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31268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 田昕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正确认识荆轲的行为,学习他的狭义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 :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 五.教材分析: 古文它主要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能力:①对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型的理解能力; 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③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本考点在考试能力层级中为D(应用能力层级)。这主要和学生的阅读面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六.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一年级五六班是一个普通班,班里的学生热情、积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和老师合作学习。但学生的基础较差,尤其是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改括叙述的能力,学习中应多注意这一点的培养。 再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应用华丽的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方法分析: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 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 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八、教学过程; ㈠、教师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㈡、常识积累;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微(  假如没有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今行而无信( 信物),则秦未可亲也。 (3)愿足下更(改变 )虑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刻度 )矣。 (5)顾( 不过只是)计不知所出耳。 (6)见( 被)陵(欺侮 )之耻。    (7)偏袒(露出一只臂膀 )扼腕而进 (8)函(用匣子)封之。            (9)太子迟(以……为迟 )之。 (10)终已不顾(  回头   )。 (11)持千金之资币(礼物 )物。    (12)厚遗( 赠送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3)燕王诚振怖(惧怕)大王之威。(14)比(  并 列 )诸侯之列。 (15)给(供 )贡职如郡县。         (16)使使(使者)以闻大王。 (17)唯(希望 )大王命之。           (18)以(按照 )次进。 (19)至陛(殿前的台阶 )下。           (20)顾(回头 )笑武阳。 (21)少假借(宽容 原谅  )之。        (22)使毕( 完成 )使于前。 (23)轲既取图奉之,发( 打开 )图。 (24)秦王还(绕 )柱而走。         (25)卒(突然 )起不意,尽失其度。 (26)箕( 象簸箕一样 )踞以骂曰。 2、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钱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走路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医生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3、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名词用作状语 没日没夜 (3)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5)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6)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7)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8)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5、文言特殊句式: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判断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 ( 省略句) ☆欲与俱 ( 省略句) ☆见燕使者咸阳宫 ( 省略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5.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故】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①故遣将守关者(所以 )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 ③发尽上指冠(头发 ) ③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诚】 【为】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 ) ②为之奈何( 对付 ) 【顾】 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不过)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 ②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③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顾忌 ) 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自主探究 探究一: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那几个人物? 人物:荆轲 太子 樊於期 秦武阳 秦王 高渐离 宾客 群臣 详写:荆轲 秦王 太子 樊於期 2、文章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划分?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探究二: 1.荆轲刺秦王的信物有哪些?哪一种信物最难办到?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信物:燕国督亢的地图 樊於期的头颅 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颅 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 2.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智谋?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探究三: 1、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①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荆轲形象,这得益于作者怎样的写法呢?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中讲道:“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人来比较、衬托的。”在荆轲的周围也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使得荆轲的形象光彩焕发。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荆轲的英勇无畏、英雄虎胆、镇定自若、威武壮烈等等,这一系列美好的词都可以迭加在他身上。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之所以塑造得如些栩栩如生,得益于以下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d.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表现。 当堂讨论 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教师小结: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课堂小结: 在本文中我们学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表现来充实人物形象。在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这些方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D.士皆瞋目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4.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的“函”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7.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6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