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谁去过西安这个城市?古都西安,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这里拉开序幕,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缔造了最初的华夏文明,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建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就在1974年春天,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县,一群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兵马俑被发现后,一时声震海内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板书:秦兵马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来读题?(注意,这儿的“秦”)是前鼻音,一起再来读一遍。
2、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可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三、精读第二段
1、课文是怎样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轻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注意这些数字,再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根据回答板书:面积大,数量多
3、在三个俑坑中,那个坑最大?(一号坑)它的面积有多大?兵马俑的数量又有多少?
想一想,我们全校的学生大概3000左右,每天做操时,整个操场都站满了,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足足有6000个,是我们学校全体学生人数的两倍,单从这点上,秦兵马俑就给人压倒一切、气吞山河的心灵震撼,谁来读好这段话。
4、播放一号坑全景,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规模宏大的兵马俑跟前。让我们一起走近兵马俑,跨越时空,去一睹当年秦始皇统领百万雄兵、冲锋陷阵的壮观场面。
5、伫立于秦兵马俑前,你感受到了什么?怪不得,文中这样写道,出示:走进大厅——所折服(齐读)
6、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里,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这个军队排列得是如此——(出示:站在高处鸟瞰——大军)一行行、一列列,乍一看,秦兵马俑这是个排列整齐的长方形巨阵,仔细一看,这个军阵的布局还很精妙,你看出来了吗?(继续看一号坑全景)
7、谁来介绍这张军阵图?你有没有研究过为什么这么排列?指导朗读。
小结: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四面围绕之下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这支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同学们,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起向前推进,车驰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兵书上说,这个屯聚的阵势坚若磐石,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这也可以从文中的一个成语中略窥一斑。是哪个呢?
7、点红“所向披靡”,
师:在字典中“所向”是指“风吹到的地方”,披靡是指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连起来就是说风吹到之处,草木都随风倒伏。你觉得“所向披靡”用在文中是比喻什么呢?
8、是啊,李白曾写过一首诗评价秦始皇和他的军队,出示及图片:《古风》片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师:大意是说中国历史上一代巨人秦始皇以秋风扫落叶之磅礴气势横扫群雄,当时有上乘国力的韩、魏、楚、赵、燕、齐六路诸侯均闻风丧胆,俯首称臣,由此,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9、现在,在你眼里,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指导朗读。
四、精读3-9段
师: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它究竟有多少种类型呢?默读文章的3-9自然段,
1、挂小黑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秦兵马俑是一支带有真刀真枪的千军万马,从身份上看,陶俑分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几个等级,一个个兵马俑,他们的等级不同,身份不同,职责也不同,衣着、动作就更不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其实就构成了他们各自的鲜明形象。请大家再来阅读这段话,圈画出具体描写形象的词语,仔细揣摩体会这些词语,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会是具有什么样个性特点的人呢?
3、(出示图)同学们,每一尊兵马俑都是当年将士出征前的心灵写照,他们在无声地讲述着两千多年前的这段历史。你对哪几种兵马俑最感兴趣?自己再轻声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把你读懂的在书旁及时记下来。(放音乐)
交流:
(1)将军俑:他们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天才将领啊,你知道哪些有名的将领吗?秦人带给了我们一些震撼的名字:打出字幕(白起、蒙恬、蒙括、王翦、王贲……)或许,今天你可以从秦始皇兵马俑的脸上依稀看到他们的影子,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你能把将军的气势给读出来吗?一起来读。
(2)在战场上,身经百战、威武刚毅的武士肯定博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有吗?
注意到了吗?武士俑的身高是多少?(1.8米)同学们,这只是武士俑的平均身高,最高的近2米,这样高大的兵俑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文中称武士俑(板书体格健壮),体态匀称。他们的还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呢?是啊,这是一群蓄势待发、威武刚烈、随时准备上战场精忠报国的英雄。顾老师也喜欢这样的铮铮铁汉,想亲自读一读,愿意的和我一起读。
(3)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向另一种兵马俑,他因为拥有当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在秦军中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那就是骑兵(出示图和文字)。骑兵又有哪些鲜明的个性呢?考古证明:秦骑兵已具有严密的组织,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在厚厚的黄土下面,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长平之战还记得吗?5000轻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英姿飒爽、驰骋疆场,勇猛善战、坚毅顽强。就请你来读。
(4)说到骑兵,不由得想起了骑兵们形影不离的的战斗伙伴——马。谁来说说马俑?板书:腰肥体壮、跃跃欲试、斗志昂扬。秦马好哇!考古专家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统一为133厘米,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曾记载“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意思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一丈六,这样的马在秦国多得数也数不清。强兵配良马,怪不得秦始皇的军队能所向披靡、横扫六国呢?
(5)车兵俑 坚守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6)弓弩手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阵不过散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见状上去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建设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了,所以古代设计师一定要轮番设计,第一排射击时,后两排拉弓搭建做好准备,一起一伏,配合默契,三派弩兵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五、激情升华
出示(图)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男女生轮流读(图文字)。
小结:历史不能重演,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唯有秦兵马俑仍然让世人领略到秦始皇威震天下、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为我们论证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战斗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兵马俑,欣赏其高超的制作工艺。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