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导学案
凤翔县长青中学
授课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任课
教师
石录贤
课型
实验、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现象和规律,对光的反射进行了基础的学习和认识,是学生动手探究和总结新知的一节课。
学生
分析
本节课是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一节课,学生对平面成像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概念。但是对光的反射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应及时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发现事实和规律。
设计
理念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取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中有生活,生活中有物理。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做平面镜实验,能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实验与交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重点
难点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
准备
导读生成单、训练单、拓展训练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导课
5
介绍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经验并做相关实验
提示和形象举例,引导学生引起注意
学生能发现问题并会做实验时加以注意
制定计划
5
做相关实验并让学生交流讨论导读单
指导学生建立正确概念
能根据讲解、指导制定出较完善的计划
完成实验探究
25
学生自主完成并小组内实验,各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活动
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实际动手
归纳、总结
5
归纳总结相关规律,并完成相应训练
指导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和掌握正确的方法
各人能够根据实验得出正确规律并能正确完成训练题目。
板书
设计
第三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 操作注意:
二、 制定计划
三、 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
反思
5-3平面镜成像特点导读生成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准备】
一、 平面镜成像特点:
1、 等大:
2、 等距:
3、 垂直:
二、 实像和虚像:
1、 实像:
2、 虚像:
3、 平面镜成的像是( )
三、 凸面镜和凹面镜:
1、 凸面镜:
(1) 定义:
(2) 对光线作用:
(3) 应用:
2、 凹面镜:
(1) 定义:
(2) 对光线作用:
(3) 应用:
【课内训练】
1.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则( )
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大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2.球面镜有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两种。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镜面越大,像就越大B.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C.物体越大,像也越大
D.平面镜倾斜一些放置,像变大
4、医生检查病人耳道时,常使用一个凹面镜,这样可以使 ( )
A.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虚像B.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实像
C.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放大的实像D.较多的光线反射进去照亮耳道
5、“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的青山在平静的水面上清晰地映出“倒影”,则“倒影”是( )
A.青山的影子 B.青山的实像 C.青山倒立的虚像 D.青山正立的虚像
6、池中水的深度是2 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105 km,则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距离是
A.3.8×105 km+2 m B.2 m C.4 m D.3.8×105 km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5-3平面镜成像特点拓展训练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1.在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刘姥姥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惊奇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__________造成的;照镜子应用的物理规律是__________。
3.(2010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光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
B.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C.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4.儿童乐园里的哈哈镜面是波浪形,使人像变形,令人发笑,那么( )
A.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B.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C.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D.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5.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6.(2010辽宁实验区模拟)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代替平面镜,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