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语文、数学、英语、信息
课 题 名 称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郭新华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1年03月
拟 结 题 时 间______2014年1月________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郭新华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
年月
1976年 10 月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技术职称
小中高
研究
专长
数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无
工作单位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13861150707
通讯地址
武进奔牛镇南观村西后王5号
邮政编码
213000
电子信箱
Gxh5999105@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郭新华
中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数学
课题管理与组织实施
庄 永
小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信息技术
网站建设、资料积累
信息技术学科研究
李明霞
小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语文
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汤志惠
小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语文
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孙 艳
小一
市清潭实验小学
语文
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冯 洁
小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数学
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阮 琪
中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数学
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张 莉
小高
市清潭实验小学
数学
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潘慧王莹
小一
市清潭实验小学
英语
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余佳艳
小一
市清潭实验小学
英语
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省
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4年
主持人
已结题
2007年
市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07年
核心成员
已结题
2011年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聚焦实践·走向理性》参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
《实践孕育智慧》参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请善待教材
《小学教学设计》
2006年4月
关注教学目标的设置
《常州教师教育》
2007年1月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建议
《小学教学参考》
2007年5月
“实际测量”的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教学》
2008年7—8月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宏观层面:这是“十二五”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具体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微观层面:这是我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进入新世纪以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实。先后完成省级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等立项课题。随着硬软件实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组10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发表、获奖论文千余篇,被收录在各类论文集中。每年都承担一到多节市级及以上研究课、参赛课。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市级课题研究。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选择这一课题,旨在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与有效教学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整合的可行性策略,并进一步深层次地实现教学的变革,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理论意义。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同时,通过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其过程中形成能够驾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师资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我们觉得此课题的研究价值表现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可以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紧密。随着课堂教学的日益深化,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教育思想与先进技术的不断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突出价值在于实现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师中的普及转变为电教手段应用的深化;在于不断引发教师思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在于寻找优秀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需求;在于为数字化校园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白板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学科特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课型。
(2)制定并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影响的观测量表,以此提高学科研究的针对性,形成一定策略指导日常教学。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运用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
①观测表的制定与运用研究;
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研究。
(2)同类课型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
①新授课堂中电子白板等技术的适切运用;
②练习课、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信息课术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有效;
③媒体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切运用。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是我们认为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必然会影响教学方式乃至教学思想的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将为课堂注入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应该辩证思考学科教学与技术使用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是有效的。当前区域性研究中,我们处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到深入应用的这样一个转型期,因此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技术水平也将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利用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长足发展。研究创新之举表现在:
1.以白板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与思想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为教学带来活力,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科学的使用新技术,这不仅可以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目的,还培养了师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与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如今白板技术在我市中小学处在运用推广阶段,实验教师将全面参与这种技术的学习,并结合学科特性,设计出既新颖又实效的课型来。
2.制作观测表有针对性的观测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规范的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无疑用观测表来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是理性的,研究得出的研究或成果才有说服力,有真正的价值。当然表格的制作与实验者的正确使用十分重要,因此这也是一项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大量的数据的分析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实验教师的学科素养与科研能力必然得到长足的发展。
3.研究入口小而准,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
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实现人的成长。人的成长需要有合适的路径,需要循序渐进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研究始终立足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始终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希望集中优势力量来打造同类型教学内容的授课研究,通过量表实现规范研究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样的研究容易出成效,也可以为一线教师做研究提供一些模式上的参考。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从课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操作样式及有效做法。研究中注重案例的积累,注重前后案例的比较,传统与整合案例的比较,注重多个案例比较得出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指导今后的同类教学。实验教师的教后反思很重要,教学的实录很重要。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2)行动研究法。它起源于美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它是教育行动者在教育行动过程中,改变教育行动方法,达到改善教育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此项研究将以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探索最佳途径和方法。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前期仍以理论和技术学习为主,然后通过专题会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分工明确,分学科开展研究(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中后期用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推进行动研究,在研究中调整研究的思路,积累丰富的实践材料(教学设计、课堂视频、观测表与情况分析)从而形成一些价值明显的专题总结与论文。研究一年后进行中期评估。总的研究时间为3年。最终在梳理研究资料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与课型模式;形成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下的实现有效教学微观策略。
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
①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
②撰写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学科;
③筹建专题网站,监控研究过程;
④进行理论学习、技术培训。
(2)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月)
①利用课题手册各学科开展课例研究;
②进行中期评估和成果交流;
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
④用好课题网站,定期进行互动交流。
(3)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月)
①沙龙研讨,理性思考;
②继续用好课题网站交流研究;
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
④全面总结,进行结题评审。
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1.教育部《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2.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3.叶澜《新基础教育》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5. 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面向未来教育之桥》
6.张建明 徐晓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7.朱锡伟领衔的省“十一五”“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一、成员情况
本课题组核心人员精干,集中了全校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等方面的行政领导、业务骨干。核心成员能力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兼顾各研究学科的实际需要。在完成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课题研究的大量经验。生成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庄永)。多位核心成员在市、区层面进行过学科教学研讨或在素质赛中获奖。核心成员均有信息技术在学科中运用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所以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具备研究的信息与实力。我们期待在新一轮研究中取得新的成绩,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二、实践价值
在于实现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师中的普及转变为电教手段应用的深化;在于不断引发教师思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在于寻找优秀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需求;在于为数字化校园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在此过程中促进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资料情况
针对本课题研究,我们在“有效教学”、“整合教学”方面,已有诸多理论学习与研究,也在十一五专题网站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这为我们的课题的新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参考文献见设计。我们也开发和积累了一些课件、视频等方面的资源。我们将用好学校的设备进行更多优质资源的积累工作。
四、研究手段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式,基于学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基于学校前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基于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更高要求,结合观察量表开展微观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某一类问题或在某一范畴内进行积极有效探索。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制度保障:学校规模办学,有完整的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团队意识强,乐于参与研究的基本心向已经形成。结合绩效考核,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教研、科研有效结合,保证了研究的顺利开展。
设备保障:学校各校区都配有摄像机、摄影机等相关媒体设施,各学科组也有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留下文字和视频资料的良好传统。
经费保障:学校重视科研强校,确保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专家指导、外出学习、资料选择等经费支出,并有鼓励研究的奖励经费。
时间保障:本课题是学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结题时产生的后续研究,学校有定向研究的意愿与长远规划,本课研究时间(2011年3月——2014年1月)初步计划为3年。后期,学校依然会纵深推进。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选题准备阶段
2011年5月
组织理论学习,核心组成员在研讨中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研究的具体开展。
形成具体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1份,构建课题网站1个,积累学习资料若干(见教科研手册)。
前期研究阶段
2012年5月
按核心组成员分工推进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和后续推进方案各1份,前期观测表若干,有效教学视频各1-2节等。
深入研究阶段
2013年7月
按核心组成员分工推进研究。
总结提炼阶段
2014年1月
撰写论文、撰写总结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1份、有效课堂视频10节以上、发表与获奖论文10篇。课题网站积累丰富实践资源(案例、评析、随笔等)。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课题结题报告1份
全面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以利后续持续研究。
郭新华
分学科研究报告3份
全面回顾总结研究给我们的课堂、师生带来的成长与变化。
汤志惠、阮 琪
潘慧王莹、庄 永
教师论文集1份、教师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集1份、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形成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李明霞、孙 艳、冯 洁、
张 莉、冯宇顺、余佳艳
学生课堂素养相关集册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 2014年1月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同意以上设计,拟推荐为常州市级课题。
希望课题组扎实有序推进研究,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