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948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2.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一、几个概念 二、目的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五、工作量定额六、浅层地温能评价 七、成果报告的编制A一、几个概念 浅层地热能与浅层地温能 浅层地温能与地热能 热物理性质测试与热响应试验 浅层地温能:浅层地温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 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埋深),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 部的热能资源。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能的一部分。浅层地温能是地球表层地球内部传导或者对流的热 量以及太阳能辐射的热量的综合体。开采的应该是参与调节的热量,这些热量有来自于 地球内部的,同时也有来自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地热资源与浅层温能区别温度()深度(ID)利用性建

2、筑中 利用平面 分布垂向 分布地热25nXIO2 n X 10 3发电、直接利 用供暖、供热水地热田热储中浅层 地温5251-2X102需热泵 提iWj品 位、水 暖调热 HP 供空供广大 地区盖层中热物性测试(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test)采用人工或天然热源对岩土体样品的热物理参数 进行的测试。室内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insitu thermal conductivity test;in-situ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利用地埋管换热系统采用人工冷(热)源向岩土 体中连续加热(冷)并记录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和 循环量来测定岩土体热

3、传导性能的试验。目录、几个概念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五、工作量定额六、浅层地温能评价 七、成果报告的编制A二、调查目的通过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地下浅部空间热 能的调蓄能力,为开发与保护浅层地温资源提供 资源/储量及其所必须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 险、取得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最大的社会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目录一、几个概念 二、目的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五、工作量定额六、浅层地温能评价 七、成果报告的编制A三、调查内衮(-)调查范围(二)调查评价原则(三)基本调查内容(四)专门调查内容(五)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一)调查评价的范围目前的浅层地温能评

4、价范围指的是全国重点城 市的浅层地温能。评价面积以2015年确定,深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热 泵工程所能达到的深度(200米)。(二)调查评价的原则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 际需要补充适当的地质、水文地质野外调查,布置钻探、取样测试,开展地温测量、现场热响应试验、抽水试验、回灌试验等调查和试验工作。浅层地温能评价应划分换热方式适宜区,计算换热功率、浅层地温容量,论证采暖期取热量和制冷期排热量的保证 程度,评价浅层地温能热均衡,并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 用环境影响预测。(三)基本调查内容气象、水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四)专门调查内容1、岩土体物理、热物性参数(1)岩土体物

5、理性质,包括比重、含水率、密度、干密度和孔隙率(或裂隙率)。(2)岩土体热物理性质,包括比热容、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单位 深度钻孔总热阻。2、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1)制热期的进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温度、循环水量或流体量、制 热时间、制热量、制热面积。(2)制冷期的进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温度、循环水量或流体量、制 冷时间、制冷量、制冷面积。(3)水平地埋管热泵的埋管面积、制热期/制冷期单位面积换热功率。(4)垂直地埋管热泵的钻孔数量、钻孔密度、钻孔深度和制热期/制冷 期单位长度换热功率。(5)地下水源热泵的平均井深、抽水井数量、回灌井数量和灌采比。(五)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聿原地区1、山前冲洪积

6、平原(1)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2)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导水、隔水、充水等)。(3)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分带特征,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 和水文地质特征。(4)河谷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5)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2、冲(湖)积平原(1)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2)湖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咸、淡水界面位置(水平、垂 向)及变化特征,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形成条件。A调查内衮不同类型区调查

7、内容/7滨海地区(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 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 态变化规律等。(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 关系。(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潮汐 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A调查内家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8内陆盆地区1、山前戈壁平原(1)山地与戈壁平原的交接关系,控盆构造(带)的性质、位置、导水性。(2)山区河流在戈壁带的渗漏位)及渗漏量。(3)多期冲洪积扇的分布、接触关系和水文地质特征。(4)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2、细土平原区(1)地下水溢出带、绿洲带、盐沼带的分布范围。(2)地表水与

8、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3)盐渍化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分析其与地下水 的关系。A调查内衮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9丘陵地区、碎屑岩地区(1)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斜地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2)侏罗纪至第三纪陆相沉积盆地地层、岩性、岩相特征,水文地质特征。2、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1)风化带的分布、性状、风化程度、发育深度、含水性。(2)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破碎程度 和含水性。(3)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各期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孔洞发育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3、第四系发育区(1)山间河谷平原的阶地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河床

9、、河漫滩和古河 道的分布。(2)山前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溢出带的分布;新老冲洪积扇的相互叠置 关系及含水层的分布规律。(3)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水文地质特征。A调查内家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岩溶地区/10(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 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 件和补给关系。(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 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 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3)埋

10、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 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A调查内家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II红层地区(1)储水构造调查。褶皱构造的形态类型,规模,地层组合关系;裂隙分布规律,发育程度、深度;单斜构造形成自 流斜地,小型向斜构造形成自流盆地的可能性;单斜或向斜 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富水因素。(2)上层滞水、风化裂隙水、层间裂隙水、裂隙溶洞水的 分布范围,补给、径流、排泄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厚度、岩 性岩相组合,含水介质类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的赋存条 件和富集规律。A调查内家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12黄土地区(1)分析地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11、(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的汇水范围与储水 条件及下伏基岩含水层。(3)黄土城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的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的埋 藏条件与富水性,并了解补给排泄条件。(4)布。(5)(6)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的变化及富水地段分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评价黄土的湿陷性。目录一、几个概念二、目的三、调查内容五、工作量定额六、浅层地温能评价 七、成果报告的编制A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机(民)井、泉调查 钻探 抽水试验 回灌试验 现场热响应试验 动态监测/2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资料收集与整理(1)水文、气象资料包括河川迳流量、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 料,至

12、少收集近10年的系列资料。(2)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包括以往的区域地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等 资料,尤其要掌握活动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3(3)水文物探勘探资料包括以往的EH4、大地电磁、电法测深、浅层地震 勘探和测井等资料。(4)温度场资料包括浅井测温、温度场空间分布(平面上、垂向上)等资料。(5)动态资料包括现有的机(民)、泉的流量、开采量、温度、水 位、水质以及开发利用的历史动态数据,收集近10年以来 的动态资料。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4(6)勘探和研究报告包括以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的勘探和研究成 果报告等。(7)钻孔资料尽量收集以往的钻孔资料,包括地层岩性、包气带结

13、 构特征、含水层结构特征、初始水位特征、抽水试验、测 温数据、岩石水理参数和热物理参数等。(8)影像资料包括以往机(民)井、泉开发利用以及地源热泵工程 的历史影像资料。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5机(民)井、泉调查(1)机(民)井、泉点调查按1:5万的调查精度进行。(2)野外工作底图采用1:25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3)简单地区观测点为4550个/100km2,中等地区 观测点为5055个/lOOknR复杂地区观测点为6065 个/lOOkm?。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6(4)按路线设计布置机(民)井、泉点调查工作,一般 为每天一条路线,每天路线结束后,须及时整理资料,撰写路线小结。(5)调查

14、路线要沿井、泉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布置,要沿含水层、富水性和水化学特征显著变化的方向布置,要沿地貌形态显著变化方向布置,要沿河谷、沟谷方向 布置。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7(6)地下水位的测试设备,一般采用电测水位仪。当 观测孔为自流井且压力水头很高时,可安装压力表;当 压力水头不高时,可用接长井管的方法观测承压水位。(7)井、泉位置采用手持GPS测量确定,地面标高在大 比例尺地形图读取。(8)井、泉流量采用三角堰、水表或孔板流量计测定。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8(9)机(民)井调查时,须访问到知情人和调 查到有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访问、调查地层结构、含水层结构、取水层段,井深、建井年限、用途 等信

15、息,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10)水化学样品应在机(民)井、泉调查的同 时进行采样。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钻探/9(1)收集钻孔主要包括地质钻孔、勘探钻孔、普查 钻孔、水文地质钻孔、供水钻孔、水文地质勘察孔、勘探一开采孔、水文地质观测孔、工程施工钻孔、动态观测孔等。(2)收集钻孔能反映地质、水文地质或地温分布的 综合信息,包括钻孔(井)的地层与结构、含水层 情况、钻孔涌水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开发利用 情况等。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0(3)收集钻孔应具备完整或较完整的地质、水文 地质测试数据和观测数据。(4)在系统收集钻孔资料的基础上,每100km2调 查区应部署不少于2个勘查孔,每个勘查孔分

16、别进 行现场采样、热响应试验和地温观测等。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II(5)勘查孔应优先布置在以下地段: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不清,急需要勘查的地 段;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代表性典型地区;热响应试验和地温观测的区域性控制地段;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程区域,做到一孔多用。(6)土样集中在勘查孔里采集,岩土层单层厚度大于 1m的,每层应取代表性的原状土样(砂、砾石层除 外)。(7)土样采集的目的为确定地层岩性和测试与热泵相 关的物理性质参数和热物理性质参数。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2抽水试验(1)抽水试验应在地下水换热 和 内进行,每lOOkn?应不少于3处。试验井的位置应具代表性,试验 井可为条件

17、适宜的水井、已建成或新建的换热井,不具 备上述条件的应专门施工勘查井。(2)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控制意义的不同含水层(组)的典型地段,应有抽水试验点控制。同时也应考 虑对区域条件的控制。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3(3)抽水试验前和抽水试验时,必须同步测量抽水孔和 观测孔、点(包括附近的水井、泉和其他水点)的自然 水位和动水位。如自然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大时,应掌 握其变化规律。抽水试验停止后,必须按要求测量抽水 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检查孔内 沉淀情况。必要时,应进行处理。(4)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 渗到含水层中。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4(5)水位

18、的观测,在同一试验中应采用同一方法和 工具。抽水孔的水位测量应读数到厘米,观测孔的 水位测量应读数到毫米。出水量的测量,采用堰箱 或孔板流量计时,水位测量应读数到毫米。(6)应采用 抽水试验,抽水孔的出水量,应保持常量。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5(7)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按水位下降与时间s(或h2)Igt关系曲线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s(Ah2)I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 至拐点后的线段趋于水平。(Ah2)I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8)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 开始后第 1、2、3、4、6、8、10、15、20、25、30、4

19、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以后可每隔30min观测一 次。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回灌试验/16(1)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具有的典型地段,应有回灌试验点控制,与抽水试验点配套。(2)回灌试验宜采用 试验方法。试验前应测量静水位,试验时连续测量动水位,试验停止后,测量恢复水位至 初始状态。水位的观测在同一试验中采用同一种方法和工具,测量精度应读到厘米。回灌量的测量,采用水表计量时,应 读到(Mm3;用堰箱测量时,水面高度应读到毫米。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7(3)回灌试验时,回灌井水位的稳定时间不应小于24h,在 稳定期间内,扣除试验前水位日变幅值后的水位波动应在 士 10

20、cm以内。(4)回灌水质应不劣于回灌含水层地下水的水质,含砂量 不大于1/20000(体积比)。(5)回灌试验结束后,应对井内沉淀物进行处理。(6)根据抽水和回灌试验数据,确定灌采比以及分析回灌 井影响半径。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8现场热响应试验(1)在已钻好的 埋设换热管并按设计要求回填。现场热响应试验应在测度埋管安装完毕至少48h后进行。(2)现场热响应试验时,应进行两次不同负荷的试验。当测试 孔深度在80100m时,大负荷宜采用6kW10kW,小负荷宜采 用 3kW 5kW。(3)现场热响应试验首先做无负荷的循环测试,获取地层初始 平均温度。温度稳定(变化幅度小于0.5)后,观测时间不

21、少 于 24h。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9(4)在获取初始平均温度后,开始对回路中的传热介质加 热(冷)负荷。测试过程中热(冷)负荷和流量应基本保 持恒定(波动范围在5%以内),管内传热介质流速不应 低于0.2m/s,实时记录回路中传热介质的流量和进出口温 度。温度稳定(变化幅度不小于1)后,观测时间不少于 24ho(5)每次加热(冷)负荷停止后,应继续观测回路的进出 口温度和传热介质的流量,至温度稳定(变化幅度小于 0.5)为止,观测时间不少于12h。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20(6)应对场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剔除因试验条件如气温 等变化造成的异常数据。(7)可在勘查孔周围布置地温观测孔,根

22、据测试数据计算地 埋管换热孔合理间距。(8)现场热响应试验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 行检验和标定。现场热响应测试仪及原理Hiu a 111保温水箱3埋地换热器5加热器7控制器9膨胀阀11冷却风机2测试仪壳体4循环泵6蒸发器8压缩机10冷凝器EPC90H岩土热响应测试仪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22动态监测(1)地下水监测点密度应与区域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地下水 开采程度等相适应。主要含水层或开采层的监测密度一般为 23个/lOOknR其它层位的监测密度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控制o(2)地温监测工作应布置在新施工的勘查孔中。监测密度简单地区23个/lOOknR,中等地区34个/lOOknR,复杂地区

23、 4 5个/lOOknR。(3)地下水位的测试设备,一般采用电测水位仪。当观测孔 为自流井且压力水头很高时,可安装压力表;当压力水头不 高时,可用接长井管的方法观测承压水位。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23(4)山区流量大于lL/s、平原流量大于0.5L/s的泉,均应 布设流量监测点。其它的泉选择代表性且有供水意义的,布 设流量监测点。(5)设置的监测点均应利用高精度GPS测量坐标、地面标 高及固定点标高。(6)地下水位的监测频率为每5日监测一次,日期定为每月 的5、10、15、20、25、30日(2月为月末日)。A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24(7)地下水温的监测频率为每10日监测一次,日期定为每 月的

24、5、15、25日。(8)地温的监测频率为每10日监测一次,日期定为每月的5、15、25 日。(9)水质的监测频率为一年2次,在每年的丰枯季各采一次 样,作水质常规分析。目录一、几个概念 二、目的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六、浅层地温能评价 七、成果报告的编制地区类别观测(个)水位 统测 山(个)抽水 试验(组)回灌 试验(组)收集水 文地质 钻孔(个)455068360.53-3.550558105811.53-4.5606512147101.53.55.5每百公里定额勘查 孔(个)水质 分析(件)物理、热物 性样(组)场响试脸1)现热应驴出地温 长观 孔(个)238-15203023

25、233415203040343445202540504545目录一、几个概念 二、目的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五、工作量定额七、成果报告的编制A浅层地温能评价/I适宜性评价水质评价浅层地温能评价/2A浅层地温能评价适宜性评价1、指标法(规范)(1)根据区域地质条件、换热方式及建设成本,进行适宜性 分区,宜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2)对于地埋管换热方式,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主要考虑 岩土体特性、地下水的分布和渗流情况、地下空间利用等因 素。竖直地埋管换热系统适宜分区主要指标见下表。A浅层地温能评价/3分区分区指标(地表以下200nl范围内)综合评判标 准第四系厚度(m)卵石

26、层总 厚度(m)含水层总 厚度(m)适宜区10030三项指标均 应满足较适宜区1050080%0,8三项指标均符合较适宜 区30050050%80%0.81.5除适宜区和不适 宜区以外的其它 地区不适宜 区3001.5重要水源 地保护区、地面沉降 严重区任一项指标符合A浅层地温能评价2、层次分析法/6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构 造出判断矩阵,利用特征值方法即可确定各种方案和措施的 重要性排序权值,以供决策者参考。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层次总

27、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的递阶层次结构天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八地质、水文地质特征1T赋存!1寺征动态!恃征小水化学特征个单井涌水量回 灌 能 力导水系数地面沉降累计降环 境 地 质 要 素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渗透系数水文地质特征温度场和地层热物理性质咸水底界埋一级评价结果二级评价结果天津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构A浅层地温能评价/10水质评价1、地下水质量分级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 定的综合法评价。2、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3、腐蚀评价4、结垢评价A浅层地温能评价浅层地温能评价1基本要求/II

28、(1)区域浅层地温能评价内容包括计算O(2)计算面积应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并扣除 不宜建设浅层地温能换热系统的面积。(3)用体积法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计算深度可根据 当地浅层地温能利用深度确定,宜为地表以下200m深度以 内。在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的基础上,可根据可利用温 差,计算可利用的储藏热量。A浅层地温能评价 2(4)应在适宜性分区的基础上计算浅层地温能换热功率。(5)计算地埋管换热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换热功率,在有 地源热泵工程的地区可采取实际工程的平均换热功率,在没 有地源热泵工程的地区可采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取得的单孔换 热功率,并确定可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面积,计算区域换 热

29、功率。(6)计算地下水换热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换热功率,在有 地源热泵工程的地区,可采用实际工程的换热功率;在没有 地源热泵工程的地区,可采用抽水和回灌试验取得的水量和 合理井距,确定满足技术、经济和环境约束的区域地下水循 环利用量,计算区域换热功率。浅层地温能评价/13(7)当具有可靠的浅层地温能评价成果的条件下,在浅层 地温能地质条件类似地区可采用 估算换热功率和浅 层地温能热容量。(8)根据区域浅层地温能换热功率、采暖期和制冷期,确 定采暖期取热量和制冷期排热量,并可根据当地单位面积 平均热负荷,估算供暖和制冷面积。(9)应进行区域浅层地温能均衡评价,论证取热量和排热 量的保证程度。可分别

30、计算大地热流值、大阳能、周边热 交换等热补给和热排泄量,并与采暖期取热量、制冷期排 热量以及区域储藏热量的变化量进行一年或多年期动态平 均论证。A浅层地温能评价/142、计算方法采用 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应分别计算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单位温差储藏的热量,然后合并计算评价范围内地质体的储热性能。A浅层地温能评价/15Qr=Qs+Qw+Qa Qs=PsCsQ-*Md Qw=。卬。卬4 Qa=PaCaILL。尺=Os+。卬|Qw PwCw/Md?包气带中饱水带中A浅层地温能评价(2)U形地埋管换热功率计算6(a)稳定传热条件下 单孔换热功率2E%I U=-4 r 丫2 4 丫3(b)当at/d*且为

31、排 热时,非稳定传热条件 下单孔换热功率4-dt,In(学)-0.5772T _T RD=R=2-+4R 4 或 L L(c)根据U形地埋管换 热器传热系数ks,计算 单孔换热功率D=kxLxt.-LJ X 1浅层地温能评价/17(d)根据u形地埋管单孔换热 功率,计算评价区换热功率Qh=DxnxlO3(3)地下水换热功率计算Qq=QhXtQh=qwMpwCwxlA6xlO-5浅层地温能评价/18(4)热均衡分析评价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浅层地温能的热均衡进行分析 评价。方法(a)分析了热泵的取热量和排热量;方法(b)考虑了所有的热补给量和热排泄量。(a)按照热泵效率和运行状况,进行采暖期总能

32、耗分析,计算换热系统在一个采暖期的总取热量;进行制冷期总能耗 分析,计算换热系统在一个制冷期的总排热量;进行全年动 态分析,分析热恢复状况,进行系统的热恢复预测。(b)在地质、水文地质和浅层地温能勘查资料具备的区域,可进行浅层地温能的热均衡评价,确定浅层岩土体、地下水 和地表水中热的补、排状况和储存热量的变化,可采用数值 模型进行热均衡评价。目录一、几个概念 二、目的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五、工作量定额六、浅层地温能评价A成果报告的编制 成果报告编制提纲/I第一章序言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与区域地质背景第三章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第四章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第五章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第六章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第七章地质环境影响监测与预防第八章结论与建议A成果报告的编制/2图件编制一浅层地温能潜力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主要附图:(1)实际材料图(2)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开采层)(3)立体水文地质结构图(4)包气带立体结构图(5)主要开采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图(6)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图(7)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潜力评价图(8)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潜力评价图成果报告的编制/32、主要插图(1)回灌能力分区图(主要开采层)(2)岩土体导热系数平面分布图(3)岩土体比热容平面分布图(4)盖层地温梯度分布图(5)100m、120m、200m深度温度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