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情文心古莲花池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市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初名“雪香园”。后因池内荷花经年不衰,得名“古莲花池”。清朝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修建莲池书院,聘任名家讲学于此。乾隆年间又辟为皇帝行宫,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主持下修建了“莲池十二景”,可谓巧夺天工。此后又经历次扩建、修缮与维护,古莲花池内部结构最终定型,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见之貌。夏季是独属荷花的季节,也是一年中古莲花池景致最为独特的季节,许多人慕名前来,只为一睹荷花芳容。3年前初到保定之时,我就对古莲花池的盛名有所耳闻,但因故未能前往。今年游历计划终于提上了日程,我于3、4、5月三度游览古莲花池,每次虽景色各异,然时节未到,我始
2、终未能欣赏到荷花亭立于水中的风姿。直至6月下旬,听闻古莲花池荷花正盛,我便再次前往。迈入古莲花池的大门,当门而立的便是“莲池十二景”之一的“春午坡”。“春午坡”得名于苏东坡诗中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句,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入门常见巨石影壁,这是为遮挡游人视线,避免园中景色在门口就被一览无余而采用的“抑景”之法。“春午坡”虽是假山,但怪石嶙峋、浑然天成,全无刀劈斧凿之迹。登上石阶,山体内部又别有洞天。“春午坡”是由两列相对的假山组成,中间的峡谷曲折幽深,千岩竞秀,令人叹为观止。虬枝绿叶又如瀑布般倾泻流出,令假山顿时生机勃发。绿瀑缓流,夏蝉吟唱,既为“春午坡”添了些许幽
3、雅,也为烈日下的行人送上了一缕清凉与宁静。绕过“春午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门四柱式牌楼。门上悬挂着“古莲花池”篆字牌匾,中正和平,典雅大气,令人望而生敬。两侧题词分别为“摇红”“涤翠”,一“摇”一“涤”,飘逸灵动,道尽园中草木之风貌。中间两根柱子上题着一副楹联,辞为“莲花香沁诗书,君子高风传大地;池水光涵庭院,清涟明镜鉴长天”,正合书院清雅之风。牌楼背面枋心籀书“莲漪夏艳”四字,古朴质拙,是对莲池夏景的高度凝练。两侧题词为“蜺带”“霞衣”,以仙人之衣譬喻贯虹桥与荷花盛貌,足见景致之绝俗。还未正式入园游赏,仅凭一座牌楼即可窥见景致基调,古人智慧,可见一斑。穿过牌楼,只见荷叶如一块绿毯缓缓铺开,
4、覆盖了整片池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枝枝荷花亭亭出落于水中,在暖风的微抚下轻柔曼莲池夏韵文文王家琛2023 年 第 08 期 下 总第 967 期55主持人:高宏然gaohongran3艺情文心舞,端庄之余不失灵动,秀雅之间犹带洒脱,既不似春季的杏花一般喧闹,也不似深秋的黄菊一般萧瑟。烈日炎炎,园中的其他花草都有些无精打采、睡眼惺忪。但荷花却好似享受着阳光的滋润,舒展开来的红蕊在金光的泼洒下愈发清丽;含苞待吐的菡萏也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待着一个时机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绝代芳华。沿着小路绕池而行,每至一处便有几枝莲花从荷叶中探出头来,为绿毯染上一抹明艳的红色。池边绿荫成片,光影交错,半明半暗
5、间,荷叶与树影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天然的印象派画作。登上宛虹桥,一塘荷景尽收眼底。满塘荷叶此时又如一幅画卷,红荷点缀其中,在微风的吹拂下齐齐摇曳,向桥上往来的行人致以热烈地欢迎。蓝天、石桥、古亭、新荷,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莲池夏景图,甚至连作为游人的我也仿佛成了画的一部分。驻足桥上,满目凝碧,我醉心于莲池的一派盛景,仿佛自己腰佩“蜺带”、身着“霞衣”,飘飘然有羽化凌云之气。莲池荷景,果真名不虚传。古莲花池因荷而得名,也因荷而闻名。昔时周敦颐曾盛赞莲为“花之君子者也”,莲池书院位于此间,既富风雅情致,又饱含着人们对于莘莘学子的殷切嘱托。乾隆皇帝就曾御笔亲题“绪式濂溪”四字,希望
6、当时的学子们能效法周敦颐,浸染莲之高洁,以君子之德严于律己,做到文品与人品俱胜。时过境迁,莲池书院已走过了近300年的风雨沧桑,往日的旧事大多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每当我们提起“莲”,说起“荷”,我们总能想起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莲”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符号,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文化兴则国运兴,在高扬民族精神旗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莲池书院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它不再是封建时代的书院,而是新时代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每一个走进莲池书院的人,都会为满塘盛开的荷花而驻足,都会被弥漫于园中的文化气息所沁染。面对此景,余自拟一联以赞曰:古调悠长,非奏
7、莲池旧韵;新荷清雅,犹带桐城遗风。落地为轴文文张建英绕过广场入口影壁一样的巨型显示屏,就走近了三位古代先贤的雕像。元朝诗人、理学家刘因,明朝谏臣杨继盛,明末清初大儒孙奇逢,三个节点,三处重墨,三位先贤手握“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如椽巨笔,在容城三贤文化广场徐徐展开了一幅时间深处的画图。从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伴随着未来之城的拔节生长,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之城正循着千古文脉的长轴,落下自己的笔墨,绘制一幅惊艳世界的画卷。从津雄高速容城高速口下来,左侧,是雄安大门;右转,白洋淀大道路东即是容城三贤文化广场。地理空间的瞩目与人文历史的璀璨经纬交织,使它成为认识雄安的一个切入口。刘因写诗800余首,留下著名的诗文选集静修集,文学成就名冠元初文坛。时隔700多年,与先生脚步叠印之际,我亦在阅读中走近先贤的思想之路。如今,刘因若路经白沟返家,一定认不出故乡了。白沟以西、容城东部的几十个村庄已建设为雄安郊野公园,省内各市均建有展园。我从承德园往北走,迎面撞上铮铮长髯的杨继盛泥塑椒山故里祠到了。祠堂内,长髯之上,那双明亮的眼睛里,依然是铿锵作响的光芒。穿过历史的风云,这光芒落在他最后的岁月,狱中完成的自书年谱囊括了他自幼艰苦求学到中进士做官再到弹劾仇鸾被贬狄道最后死劾严嵩而入狱的曲折经历,带着宝贵的血泪之墨,落地为轴,以“大明第一硬汉”的凛然之气,抒写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