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461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2 卷 第 3 期Vol.22No.32023 年 6 月Jun.2023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GUANGDONGINDUSTRYPOLYTECHNIC“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体系化创新研究*蒋 敏,陈银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行走的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具有鲜明的实践蕴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以及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协同性的有机融合,紧密契合了“大思政课”的理念。这为构建以立德树人“价值链”引领“行动链”,以协同性弱的“问题链”驱动“供给链”的高职院校

2、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提供了充分的学理、制度和实践依据。高职院校可从课程目标和实践内容、教学主体和社会力量、教学资源和实践载体、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这五对基本要素的一体化和协同化建设出发,融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汇校内师资与校外能手,融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融贯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和融入多元考核与全程考核,从而协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词:大思政课;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23)03-0068-06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形态,“大思政课”的提出是重大教育理念创新,不仅具

3、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丰富内涵,更蕴含着思政育人的科学规律,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思政资源要素互为联系、互相促进所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这一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大思政课”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分量。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实践为课程形式,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在学思践悟的“大思政课”中具有独特的实践功能和价值意蕴。高职院校具有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办学特征和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技能人才的使命,协同化、持续性收稿日期:2023-04-25*基金项目:2021 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4、2021GXSZ178);2022 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SZZX2022010)。作者简介:蒋敏(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起步早,沉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之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显得弱化、虚化和零散化,如内容设计不清晰、主体参与性不强、形式的感染力不突出、资源协同性程度不高、考评精准性不足等问题和困境,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教育需求下,在实践教学日趋成为人才培养必经途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根据社情、行情、校情和学情的新常态,以“大思政课”理念驱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的构建,有

5、助于形成理论教学引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反哺理论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为融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生态,从而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9第 3 期蒋 敏,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1“大思政课”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的内涵和特征体系化构建是指为实现预期的某个功能,按照特定的秩序或客观规律,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机制,对相关主客体进行逻辑性的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各要素互为关联、促进和协调的整体的建制过程1。“大思政课”驱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主体、资源、方式、评价等一系列配套因素互相维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和动态系统。纵观国内现有实践

6、模式和一些学者的观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的构建,要注重职业性、地域性、创新性和协同性,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契合,以整体、协同和有序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促进人才思政品格、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步提升2。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所构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各要素要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一体化,并且还要实现跨要素的互联化和协同化,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该体系具有两大基本特征。1.1“价值链”引领和贯穿“行动链”的全过程“价值引领”“行动体验”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7、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提纲挈领地阐释了思政课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生源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导致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理论阐释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网络行为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必须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向度3。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既要服从思政课的课程价值,又要突出思政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寓价值观塑造于思政实践的全过程,并更好反哺思政理论教学。因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根筑魂的“价值链”,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的价值遵循和逻辑起点。这要求各方教育主体的“行动链”和一切资源的投放,时刻彰显实践育人

8、的价值性和思想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素养的协同化培育。1.2“问题链”驱动和优化“供给链”的全要素问题导向是思政课教学提质的价值遵循,供需均衡是思政课增效的核心指标,两者共同构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的落脚点。目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化、碎片化和浅层化的现象,组织缺乏科学性、资源缺乏整合性、参与缺乏广泛性、过程缺乏联动性、形式缺乏多样性、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以“大思政课”理念优化并指引实践教学新范式的发展,成为“金课”建设标准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课题。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构建,要求高职院校突出问题导向意识,从整体、系统上将学生关注

9、和困惑的思想和现实问题,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优、与职业教育融合不紧等困境,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链”,以理论体系为基石,构建目标优化、主题鲜活、主体多元、阵地联动、形式多样、考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供给链”。通过上述要素体系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的横向联动、纵向衔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环环相扣、过程层层递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对接、互联互动、一体发力,增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构建、规范化建设和内涵化发展。2“大思政课”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的依据2.1 学理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价值指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10、,成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的深化具有反作用。高职院校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实践体验,精准契合了高职学情和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实践教学融合创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真切的实践体验中逐步得到内化,并又反馈到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中来,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提供了范式。这些重要教育理念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的创新,借助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岗课融通的实践经验

11、优势,协同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70第 22 卷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的思政课体系,让思政课更为可感、可行和可信。2.2 制度依据:教育政策体系的鲜明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宣传等职能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提供了制度指引。在思政教育教学领域,2018 年教育部发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鼓励灵活安排实践教学的学分4。2020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5。2022 年

12、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发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全方位调动社会力量和整合多方资源,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对如何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以及组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做出了统筹部署,如要求“严格落实本科 2 个学分、专科 1 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6。劳动教育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7。新时代职业教育一以贯之地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化建设,如 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 职业教育提质培

13、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鼓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强化实践体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8。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政策共同指向了“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让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建设更有制度支撑。2.3 实践依据:现实发展和需求的客观呈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构建既是先行经验的总结和呈现,又被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所推动和发展。一方面,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中,“互联网+”“党建+”“专业+”“项目+”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模式和机制初显成效,亟待凝练经验和择优推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

14、“大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和师生的多元诉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对照,与高职院校不断优化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相比照,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于校内普遍缺乏资源和机制的深度协同,在校外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联度不够强,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功能被严重虚化、弱化。特别是在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供给与需求面临着在内容、方式和发展等方面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供给能力远远落后于需求的程度。为实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亟待建设以功能关联、彼此协同、持续推进为关键特征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的科

15、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3“大思政课”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的思路与策略3.1 课程目标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融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也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遵循。有益的实践教学活动可检验、批判乃至创新理论,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联动,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目标实现和价值内化。对标“为什么实践、怎样开展实践、怎样总结实践”等问题,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9,以“围绕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实践”为主线,建构理论教学指导下更具张力的教

16、学实践和以实践教学提升理论教学活力的协同生态。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发挥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的一贯优势,设计具体的、可融通的、项目化的课程实践,引导高职学生带着目标与任务、知识与技能、问题与思考去实践,将理论知识连同观察、体悟一起“内化”,再借由实践行动生动“外化”,进而推进学生对真理的“真学、真信、真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进而涵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思政课育人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构建的重要途径。71第 3 期蒋 敏,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3.2 教学主体和社会力量的协同

17、化:融汇校内师资与校外能手“大思政课”下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教育活动,要求构建校内与校外协同化发展的“大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全方位融合“师生家校社”资源,促进校内外“全员”的实践育人。一方面,促进校内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协同化。高职院校可根据“专、思、创”教育“三位一体”融合的协同育人态势,以职业认同聚化、管理模式优化、专业素质强化为目标,建设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一体化统筹建设由思政课专任教师、部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教学管理部门思政骨干等构成的育人团队,通过教育队伍的协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另一方面,促进校

18、内师资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化。高职院校要细化和完善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等制度,从合作企业中遴选聘请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从党政部门、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中聘请一批党政领导、最美志愿者、道德楷模和时代楷模,从家校资源中挖掘一批优秀校友、优秀家长代表和青年奋斗者,分别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兼职德育导师和实践教学实训师,协同建设阅历丰富、亲和力强、身正为范的兼职思政工作队伍。在制度设计中,除了明确校外师资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权责,更要明确学校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导,创造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与内部运行机制,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校内教师为主,负责实践教学项目的发起和组织协调;校外师资为辅,

19、负责实践教学项目的资源、平台支持,确保实践教学力量的体系化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3.3 教学资源和实践载体的协同化:融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社会元素对思政课的注入和支撑,而社会教育资源能否转化为思政课课程资源是枢纽环节10。教育部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11。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深度合作和资源整合,不断拓展和融合实体与虚拟资源。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体系具有丰富的范畴和育人意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

20、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12,这些实体资源同样需要高职院校发挥产教协同优势,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将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共建思政育人实践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载体、鲜活平台和硬件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和数字环境下,虚拟资源的运用灵活性和受众影响力愈加明显。逐渐成熟的智能技术促进了基于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资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3。高职院校要善于借力,不断丰富

21、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资源,对接思政课教学大纲和内容体系,将校本资源、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技术新媒体资源协同起来,实现思政课数字课堂实践教学的形象化、动态化和系统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并自觉融入其中。3.4 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的一体化:融贯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14。这实质上要求高职院校通过鲜活化的手段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首先,立足第一课堂主渠道,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叙事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源于课堂,始于课堂。叙事式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故事思政”为基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互动增强

22、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整理和呈现出红色资源和时代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主题,课堂上专题化讲述和叙事性互动,探索“英模情感叙事+思政教师道理叙事”的校内外师资互动教学模式,进而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课堂辩论、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教学方式,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具象化的教学主题、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叙事贯通“课72第 22 卷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堂+实践”。其次,依托校园实践这个第二课堂,践行思政课情景式实践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活动是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丰富性、实践性的教学形

23、式。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背景下,校园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建设呈现形式多样、功能丰富的良好态势,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情景教学平台。不少高职院校整合校史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等校内固有教育基地,拓展集开发、移植、整合、展览、演出、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如“口袋”博物馆、影视楼梯、理论回廊、思政体验馆、“工匠精神”实践展示基地等。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主导和团委、学工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协助下,在“沉浸式”校园思政实践育人环境和阵地,通过鉴赏型、探索型、研究型、模拟型、仿真型等“寓教于策、寓学于行”的情景式教学15,把教师的“引导式教”和学生的“体验式学”融合在全过程。第三

24、,推进社会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探索思政课实践基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6。思政课教学蕴含着丰富且具有较高内化要求的哲理,需要充分贯通范畴更广、内涵更丰富、形态更多元的校外实践,帮助学生升华理论和情感认同。如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企业一线课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既能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又涵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第四,拓展网络教学这一第四课堂,创新网络延展式实践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新引擎。协同推进具有时代感的“大思政课”,需要高职院校强

25、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故事意识,联通“网上+网下”多模态、沉浸式育人模式。作为线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网络延展式教学利用“互联网+”、智媒体、大数据和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实现思政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形态的时空转换与整合和沉浸式体验。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利用产教融合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分中心,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现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合。3.5 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一体化:融入多元考核与全程考核教学考核评价作为教学体系的终端环节,事关思政课的认同度、课程内容的掌握度、学生品德的养成度等,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17。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与评

26、价机制构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谁来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怎样评价(考评标准、方法和内容的规范化)、评价反馈(过程和结果考评的及时反馈和有效运用)。“大思政课”所倡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要求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协同实现考评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一方面,从单一化到多元化,拓宽考评主体,完善学校、社会第三方、师生共同构成的考评团队。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等内容,为高职院校完善思政课教学考评机制尤其是考评主体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第一,明确学校的考评组织职责。教务管理部门从管理层面不断完善精细化的思政课实

27、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第二,适当引入第三方考核机构。校外思政课专家和专业考评机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性,社会思政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能从第三方角度评估学生的思想和职业素养,这些第三方考评能更全面客观地考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性、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育人效果的实效性。第三,持续优化教师学生双主体评价方式。在现有师生互评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进一步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师生互评的精准性,对教师可从项目目标、设计流程、指导过程、实践意义等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可从参与度、掌握度、创新度等角度展开评价。考评主体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核结果的“各说各话”,要通过考核权重的设计和指引,

28、增强考评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从单一化到综合化,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维一体的考评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一环,实施目标与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培育,而这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成长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标准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兼顾未来发展,重思想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协同养成,充分展示思政实践课的价值引领。第一,以协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性和思想性获得感、成就感为考核指引,从实践态度、过程、成果等方面细化关于73第 3 期蒋 敏,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创新研究学生“学”的评价规范;从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活动组织、结果评定、过程规

29、范完善对教师“教”的考核内容;从实践教学经费、场地、时间等保障情况及对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奖惩的落实情况,优化对学校“管”的考评标准。第二,建设综合性的考评导向和一体化的考评内容,不仅对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表现和作业成果进行阶段性的考评,还要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动,建立基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考评体系,全面精准评估育人成效;既可从个体层面考评学生是否能够较好运用思政理论解决学习生活的思想困惑,还可从社会层面考评学校的育人是否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第三,构建常规考评手段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的载体,推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评相结合,通过“大致推测”到“精准分析”,“抽象性考核

30、”到“可视化考评”的转变,更为立体、生动呈现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更好提升全面性考评思政课的效率。第四,完善考评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实践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目的,构建以评促改、持续进步的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如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可融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师可撰写个性化思政成长档案,提供主客观相结合的考评结果反馈,帮助学生更好评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的提升程度和整改方向,这是考核结果反馈的更深层次目标,即变“固化的结论”为“过程的激励”。参考文献:1 刘向兵,曲霞,黄国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21(09):30.2 刘晓音,蒋晓云

31、.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4(36):152.3 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5.4 教育部.关于印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的通知 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5).5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的通知 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09).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印 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EB/OL.(2022-07-25).https:/ 新华社.

3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8教育部等.关于印发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通知 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N.光明日报,2019-08-15(11).10 董雅华.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19.1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02):45.12 田丽,赵婀

33、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 N.人民日报,2022-05-22(001-002).13 马福运,侯艳娜.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J.河南社会科学,2020(05):118-119.14 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 N.光明日报,2017-09-08(02).15 张雷,徐亚欣.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考评机制探析 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03):129.(下转第 80 页)80第 22 卷广 东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in Academic Libraries:An Appli

34、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6,42(06):687-693.9 张振芳,张楠,刘泽鹏.智能无接触配送下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及持续社会关系研究以智能快递柜为例 J.物流技术,2022,41(05):62-67.10 Michael T,Vonderemse M A.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Keys to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ing perf

35、ormance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8(17):411-428.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tinuous Us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Library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AN Jingyi,YANG FeiAbstract: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user needs and experience,combined with TAM,ECM

36、-ISC and D&M models and targeted questionnaires,studied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continuous us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ilt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continuous use of

37、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ed an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ianjin.Key words:the internet;information service;vocational library;sustained useInnovative Researc

38、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at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JIANG Min,CHEN Yinping(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405,China)Abstract:As a“wal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39、”,practical teaching has a distinct practical impli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ality and intera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as well as the applicability and syner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closely fits the

40、concept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is provides ample theoretical,legal,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which is led by the“values chain”to drive the“action chain”and the weak“p

41、roblem chain”to drive“supply chain”.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start from the integration and synergistic construction of five pairs of basic elements:course objectives and practical content,teaching subjects and social forces,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carriers,teaching methods an

42、d practice models,and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By 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these elements,it is supposed to blend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merge in-school teachers with outside experts,integrate physical and virtual resources,combine traditional models wi

43、th new models,and incorporat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s and full-process assessments,thus synergistically construct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practical teaching;vocational education(上接第7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