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
2、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
3、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
4、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
5、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1、怎么可以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用秤称一称)2、说说见过哪些秤?3、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秤。4、这节课主要用盘秤来称量。提醒学生称时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把手压在秤上。让学生看看盘秤上面写着什么?明确从零刻度开始,指针指着几就读几克,这个秤的指针如果刚好转一圈就是1千克。5、教师操作示范一次,称一称刚才那袋黄豆有多重。【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6、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这里主要学习用盘秤,为下面的“找”“验证”,“估”“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三、体验活动,感知克和千克。(一)认识克1、刚才这袋黄豆的质量是400克,同学们用了克做它的单位。1克有多重呢?你猜猜哪些物体是接近1克重的。(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2、老师举例: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4、感受1克: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2分硬币,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5、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
7、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6、除了这些,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克。7、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8、拿出10克1袋的米,用手掂一掂,看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9、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10袋这样的米合起来是多少克?(100克)会有多重?10、想好的同学,请你从学具里找出大约100克重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出100克的黄豆,还有可能找了其它。)用盘秤称一称验证。11、估一估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几克。12、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
8、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再让学生感知10克、100克的重量,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也为下面逐渐过渡到1千克作准备。】(二)认识千克1、你知道1袋食盐有多重吗?看!包装袋上写着多少?(500克)2、2袋食盐合起来有多重?(1000克)你是怎样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3、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4、让学生找一找桌面上大约重1千克的东西。找到的举起来看看。四人小组里每人传着掂一掂。5、如果两袋这样的沙合
9、起来是多重?(2千克)6、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设计意图:从500克过渡到1000克,从而引出1千克,为下面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作铺垫。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数学活动,对1千克不同物品的充分感知,让学生深刻理解1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为下面正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好充分的准备。】(三)克和千克的关系1、刚才你掂过了1克和1千克的物品,1克和1千克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2、你知道多少个1克合起来是1千克吗?(1000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从刚才“500克+500克=1000克”那里提示学生。)
10、3、巩固练习: 2千克=( )克 6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再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学习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也是量与计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我联系刚才两袋食盐的质量合起来是1千克的实际体验深刻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并通过基础练习及时巩固。】四、,实践活动,巩固提升。我们刚才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行吗?1、顾客们在进行大购物,请你帮忙看秤说说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少。(课件显示)2、他们在称体重,你想告诉谁? 看健康秤,读数。(课本88页练习第2题,先填在书上,再说出来。)【设计意图:以看常见的盘秤和
11、健康秤为代表,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让学生掌握借助秤知道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同时感知一个物体集合的质量。】3、估一估,称一称。物体名称估计的轻重称出的轻重水果布丁大 米(自选)(说明:第1、2个物品老师给定,第三个由学生自选来估一估,称一称。)(1)四人小组活动,做好记录。(2)反馈,请一、两个小组展示说说。(3)再掂一掂,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设计意图:在上面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和学会看盘秤的基础上,给孩子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再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只老虎重70
12、( ),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 ),一个汉堡包重100( )。【设计意图:本题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单位。】5、修改数学日记。(1)这是大雄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今天,我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还学会了用秤。我知道一个鸡蛋大约是60克,一个馒头大约是80千克。现在我的体重已经有30克了。今天,妈妈买了1千克苹果和一个5克的大西瓜回来。我真高兴。(2)先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修改意见,再提问个别。(3)布置学生回家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写一篇数学日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要正确使用单位,否则会闹出笑话。】五、总结内化本课知识。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除了克和千克以外,有时候还要用到更大的质量单位,这个我们以后再学。【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行为,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板书设计:克 和 千克g kg500克+500克=1000克1千克=1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