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 乔晓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二、 分析文章
(一)
1、 齐读全文
2、 根据注解看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秦晋围郑
出示秦晋围郑图
?秦晋为何围郑?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两句话都是状语后置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名词作动词)
3、齐读第一段
(二)
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但全文以对话为主,主要集中在第2、3、4段。
1、学生根据注释看第二段 ,疏通字词,思考几个人的对话应该怎样读
“臣之壮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作整个句子的状语)
“已”通“矣” “是”,只是代词
2、请四个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语气语调
3、 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并明确三人的身份
明确: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可范读)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请另外四个学生来朗读这段(前后效果应该明显)
5、总结第二段 烛之武临危受命
三、 齐读第三段
1、让学生对照注释看第三段,学生如有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如没有,可让学生归纳其中重要字词或特殊句式
“鄙”“焉”“陪”“东道主”“行李”“何厌之有”
2、这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让秦伯相信自己的话,攻打郑国的?可以分几层?应该怎么读呢?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意见争取一致。
l 亡郑利晋阙秦 平稳 不卑不亢 (若)
l 存郑利秦 适当高亢 显得诚恳 (若)
l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不可共事 慷慨激昂 (且)
(第三层可范读)
3、前文中有无其他地方为烛之武退秦师作铺垫的呢?
(结合地图,第一、二段)
4、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出层次,尽量读得慢一些。
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段
1、 请一学生翻译晋文公讲的话,并强调重点字词
“因”“敝”“知”“其”
“不仁”“不知”“不武”连用句式整齐
一般人面对这种情况此时的反应如何? 愤怒 而晋文公却拥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话语沉稳自如——胸怀与谋略也是其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2、 请男生齐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1)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
(2)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大军压境,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佚之狐的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烛之武的推辞让我们的心紧张了起来,郑伯的自责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秦郑联盟之际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气氛又一下子紧张了,晋文公的一番话,哦,原来是一场虚惊。波澜起伏。
六、课堂检测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七、熟读课文,翻译第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