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猴王》(教师版)
课型:新授课 主编:周青 审核: 授课时间: 月 日 编号:
【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身经百战打头阵 ,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哥如何成为美猴王的!
【目标解读】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2.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的艺术形象及其方法。
【资料链接】
1.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
2.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3.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基础突破】
1.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熟悉内容
镌 juān 迸裂bènɡ 麋鹿mí 石碣jié 瞑目mínɡ
天造地设: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略写)
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4)高潮与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详写)
3.复述故事。
【探究提升】
1.美猴王的“美”美在哪里?又是怎样描写出来的?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征?
——美在①身世美(仙石——仙胎——石卵——石猴 )②行为美(山间生活、发现洞天、领猴进洞、被拥为王)识文断字、聪明灵巧、具有人类的灵性③言语美(“我进去”——胆大超群、“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的气”——热爱自由、“都随我来”——有胆有识、“何不拜去我为王”——深孚众望)
采用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归纳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他不避艰辛,敢说敢干的精神。
3.美猴王当然是个虚构的形象,这个形象有何现实意义?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作者通过书中的神魔世界,阴冥地府,人间国度,反映当时社会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现实。孙悟空大闹天宫、斩妖除魔,正是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帝王专制的表现。也是作者痛恨封建专制主义,寄希望于英雄豪杰救世的创作思想的体现。
4.小时候你们常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今天就实现大家这个愿望,给大伙这个机会,请你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说说你准备干些什么?
小结: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西游记》,而且,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西游记》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我们要读好书,开拓视野,还要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后反思】
【学法指导】
激情导入
标注重点,了解文学常识。
自读课文,标注生字生词,熟悉内容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运用人物性格分析法,速读课文,找文中依据。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