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教学案例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生2:篮球。生3:乒乓球。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记录
2、。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师: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生;118,124.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生:不可以。(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
3、;140个。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
4、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为例子, 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争论起来就更有兴趣。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在上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不能比出两个队的排球水平呢”让学生去去发现,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