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第一部 实话孔子
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
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
1.好学;2.博学;3.活学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
1.悟性;2.贯通;3.实践
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
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
1.实施政治蓝图;2.实践学术主张;3.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
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
孔子做官的原则:
1.天下有道;2.取之有道
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
孔子的“三有一懂得”:
1.有准备;2.有想法;3.有策略;4.懂政治
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
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
冉有:理财专家
子贡:赚钱专家
颜回:读书专家
子路:打仗专家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
1.孔子的收入不错;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
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什么人:
1.文化巨匠;2.失意官员;3.模范教师;4.性情中人;5.孤独长者;(6.众矢之的)
第二部 儒墨之争
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
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
1.时代不同;
2.立场不同;
3.代表不同:
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
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
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
《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
1.《非攻》;2.《非乐》;3.《非命》;4.《非儒》
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
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2.平民;3.奴隶
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
1.贵族;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3.奴隶
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
1.有理想;2.有追求;3.有原则;4.有底线
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
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
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
孔孟之别:
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孔子是“润物细无声”;孟子是“一洗凡马空”。
孟墨相似之处:
1.墨行侠,孟仗义;
2.墨反战,孟爱民。
第五集(总第11集)三大分歧
墨子的三个方案以及引出的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1.利害的算计→功利还是仁义;
2.鬼神的吓唬→鬼神还是天命;
3.君主的专政→君权还是民权。
第六集(总第12集)儒墨是非
孟子认为合格君主的三大条件:
条件一 【关注民生,与民同乐】三个考核标准:1.保证基本生活;2.关心弱势群体;3.与民同乐。
条件二 【了解民意,尊重事实】
条件三 【尊重民权,对等交流】
墨子思想纲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第三部 儒道之争
第一集(总第13集)隐士哲学家
儒家和墨家的分歧: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和儒墨两家的分歧:做还是不做。
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
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
道家代表→隐士。
士的两个共同特点:1.都要做事;2.都要依附于高级贵族。
春秋时期士做的事情:
1.忙时帮忙;2.战时帮凶;3.有事帮腔;4.没事帮闲。
隐士的特点:1.有本事;2.能做事;3.不做事。
道家与儒墨两家三大分歧:
1.天下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
2.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
3.是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先秦道家的三个阶段和代表人物:
1.第一个阶段:杨朱;
2.第二个阶段:老子;
3.第三个阶段:庄子。
孟孙阳讲的道理的三个启发:
1.口子不能乱开;
2.局部不可小看;
3.别把小民不当人 。
杨朱:无利而无不利。
第二集(总第14集)从杨朱到老庄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发:
1.爱护天下从爱护每个人自己开始;
2.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的。
第三集(总第15集)无为之谜
无为的内涵:1.寡欲;2.愚民;3.反智
第四集(总第16集)道之谜
庄子反对儒家仁义道德的三个原因:
1.虚伪;2.违背人性;3.破坏天性。
找回道德的三种方法:1.仁;2.义;3.礼。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不做也不想做)
下德: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做但不想做)
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又做又想做)
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不但自己做,还拽着别人做)
老子论道: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道可道,非常道。
德字的三种写法:
1.徝;2.憄;3.惪。
德的两种含义:
1.直;2.得。
道→规律
德→方式
老子眼中的道德堕落:
道:原始氏族社会
↓
德:西周
↓
仁:春秋
↓
义:战国中期
↓
礼:战国晚期
第五集(总第17集)老庄之别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1.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2.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
3.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4.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老子的权谋:
1.无为而治;
2.后发制人;
3.弱能胜强。
老子:以无为求有为
庄子:以无为求无为
儒墨:以有为求有为
禅宗:以有为求无为
第六集(总第18集)儒道是非
道家为什么讲无为:
1.古代无为;2.道无为;3.天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1.古无为而今有为;2.道无为而德有为;3.天无为而人有为。
儒道之争的内容:
1.古今之争;
2.道德之争;
3.天人之争。
道家认为道德的三重含义:
1.道是规律,德是方式;
2.道是远古,德是近古;
3.道是理想,德是现实。
道家认为:
1.规律高于方式;
2.远古好于近古;
3.理想优于现实。
结果:道家大气,儒家实在。
儒墨道三家的特点:
1.道家是无为而无求(道家无求同于道);
2.儒家是有为而无求(儒家无求得于德);
3.墨家是有为而有求(墨家有求求于鬼)。
第四部 儒法之争
第一集(总第19集)血染的思想
诸子年龄排行榜:
孔子 儒家 七十三岁
荀子 儒家 七十六岁
孟子 儒家 八十四岁
庄子 道家 八十四岁
墨子 墨家 九十三岁
商鞅 法家 五十二岁(死于非命)
韩非 法家 四十七岁(死于非命)
商鞅之法的优点:
1.公正严明;
2.不畏权贵;
3.血荐新法。
商鞅之法的缺点:
1.立法太严;
2.执法太酷;
3.不容置疑。
第二集(总第20集)谋士的哲学
反对法术的两种人:
1.朝中大臣;2.人民群众。
法家的主张:
1.尊崇君主;
2.消灭五蠹;
3.防范臣下。
五蠹所指的五种人:
1.儒生;
2.侠士;
3.食客;
4.纵横家;
5.工商业者。
墨子站在天下的立场为天下谋;
杨朱、庄子站在个人的立场为天下谋;
孔子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天下谋;
韩非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君主谋。
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不同的士:
1.儒家代表儒士;
2.墨家代表侠士;
3.道家代表隐士;
4.法家代表谋士。
儒家学说是文士的哲学;
墨家学说是武士的哲学;
道家学说是隐士的哲学;
法家学说是谋士的哲学。
谋士的三个特点:
1.有职业道德;
2.懂权谋;
3.主张一定要有用。
法家与其他三家的两点不同:
1.三家理想主义,法家面对现实;
2.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
法家的特点:
1.面对现实;2.与时俱进。
法家成功的原因:
1.面对现实;
2.与时俱进;
3.“横行霸道”;
4.“两面三刀”。
第三集(总第21集)横行霸道
道:
1.道家讲天道;(原始氏族社会之道)
2.墨家讲帝道;(部落联盟时代之道)
3.儒家讲王道;(邦国时代之道)
4.法家讲霸道。(帝国时代之道)
当时的国家制度:
天下 →天子
↓ ↓
国 →诸侯
↓ ↓
家 →大夫
韩非如何批判继承之前的思想遗产:
1.非先圣;
2.反传统;
3.批孔墨;
4.变老庄。
孙子兵法体现军事辩证法;老子思想是哲学辩证法;韩非子的思想是政治辩证法。
韩非主张无为的三个原因:
1.无为尊贵;
2.无为明智;
3.无为安全。
第四集(总第22集)两面三刀
管仲的霸道:
1.查户口;
2.定编制;
3.实行军管。
管仲在齐国建立的十五个士人之乡:
五家一轨,设轨长(5兵);十轨一里,设里长(50兵);四里一连,设连长(200兵);十连一乡,设乡长(2000兵);五乡一军(10000兵)。(每家每户抽一人当兵)
全国十五个乡,编成三军,中军由国军率领,左军右军由大夫率领。
法家的两面:1.赏;2.罚。
法家的第一把刀:势(建立威望)。
法家的第二把刀:术(对付官员)。
法家的第三把刀:法(统治人民)。
韩非法的三大特征:
1.明文规定;
2.官方制定;
3.公开宣布。
第五集(总第23集)人性是个问题
孟子:人性向善。
孟子认为人的四种天性:
1.恻隐之心;(仁)
2.羞恶之心;(义)
3.恭敬之心;(礼)
4.是非之心。(智)
荀子:人性包括“性”和“伪”。人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划分世界存在物的等级:
第一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人,有物质有生命有感知有道德)
第二等:禽兽,有知而无义。(动物,有感知无道德)
第三等:草木,有生而无知。(植物,有生命而无感知)
第四等:水火,有气而无生。(无机物,有物质无生命)
荀子:人性有恶。
第六集(总第24集)儒法是非
荀子的四大法宝:
1.君权;2.礼义;3.法度;4.刑罚。
孔子不谈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有恶;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儒墨之争的关键:要兼爱还是仁爱,区别儒墨两家的是一个“兼”字。
儒道之争的关键:是有为还是无为,区别儒道两家的是一个“无”字。
儒法之争的关键:要德治还是法治,区别儒法两家的是一个“法”字。
韩非法制三原则下的“三不怕”:
1.不怕人民不服从;
2.不怕君主没能力;
3.不怕官员干坏事。
三个问题:
1.是什么(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2.为什么(前因后果);3.怎么办(继往开来)。
第五部 前因后果
第一集(总第25集)事出有因
晏婴反对的理由:
1.儒者不可重用;
2.礼乐不可复兴。
第二集(总第26集)以人为本
殷商王朝如何不把人当人:1.人牲;2.人殉。
周朝统治者做的事情(“以人为本”的三点表现):
1.把人当人(人道主义);
2.把神当人(理智态度);
3.把人当神(道德精神)。
人与天的关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人与神的关系: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人与命的关系:祸福无门,惟仁所召。
第三集(总第27集)新文化与新制度
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核心:
1.以人为本;
2.以德治国。
周人以德治国的原因:
1.殷商的教训;
2.统治的需要。
五服的等级:
1.斩衰:
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皆服丧三年。(特例:嫡长子去世,父母穿,服丧三年)
2.齐衰:
母亲去世(父亲已死),儿子穿,服丧三年;
妻子去世,丈夫穿,服丧一年;
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服丧五个月;
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服丧三个月。
3.大功:
堂兄弟姐妹去世,已经嫁人的姐妹去世,已经嫁人的姑姑去世,丈夫的祖父母去世,皆服丧九个月。
4.小功:
外祖父母去世,舅舅去世,姨妈去世,皆服丧五个月。
5.缌麻:
高祖父母去世,岳父岳母去世,外甥去世,外孙去世,女婿去世,皆服丧三个月。
五服的区别:
1.布料不同;
2.做工不同;
3.(穿着)时间不同。
五服的作用:
1.别内外,定亲疏;
2.序长幼,明贵贱。
乐音的区别:1.音高;2.音长;3.音强;4.音色。
音乐的三大功能:
1.宣泄功能;
2.调节功能;
3.情感传达功能。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心智的成熟。
第四集(总第28集)命运呼叫转移
周公设计的国家制度(家天下制):
1.封建制;
2.宗法制:一、一夫一妻多妾制;二、嫡长子制;三、父家长制。
3.礼乐制。
联合国:群星璀璨。
秦王朝:烈日当空。
周天下:众星拱月。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态:
1.旧制度解体;
2.旧秩序崩溃;
3.旧道德沦丧。
或者:
1.王室衰微,诸侯称霸;
2.公室衰微,大夫擅权;
3.氏室衰微,家臣专政。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社会的剧变。
第五集(总第29集)士人的崛起
战国四公子:
1.齐国孟尝君(田文);
2.赵国平原君(赵胜);
3.楚国春申君(黄歇);
4.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士特别牛的三个原因:
1.有本事;
2.无负担;
3.任自由。
士的特点:
1.士不能再封建;
2.士没有领地(没有不动产);
3.没有统治权;
4.必须要工作。
社会剧变时期士的三个特点:
1.士不着急;
2.士最有用;
3.士最受益。
士人的自由:
1.心理自由;
2.身份自由;
3.前途自由。
士能回答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
1.身份特殊(可以心系天下);
2.使命感强(必定心系天下);
3.士已成为跨国界超宗族的精英阶层(能够心系天下)。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士人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
1.心智的成熟;
2.社会的剧变;
3.士人的崛起。
第六集(总第30集)魅力所在
百家争鸣的魅力:
1.很好看;
2.帮我们换脑筋;
3.帮我们想问题。
百家争鸣的三个比喻:
1.足球场;
2.铁匠铺;
3.手指头。
第六部 继往开来
第一集(总第31集)灰色的船票
正妻→嫡长子(大宗)(君之子→君子)
→次子(小宗)(小宗之人→小人)
妾→庶子(小宗)(小宗之人→小人)
面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我们不能怎么做:
1.不能全盘继承;
2.不能具体继承;
3.不能直接继承。
我们该怎样继承呢?答:抽象继承。
具体怎样做:
1.做分析;
2.找内核;
3.去色彩;
4.再阐释。
第二集(总第32集)墨子与杨朱
墨子的深刻独到之处:提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杨朱的深刻独到之处:提出了个人的权利与尊严。
墨子主张的合理社会:
1.自食其力;
2.各尽所能;
3.机会均等;
4.互利互爱。
墨子的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博爱。
墨子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
1.统治者不愿意;
2.老百姓也不愿意。
墨子学说的四个致命伤:
1.违背常理;
2.没有依据;
3.导致独裁;
4.恐怖组织。
第三集(总第33集)老子与庄子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老子留下了人生智慧:弱者生存。庄子留下了人生态度:真实自由。
老子教我们如何做到以柔克刚:
1.装;2.忍;3.让。
庄子对人生的定义:1.真实;2.自由。
第四集(总第34集)再说法家
法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1.时代;
2.渊源;
3.使命。
韩非认为法应具备的三个特点:
1.一;
2.固;
3.显。
法律统一固定明显的好处:
1.法律统一,就不会因人而异;
2.法律唯一,就不会政出多门;
3.法律固定,就不会朝令夕改;
4.法律公开,就不会暗箱操作。
法家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公开、公平、公正。
四点说明:
1.以法治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是相对可靠,不是绝对可靠;
2.所谓法治条件下的公平与正义,主要是指程序公正;
3.程序公正的前提是程序本身要公正;
4.即便前面的条件都满足了,法治也不是万能的。
第五集(总第35集)爱的呼唤
墨家关注的是社会;
道家关注的是人生;
法家关注的是国家;
儒家关注的是文化。
儒家提供的核心价值观:
1.仁爱(主要是孔子的范畴);
2.正义(主要是孟子的范畴);
3.自强(主要是荀子的范畴)。
儒家思想之仁爱的范畴:
1.亲亲之爱;
2.忠恕之道;
3.恻隐之心。
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爱的具体方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恕比忠重要:
1.每个人都能做到;
2.每个人都会同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第六集(总第36集)正义与自强
仁塑造出来的是伟大而宽厚的人格;义塑造出来的是伟大而刚强的人格。
荀子的结论:
1.天不可畏,事在人为;
2.顺应自然,有所不为;
3.天有自己的规律。
总结: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兼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
易中天老师留下的四句话:
天道行建,君子自强,自强之路,坦坦荡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