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内容分析全文分故事的主体和议论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两只恶狼以妄图吃掉屠夫开始,以被屠夫杀死而告终,全文紧紧围绕屠夫与恶狼之间生死悠关的矛盾冲突,安排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屠户归途遇狼,两狼缀行,矛盾发生,是故事的开端,屠夫独自一人,又时值傍晚,路遇两只恶狼,处境极其不利。而两只恶狼“缀行甚远”,表现出狼贪婪、凶恶的本性。故事一开始,屠夫与恶狼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狼又没敢轻举妄动,表现了它的狡猾。第二层(第2段),屠夫惧狼,对狼存有幻想,而恶狼步步进逼,是故事的发展。屠夫在危急情势中,产生了惧怕心理
2、,想用担中剩骨把狼哄骗住,摆脱狼的尾随。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狼既是贪婪的,又是狡猾的,针对屠夫投骨,“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相互配合,穷追不舍。当屠夫担中的骨已尽时,狼的贪欲仍得不到满足。则“两狼之并驱如故”。想以剩骨满足狼的贪欲,这只是屠夫的幻想,屠夫处境更加困难和危险,矛盾进一步发展。屠夫的生路是什么?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三层(第3段),屠夫在困境中,改变态度,选择有利地势,奋起自卫,而“狼不敢前”形成相持局面。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这层通过描写屠夫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他在情急事危中态度变化,“奔、倚、驰、持”等动词的使用,准确、生动、传神地描写出屠夫严阵以待、用战斗求生存的姿态。因此,
3、初步改变了被动的局面,“狼不敢前”,正是屠夫敢于斗争后所取得的初步效果。但是,恶狼也不会从此弃恶从善,改变它吃人的本性,而是继续施展它的伎俩,“眈眈相向”正是揭露了它的“变诈”。第四层(第4段),屠夫抓住有利时机,奋起反击,先后刀劈两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故事进一步写狼的狡诈,“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看似矛盾缓和,实则暗藏杀机。但是,屠夫抓住了这个时机,暂时的一对一的局面,犬坐之狼正以放松戒备打掩护,屠夫采取突然行动,发起攻击。文中用“暴起”、“劈”、“毙”等词语,传神地描写出屠夫的机智勇敢,与先前的“惧”“大窘”形成鲜明对比。径去之狼的结局如何呢?这只隧入而攻其后的恶狼。也被屠夫刀
4、劈在柴草洞中,真可说是“自掘坟墓”。既交代了一狼的去向,照应前文,再次描写狼的狡猾、凶恶,又表现出屠夫除恶务尽的决心和机警。狡猾、凶恶的狼自以为得计,最终被奋起斗争的屠夫杀死了。第二部分(第5段)针对上文的故事进行议论,进一步揭示了主题,对狡诈、贪婪的恶狼予以嘲讽和蔑视。狼虽然阴险狡猾,玩弄花招,但终于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屠夫所制服,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从这个故事和作者的议论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吗?这篇文章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狼的贪婪、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屠夫从害怕到斗争,以及勇敢和机智的性格,都是在矛盾冲突中,在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中得到展现的。作为短篇小说的精品,本篇语言十分精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极俭省地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的形象,“径去”、“目似瞑,意暇甚”、“将隧入”等语,把狼的狡诈的本性写得十分生动。议论部分对狼的嘲讽辛辣有力,“止增笑耳”,讥讽狼的愚蠢入木三分。蒲松龄真不愧是驾驭语言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