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答案)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沿着 ) 忘路之远近(的 )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 悉如外人(都)
(5)具答之(详细) 咸来问讯(全都) (6)诣太守(到,往) 遂迷(终于)
(7)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寻病终(不久)
(8)芳草鲜美(鲜嫩美丽)(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子女)
(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做标志 ) 寻向所志 (标志)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情) ) 闻之,欣然规往(听说)
之:具答之(他们(代桃源人) ) 闻之(这件事)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闻狗叫的声音.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老人和小孩,都非常高兴,自得其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 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闻之,欣然规往。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
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3)可爱者甚蕃(多)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5)亭亭净植 (立) (6)宜乎众矣 (应当)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8)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D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D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6、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
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5、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6)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B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26 、三峡
一、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在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中断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 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此指太阳
襄陵:漫上山陵 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虽:即使
乘奔:骑上飞奔的骏马. 御风:驾御飞速的劲风.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谳:极高的山峰. 故:所以 歌:做歌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常在其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天刚放晴或者有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空旷的山谷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按要求填写:
1、描写三峡群峰连绵,高峻险拔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夏水急湍胜箭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朝辞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春水秀丽多姿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 说说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联系: ( 主要是求同思维的训练)
二者的题材相同,都是描写三峡风光的;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第一段与"万重山"相应;第二段与一、二、四相对应,都是描写三峡水流速度之快的;第四段与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绵不断的猿啼.
课外古诗词背诵
1、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4、小石潭记
1、解释词语:
伐竹取道(砍伐)(开辟) 全石以为底( 整块 )( 作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左右,光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穿透、通达)(映)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愣住的样子)(忽然)
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可见(或隐或现)(看见 ) 以其境过清(因为)(冷清)
不可久居(停留) 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 (使……凄凉)(使……寒冷)
心乐之。(以……为乐) 水尤清冽(清澈)
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译句: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使人感到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因为这地方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便离开了。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阳光向下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句: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
3、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表现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水尤清洌”,又有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用原句回答)
(3)表现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用原句回答)
(5)文中最能够体现作者愉快心理的句子是“心乐之”,但作者心中还埋藏着一种孤凄悲凉的感情。
(6)上文借写小石潭 凄清的环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6、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弗之怠(懈怠,放松)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 不敢稍逾约(超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 俟其欣悦(等待)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
言和而色夷(平和) 负箧曳屣(背)(拖着) 寓逆旅(寓居)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弗之怠(懈怠,放松)
走送之(跑) 持汤沃灌(热水)
二、翻译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每每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日期。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常常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地阅览到各种书籍。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三)理解填空:
1、文章第一节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读书求学的艰辛。从时间方面看主要分两个阶段:
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从内容看求学之苦有四个方面:借抄苦、求教苦、行路苦、衣食苦 。
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勉励青年人要努力学习。
3、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
余幼时即嗜学。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