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致橡树》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2433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材料·其他论文 岳阳县四中教师 杨港曙 《致橡树》教学设计 邮 编 414114 单 位 岳阳县第四中学 姓 名 杨港曙 职 称 中教一级语文教师 联系电话 13575028586 单位地址 岳阳县公田镇 教学目标: 1、学习《致橡树》的象征手法,分析木棉、橡树的形象。 2、理解诗人所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致橡树》的象征手法和进步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焦急等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来倾听这位女诗人的心声,倾听她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简介作者及朦胧诗 1、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朦胧诗简介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时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特点:①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②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释的余地,使许多的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并作朗读指导。 朗读提示: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3、 让学生将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提示:这首诗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而应该怎样爱。请同学们循着这样的思路将文章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做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 观的扬弃。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 四、 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第一层,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人用了“不象”“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的否定和坚决的反叛。 首先,否定了攀援的凌霄花(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它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于不顾。 其次,否定了痴情的鸟儿(这是一种“单方痴恋”的爱情)。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最后,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但在本诗中,“木棉”虽不像前两种那样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总之,以上均为依附性的爱情。(边讲边完成橡树图) 2、全体女生朗读第二层,思考:诗中是用什么事物来象征恋爱的男女双方的?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中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分别象征了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几组对偶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意味着灵魂上的相互依存。“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意味着同甘共苦,永不分离。“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意味着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独立。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我看它们刚好相反,就是“貌离神合”。(边讲边完成木棉图) 1、 诗歌的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 作者对传统的爱情观念的态度是什么?(否定) 分析: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② 诗人对追求的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又是什么态度呢?(肯定) 分析: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 总之,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 4、爱情这么神圣,这么美好,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现在是否可以寻觅自己的爱情了呢?(就“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作好引导) 明确: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事业还未确定方向,那么,他(她)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所以,我想在这个时候他(她)是不能轻率的向爱情靠拢的。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她)将来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五、 探究式阅读 朦胧诗因意象迭加,扑朔迷离。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阐释的余地。那么本诗歌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木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摩出其它的思想意义吗? (组织学生讨论,体会朦胧诗主题多样性的特点,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思路:“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的,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地机械重复,“险峰”有意识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关系。 六、 课堂总结: 七、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破 立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