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南宁市三十三中 邓北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开,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更新,“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便成我们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教师
2、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积极主动的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思考的激励者。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多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新课标中特别指出了过程和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事实上,理念和意识是很重要,但都是空的,关键在落实
3、。它的落实主要看过程和方法,而这也是教师最难掌控与把握的。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也就是说教师应重视从情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让“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和拓展”成为每个学生都经历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应用数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从一个问题情景出发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然后把这个数学模型应用到其他问题情景。“创造”的确是教不出来的,但是“活动”可以埋下发现的种子,形成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这种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新的学习方式,让自己
4、始终处于创新思维状态中,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3.教师应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
5、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
6、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
7、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4.教师应转变题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围绕“题海”反复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使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不仅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喜欢和好奇,更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特别容易造成陈旧知识的恶性循环和僵化呆板思维定势的形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多从事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活动,教师应学会设置、改编或应用新题型,以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
8、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探索题、设计题、阅读理解题等开放性新题型在各地考试卷中屡见不鲜。探索题可分条件探索题、结论探索题、途径探索题。这种题型重视思维的过程,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未知多向发展,在不同思维层次上探寻不同答案,它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扩散、概括、隐喻等水平思维能力,培养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思维品质,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借助它精心设计情景,让学生因思维的角度不同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讨论中他们必须说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听取、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交流中调动了积极性,在讨论中碰撞出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批判、评价、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
9、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入挖掘教材例题、习题的内涵,发现不足,提出疑问,或大胆地把常规题目改编成探索性题目,开放结论或开放条件,也可把条件加以变化进一步探索结论,或由一般探索特殊,或由特殊探索一般,甚至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学生把题目加以改编。设计型题目往往可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该题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