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飞蜻蜓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 0311理论支持双性并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整篇课文的教学,应抓住这两个“性”,一是抓工具性,识字、写字、用词语说话;二是抓人文性,通过朗读体会陶行知循循善诱地教育方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通过朗读,了解陶行知循循善诱地引导、启发、开导孩子们了解蜻蜓的故事。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陶行知的循循善诱是本课时的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陶行知画像,小黑板(若干)。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预习课文。
2、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一查:收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名人引路,揭示课题1出示陶行知画像,简介陶行知。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读一读陶行知和一群孩子放飞蜻蜓的故事。板书课题:放飞蜻蜓3看到课题,你的脑袋瓜里蹦出了一个什么问题?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陶行知的资料。2读课题。3看课题,对课题质疑。学生各抒己见。名人引路,承前启后。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对课题质疑,激起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课一开始就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初读课文,环视文本1出示自读要求:(
3、1)轻声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不懂的词语。(2)读好句子,读通课文,长句子要多读几遍。(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陶行知是怎样引导孩子了解蜻蜓的?可以分为哪三部分?2行间巡视指导。3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词语:慈爱 抢着 七嘴八舌 掌握方向苍蝇 入神 成千上万 保持平衡田埂 纷纷 四面八方 结构复杂师: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和词的?师: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2)检查课文出示填空:课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是人类的好朋友,并-蜻蜓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益动物,激发我们-科学的兴趣。师:请一大组读16自然段,二大组读710自然段,三大组读11自然段
4、。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1)各种方式读词语。(2)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清课文大意。(4)分自然段读课文。一大组读16自然段,二大组读710自然段,三大组读11自然段。有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否则就叫浏览,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在说话的过程中理解词义。理清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脉搏,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又可以为进一步细读课文打好基础。充分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培养良好的语感。三、推荐朗读,选读文本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好句子向同学推荐的?我们也来读一
5、读。2引导学生感受陶行知的善于引导、启发、开导。学生口头填空后,师小结。3引导学生体会陶行知的善于引导、启发、开导。出示句子:(1)陶行知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2)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3)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你觉得这三句话分别该怎么读?相机板书:引导、启发、开导小结:同学们,陶行知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一问“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明白蜻蜓是益虫;他的二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是启发孩子们了解蜻蜓的身体功能;他的第三问“把他放了,好不好?”是在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时,顺水推舟地开导孩子放飞蜻蜓。1学生分别推出好
6、句子,供大家朗读。口头填空:看到孩子捉蜻蜓,陶行知先生没有马上制止,而是-,当孩子们知道蜻蜓专门-时,便明白了-的道理。读三个问句,读出恰当的语气。由学生推荐好句子,可以紧密联系学生阅读需求,课堂上的阅读才更有效。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工具,充分的有目的朗读,更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四、齐读课文,平视文本1师认真倾听,注意观察指导。1齐读课文。看看自己对课文是不是熟悉了。在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大略接触后再读课文,就可以为以后的细细品读打好基础。毕竟,文章是读出感觉来的,只有多读,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高瞻才能远瞩,文章是读出味道来的,只有多读,才能与文本擦出更多的火花。五、指导写字,夯实
7、基础1刚上课时,同学们提了很多写生字的注意点,现在请你打开课本,按笔顺仿写,每个生字写两个。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写字作业,进行点评。学生练习写生字。写字是阅读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练习写字的时间,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1总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循循善诱地开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们都被陶先生的万世师表形象所折服,陶先生“爱满天下”,他不仅爱孩子,而且爱动物,他尊重生命,老师记得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他是那么善于引导、启发、开导孩子,孩子们又从中了解了
8、蜻蜓的哪些知识呢?下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研读。3延伸:搜集蜻蜓的有关资料,寻找或创作保护动物和自然的公益用语。听清作业要求,积极搜集资料。围绕蜻蜓的知识搜集有关资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附板书设计:放 飞 蜻 蜓陶行知画像 引 导启 发开 导放飞蜻蜓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执教时间:2010年5月13日执教班级:执教老师:0311教学过程:一、名人引路,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名人,有伟大领袖毛泽东,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有著名的发明家鲁班,还有生1:唐代大诗人李白。生2:孙中山。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名人是-出示
9、:陶行知画像生(多数无语):看不清是谁师: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画像。师简介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师:谁还知道陶行知的哪些资料?生3:毛主席称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坚强的民主战士。生4:陶行知“爱满天下” 。师:是的。我还知道陶行知的一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名人引路,让学生很快入境。】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读一读陶行知和一群孩子放飞蜻蜓的故事。板书课题:放飞蜻蜓生齐读:放飞蜻蜓师:看到课题,你的小脑袋瓜里蹦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5:是谁放飞了蜻蜓?生6: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对课题质疑,激起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课一开始就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
10、想。】二、初读课文,环视文本过渡:刚才你们各抒己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那你们是想让老师告诉你们答案,还是通过自己的读书,自己找出答案呢?生:自己读。师:那么,请听好自读要求:(1)轻声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不懂的词语。(2)读好句子,读通课文,长句子要多读几遍。(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陶行知是怎样引导孩子了解蜻蜓的?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师行间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有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否则就叫浏览,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师检查自读效果。出示词语:慈爱 抢着 七嘴八舌 掌握方向苍蝇 入
11、神 成千上万 保持平衡田埂 纷纷 四面八方 结构复杂师:读读词语,再说说你分别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和词的音、形、意的?生再次各自读词语。师:谁愿意说说你的读词收获?生7:“慈爱”的“慈”读c,不能读成后鼻音。“苍蝇” 的“蝇”是轻声音节。“田埂”的“埂”是后鼻音。师:说的真好!谁来说说怎样记住字的形状?生8:“复杂”的“复”书写时不能写成“夏天”的“夏”字。生9:“结构”的“构”就是把“鱼钩”的“钩”的金字旁换成木字旁。生10:或者把“狗”的反犬旁换成木字旁也行。师:你们真爱动脑筋!生11:“田埂”的“埂”字,要记得是土字旁。师:为什么是土字旁?生11:因为田埂是土堆成的,我还坐在上面的呢。
12、师:你的经验真丰富。生12:“抢”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握”也是要用手的,也是提手旁。师:火眼金睛真不少!字义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如联系课文理解,换词语理解等。这些方法老师今天都不用,我要用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的方法。谁来试试?生13:我选“慈爱”说一句话。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师:对。生14:晚饭后,我和妈妈抢着洗碗。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有家务要抢着干,别把家长累坏了。生15:蜻蜓爱吃苍蝇。生16:蜻蜓的眼睛结构复杂。师:复杂得肉眼数不清,也看不懂。生17:蜻蜓的尾巴能让蜻蜓掌握方向、保持平衡。师:过独木桥是最能考验人的平衡力的运动了。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会失重,从而产生
13、危险。生18:走路时,我们也不能东倒西歪,要保持平衡。生19: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生20:小红入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办法。生21:成千上万的气球升上了天空,好美啊!师:“纷纷”可以说一句什么话呢?生22:枫叶纷纷往下落。师:真棒。还可以说,同学们议论纷纷呢。【通过选一个词说一句话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觉得词不离句,句又不离生活,既降低了理解了词语的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2)检查课文出示填空:课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_,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_是人类的好朋友,并_蜻蜓的故事,告诉我们要_有益动物,激发我们_ 科学的兴趣。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本课讲了一
14、件什么事?口头完成填空。师:谁来说?生23:课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把蜻蜓放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我们学科学的兴趣。生24:课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我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师:理清课文大意后,老师想请同学们分自然段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6自然段,第二大组读710自然段,第三大组读11自然段。概括一下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生25:第一大段写捉蜻蜓,第二段写谈蜻蜓,第三段写放蜻蜓。师:对,第一大段写看到孩子捉蜻蜓,陶行知引导他
15、们说蜻蜓的好处;第二段写陶行知启发孩子们了解蜻蜓的结构和作用:第三段写陶行知开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理清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脉搏,为进一步细读课文打好基础。充分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强语感。】三、推荐朗读,选读文本师: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好句子向同学推荐的?我们也来读一读。学生纷纷推出好句子,供大家朗读。生26: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生27: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生提出几句后,师分别领读一遍。师:课文中有几句陶先生的话体现了陶行知的善于引导、启发、开导。你们读读看。师出示句子:(1)陶行知问:“翠贞,你
16、知道蜻蜓吃什么吗?”(2)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3)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师:谁想读这三句话?生28:陶行知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师:能不能把自己当作陶行知,想想他为什么这么问,再读一读?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师:陶行知为了引导孩子明白蜻蜓是益虫,他慢慢问翠贞-生29: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生30: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师:陶行知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他启发孩子们-生31: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生32:蜻蜓的尾
17、巴有什么用,谁知道?师:陶行知为了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他耐心地开导他们-生33把他放了,好不好?生(齐):把他放了,好不好?相机板书:引导、启发、开导小结:同学们,陶行知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一问“你知道蜻蜓吃什么?”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明白蜻蜓是益虫;他的二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是启发孩子们了解蜻蜓的身体功能;他的第三问“把他放了,好不好?”是在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有关知识,顺水推舟地开导孩子放飞蜻蜓。让我们再当一次陶行知,好好读读这三句话吧!齐!生(齐):陶行知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由
18、学生推荐好句子,可以紧密联系学生阅读需求,课堂上的阅读才更有效。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工具,充分的有目的朗读,更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四、齐读课文,平视文本师认真倾听,注意观察指导。师:让我们齐读课文,看看自己对课文中的陶行知以及孩子们是不是熟悉了。【在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大略接触后再读课文,就可以为下节课的细细品读打好基础。高瞻才能远瞩,文章是读出感觉来的,只有多读,读通,才能擦出更多的火花。】五、指导写字,夯实基础师:刚上课时,同学们提了很多写生字的注意点,现在请你打开课本,按笔顺仿写,每个生字写两个。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师总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
19、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循循善诱开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们都被陶先生的万世师表形象所折服,陶先生“爱满天下”,他不仅爱孩子,而且爱动物,他尊重生命,老师记得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是那么善于引导、启发、开导孩子,孩子们又从中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下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研读。师布置作业延伸:搜集蜻蜓的有关资料,寻找或创作保护动物和自然的公益用语。听清作业要求,积极搜集资料。【围绕蜻蜓的知识搜集有关资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放飞蜻蜓引 导启 发开 导陶行知画像 【此板书图文结合,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课时的教学思路,又有一
20、定的审美价值。】0311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课文讲的是陶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放飞蜻蜓中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动作、语言,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第一课时的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我决定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
21、,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引导学生体会陶行知的善于引导、启发、开导。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和引导的巧妙。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和导!在同事们的点拨下,我发现了本节课的一些优点,也找到了一些不足。 名人引路、句子提炼、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等做法很有特色,也很有效。不足之处是本课时中学生朗读的机会还不够,陶行知的画像打印的太小,陶行知的三句话没有充分练习朗读,写字作业的评价也有点草草了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