡 复古与变古的伴生性 何

12、景明以动态的眼光审视文学的发展变革,而流变又是事物保持鲜活状态的根本所在。“古文之法亡于韩”与“古诗之法亡于谢”客观地说明了古文及古诗发展到韩愈和陶潜时所发生的突出变化。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审美风尚所带来的旧有文学风尚之“靡弱”,文坛会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向前看”,一是“向后看”。“向前看”即彻底抛弃传统,另觅他途,如公安与竟陵,但这种突变必然带有极大地不确定性与冒险性,因为文学风尚并非实体,有其多个年龄层面的受众,故而所谓“靡弱”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彻底地消失,其影响存在延时性与延续性,有时甚至跨代而复现。因此突然地割裂传统后能否确立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风尚?新的风尚能否为大众所欣然接受?这是

13、突变者所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某种程度上说,85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公安与竟陵便是失败者的例子。“向后看”即依旧求新,在回顾前人的理念和创作实际之上起衰振弊,求新求变,名之曰“复古”,名之曰“振”,都无疑伴随着“变”的必然,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旧有的风尚自然便“亡”了。何景明在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中,明确地表达了“复古”的合理性:“仆常谓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上考古圣立言,中证秦汉诸论,下采魏晋声诗,莫之有易也。”2 卷3 2,2 9 1认为诗文在变革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变革的因素。从 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开始,诗歌蕴藉含蓄、比兴抒情的传统便被奉为诗道之正宗:

14、追求言尽意不尽,意在言外,不待明言而幽怨之情自见;强调托物言志和喻情,通过玲珑兴象,达到物我合一,情韵兼至的审美效果。如欧阳修 六一诗话 转述梅尧臣之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然后为至矣。”1 1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方法在不同时代固然呈现诗歌风尚的差异,但无论是“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抑或是陶渊明东篱诗酒、谢灵运池塘春草,其共同之处就是“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这种“不可易之法”正是复古派所刻意恢复和强调的诗歌传统,也正是复古的动机所在。如 明月篇序 中对杜甫的批评:“子美之诗博涉事故,出入夫妇者常少;致兼雅、颂,而风人之义或缺”“乃知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

15、流转”。2 卷1 4,1 2 3“调失流转”并非音不谐,律不称,而在于子美诗歌常以叙事论述为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比兴寄托的精神;过于道德化和士大夫化,缺少人伦风俗之趣,有违“风人之义”。批评杜甫诗歌中的新变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与宋诗之风实起于老杜的论断看法是一致的,也是“诗必汉魏盛唐”“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1 2的原因。谢榛、王世贞、胡应麟等人又对诗歌“因袭”的合理性展开了更加细致的论述。如谢榛在 四溟诗话 中评论汉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出自 大风起兮云飞扬;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出自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汉武读书,故有沿袭;汉高不读书,多出

16、己意。”1 3 然而韩力振秦汉古文,古文之法却亡于韩;谢力振五言古诗,而古诗之法却亡于谢。“振”却带来了“亡”,这种动机与结果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释?何景明的目的不在批判韩、谢,而是揭示了“复古”与“变古”相伴生的普遍规律,即以复古为革新。先说韩愈。六朝骈文大盛的原因,与“彩丽竞繁”的宫体诗密不可分,徐陵、庾信作为宫体巨匠,将宫体诗技法中的声律、隶事以及浮华雕纂、缉裁丽辞的特点巧妙地移植于文章中,骈文文体也于此时成熟。这种挥洒的奢丽之风发展到隋代乃至唐初仍处于“逗”的阶段。唐天宝以后,虽有元结、梁素、柳冕等人主张宗经复古,但仍然没有摆脱骈文积习。直到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以散行单句的古文

17、方法代替骈文的四六要求,破除过分地追求典故堆砌以及辞藻华美、声律奢靡后,文风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然而,韩愈所倡导的“古文”并非秦汉时期的古文:秦汉散文无意讲求文章的行文章法,在形式上相当自由且富有古意;韩愈等人开始有意为文,在高扬“文以明道”的大旗时又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词”“惟陈言之务去”,在创作动机上主张“不平则鸣”,并且在其“古文”中又有鲜明的骈文成分:“借助骈句议论和抒情而纯用散句叙事的文体特征,甚至经常表现同一篇文章之中。韩文中还存在着字数和平仄基本保持着 四六文 的原有特征、而两句间的对偶和韵律已不复存在的 亚骈句 形态。”1 4这些都说明了韩文的“变古”性。故章学诚说:“昌黎文起八

18、代之衰,而古文失传,由昌黎始。”1 5在实际效果上,韩愈及唐宋各大家的散文创作风格较至秦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说,何景明所谓“古文之法亡于韩”是有根据的。再看谢灵运。真正五言古诗的兴起在东汉,建安乃“彬彬称盛,大备于时”,1 62 0一时三曹七子“纵辔以骋节”“望路而争驱”。1 74 6其后世发展又以晋、宋为边界,声韵之分辨日趋细密,渐渐向律体过渡。范文澜在 文心雕龙明诗注 中认为,最早写作山水诗者是东晋初年的庾阐,同时还应包括杨方、李颙等人,这一阶段的山水诗采用记游、写景、悟理的结构,其后随玄言诗的兴起而一度消失,直到谢灵运时才恢复,并形成稳定的记游、写景、兴情、悟理四段结构式

19、,故曰“谢力振之”。“诗弱于陶”也好,“诗溺于陶”也好,涉及到陶渊明的诗史地位与评价问题。陶潜诗歌以自然为宗,其田园诗“笃意真骨,辞兴婉惬”,1 63 3 6-3 3 7但与曹魏的慷慨多气、志深笔长相比,显得意兴安详,语脉灵动,古意渐退,变化非常明显,故曰“弱”“溺”;至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1 74 6性情渐隐而声色大开,雕凿的痕迹明显,在用心声律、描摹物态等观念上已开近体格律诗之风,与古诗相比已经呈现出实质性的变异。从这一点上确乎可以说“古诗之法亡于谢”。95第4期 周 潇,徐沛沛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情

20、随事变,世易时移,何景明对韩、谢的论断,其意图不在于褒贬,而是清晰地认识到了复古与革新的伴生性,“故曹、刘、阮、陆,下及李、杜,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何也?辞有高下,皆能拟议以成其变化也”。2 卷3 2,2 9 1因此不能被钱谦益斥为“谬论”“大言无当”的做法所迷惑,而应认清其实质。三、“拟议成变”复古的目的与法则 复古派在仔细地审视了古典诗歌审美特征流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振古诗,对如何复古这一问题的认识,首先围绕着“李何之争”这一重要事件展开了。学界对此事的认识评说纷纭,不必详述。朱东润先生在 何景明批评论述评 一文中指出:“何、李二人同以趋古得名,何则进而能求变古,李则退而但知摹古,

21、中道歧路,区以别矣。”1 8意在李梦阳保守而固执,这种认识是偏狭的。事实上,不论是李梦阳还是何景明还是继起的李攀龙等人,都将“拟议以成其变化”“成一家言”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究其本质,李、何二人的差异在模古的方法上,一个看到了不变,一个看到了恒变;一个讲求“法则”,一个追求“神情”,李攀龙则将李、何二人的观点做了融合。李梦阳认为作文存在一个天然的法则,这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是作文不变的规律,故而他特别突出地强调“法式”的重要性:“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5 卷6 2,5 6 9“求振”方法就是在尺寸学

22、古的基础上求得“变古”,不变的是“古法”,变的只 是“情”与“辞”,也就是形式上的复古:“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5 卷6 2,5 6 6主张诗文创作应当遵循古典诗歌内在的普遍规律,作文的法式在李梦阳眼中上升为事物的法则,想要参透这种法则必须对古法尺尺寸寸地进行模拟。“尺尺寸寸”是通往诗歌新变,追模汉魏盛唐的阶梯,最终的效果在于能够积久成用,在变化中求得诗风重振。如果详审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一文的主张,便会发现其核心在于诗歌创作应当“拟议以成其变化”,在“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下,“临景结构,不仿形迹”,即在模拟古人的同时又不为古法所限,最终“自成一家言”。何景明首先指出“

23、拟议”的目的是“变化”,“变化”才是自古以来诗文发展的规律:孔子斯为折中之圣,自余诸子悉成一家之言,体物杂撰,言辞各殊,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而已。故曹、刘、阮、陆,下及李、杜,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何也?词有高下,皆能拟议以成其变化也。2 卷3 2,2 9 1“拟议以成其变化”一语,原本出于 易经,自何景明之后便多用于诗文复古。“拟议”指行迹上的模拟,“变化”指超乎行迹的模拟。李梦阳提出的“法则”“法式”从具体论述看,更多的属于风格、方略,何景明认为除了辞断意属、连类比物等基本规则之外,法则要简约化,重在心神涵咏。他针砭李梦阳过于注重法度的倾向,提出了“不仿形迹”而“变古”:追昔

24、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2 卷3 2,2 9 0他认为,如果“求振”发力点在于“摹古”而不在“变古”,仅是稍稍离开古本,修饰古文,将古人所说的言语再说一遍,只能依附于古人而缺乏独立能力。为此,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舍筏登岸”: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棿,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2 卷3 2,2 9 1何景明提出的观点在于,诗歌创作对古法一尺一寸地模拟是没有必要的,

25、而应努力积累前人的创作经验,在对整体的风貌和神情有所领会的条件下,将其作品的创作思路与作者本身的才情相互交融,在创作时根据不同的情境景色进行构造,最终产生不仿形迹的艺术效果,最终“自创一堂室,开一户牖,成一家之言,以传不朽”。2 卷3 2,2 9 1 其实在对“变化”的认识上,李、何是一致的,面对何景明的异议,他也高屋建瓴地揭示了自己的追求,认为在持守法度的基础上,可以因质顺势,变化为不同风格,只是不需要自我开创而已:守之不易,久而推移,因质顺势,熔融而不自知。于是为曹、为刘、为阮、为陆、为李、杜,即今为何大复,何不可哉 此变化之要也。故不泥法而法尝由,不求异而其言人人殊。易曰“同归而殊途,一

26、致而百虑”,谓此也。非自筑一堂奥,自开一户牖而后为道也。5 卷6 1,5 6 6何景明的“殊途百虑,一致同归”,李梦阳的“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说明了他们的一致目的06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都在于“变古”,也为李、何之争做了完满的定论。到“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那里,终于将“拟议以成其变化”上升为复古的纲领。他在文集卷一 古乐府 前序中说:“易曰 拟议以成其变化 日新之谓盛德,不可与言诗乎哉!”61显然接受了何景明的观点。王世贞说,“于鳞居恒谓 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为文章之极则”;1 9在 李于鳞先生传 中概括李攀龙的主张时也说:“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

27、成变,日新富有。”66 8 9可见李攀龙综合吸收了李、何二人的观点,既强调“规矩”,又强调“变化”。认为“于法不必有所增损,而能纵其夙授,神解于法之表”,66 8 9最终要“必有以当无有拟之用”。6 卷1,1“拟议以成其变化”这一 易经之语也从何景明首用到李攀龙常用,此后普遍被论诗者接受,也标志着复古主张的完备与成熟。何景明“靡、弱、振、亡”说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文学的活力在于流变,复古与革新其实是一体之两面,而与守旧截然不同。从李梦阳的“尺寸古法,无袭其辞”、何景明的“舍筏登岸”、何景明和李攀龙的先后化用过的“拟议以成其变化”之语等,都说明了他们欲以复古为新变的目的。“拟议”是基础,“变化”是

28、目的,最终要达到“无用拟”的结果,这就是历次文学复古的普遍规律。参考文献:1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1.2 何景明.大复集Z/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 2 6 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3 2 3.4 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2 1 2 4.5 李梦阳.空同集Z/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 2 6 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6 李攀龙.李攀龙集M.李伯齐,点校.济南:齐鲁书社,1 9 9 3.7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

29、版社,1 9 7 9.8 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3:6 5 9.9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M.张京华,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 0 1 1:8 4 6.1 0 王世懋.艺圃撷馀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3.1 1 欧阳修.六一诗话M.郑文,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9.1 2 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七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7 3 7 8.1 3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M.宛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1 7.1 4 付琼.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3):2

30、0-2 3.1 5 章学诚,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7:7 6 8.1 6 钟嵘.诗品集 注M.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 0 1 1.1 7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王运熙,周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1 8 朱东润.何景明批评论述评M/中国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6 8.1 9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二百 屠长卿 Z/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 2 8 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8 2 4.责任编辑:李琼H e J i n g m i n g s T h e o r y o f M i,R u

31、 o,Z H e n,W a n g a n d t h e R e t r o S c h o o l s N a t u r e o f C h a n g i n g t h e A n c i e n t s Z HOU X i a o,XU P e i p e i(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Q i n g d a o 2 6 6 0 7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32、 t r o s c h o o l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t h e F i r s t a n d L a s t S e v e n S o n s i n 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 i s n o t t h e o l d s c h o o l.T h e l i t e r a r y r e t r o m o v e m e n t i n i t i a t e d b y t h e m h a s a p r o f o u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h a n g i n

33、 g t h e a n c i e n t w h i l e r e v i e w i n g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o f p o e t r y a n d p r o s e.H e J i n g m i n g m e n t i o n e d i n h i s B o o k o f P o e m s w i t h L i K o n g t o n g t h a t M i,R u o,Z H e n a n d W a n g a r e 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p o i n t t o u n d

34、 e r s t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t h e a n c i e n t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o f t h e r e t r o s c h o o l.F i r s t,i t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o b j e c-t i v e f a c t t h a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o e t r y a n d p r o s e p r e s e n t s d y n a m i c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r e

35、 p e t i t i o n.T h e s e c o n d i s t o p o i n t o u t t h a t t h e l i t e r a r y r e t r o m u s t b e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i n n o v a t i o n.T h i r d,i t 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r e t r o i s t o b e a n c i e n t.A l t h o u g h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o f

36、 o t h e r m e m b e r s o f t h e r e t r o s c h o o l a r e d i f f e r e n t,t h e i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r e t r o a n d r e t r o-a n c i e n t u n d o u b t e d l y l e a d s t o t h e s a m e d e s t i n a t i o n.L i P a n l o n g i n t e g r a t e d t h e

37、 v i e w s o f L i a n d H e,t o o k p r o p o s e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s t h e p r o g r a m o f r e t r o,a n d r e a l i z e d t h e m a t u r i t y o f r e t r o t h e o r y.K e y w o r d s:H e J i n g m i n g;T h e B o o k o f P o e m s w i t h L i K o n g t o n g;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 R e t r o M o v e m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16第4期 周 潇,徐沛沛 何景明“靡、弱、振、亡”说与复古派的“变古”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