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女报 2023.06教育研究“四早一晚”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彭潇(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四早一晚”大学生养成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该教育方案的满意度整体偏低,部分专业间具有显著差异,这一满意度的差异同样体现在学业表现上,即满意度显著较高的专业,平均学分绩点及挂科数都显著好于满意度显著较低的专业。这一结果说明“四早一晚”对于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积极的影响。关键词:“四早一晚”;养成教育;学业表现一、前言养成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养成
2、教育一般来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因此,养成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将语言、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经过长期的训练而形成一系列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联结模式的自动化本能反应。养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是知情意行统一,即认知水平、情感控制、意志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统一。现有关于“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研究表明,“00”后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理性与感性共存;2.个体性与自主性鲜明;3.集体性与功利性并行。另外,在一些“0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只参加对个人发展有短期价值的活动,而对个人长期发展有较大意义,但短期内
3、却不能快速给予回报的活动却很少参与的情况。同时部分大学新生仍然抱有错误的“忙高中,耍大学”的错误思想,想着高中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没有人二十四小时督促学习了,便彻底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晚上打游戏、看剧到很晚,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导致学习成绩跟高中比起来一落千丈。面对较差的成绩又出现“摆烂”的思想,最终形成一个恶行循环。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针对学习习惯上,在大一新生刚入校时便开始实施“四早一晚”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计划,“四早”即早睡、早操、早分享、早自习,“一晚”即晚自习。与以往许多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不只是简单地实施了该项计划,还从实际层面探索了该项计划的效果。具体表现在该教育计划
4、实施了一学期后,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不仅调查了参与学生对于该计划的看法、赞同度、参与度,同时还调查了客观的指标,平均学分绩点以及挂科数,最后还将上一届未参与该项计划学生同期的大一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数据与本次研究对象作比较,通过被试间的比较来了解“四早一晚”大学生养成教育计划对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二、方法(一)被试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 313 份数据,剔除 12 份无效数据后,保留 301 份有效数据。其中 A 专业 158 份,B 专业 62 份,C 专业 81 份。男生 94 人,女生 207 人;高中学校为省级重点高中的 115 人,市级重点高中 56 人,区县级重点高中 64 人,一般高中
5、 66 人;城市家庭 106 人,乡镇家庭 80 人,农村家庭115 人;性格非常内向 19 人,一般内向 63 人,一般外向 87 人,特别外向 11 人,不确定性格内外向 121 人。(二)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收集,包括专业、性别、年龄、高中类别、户口性质、高考分数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对于“四早一晚”态度及参与度的收集;第三部分为通过参与一学期“四早一晚”的学习结果及满意度调查。采用 SPSS24.0 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三、结果“四早一晚”赞同度平均数为 2.16,在各个因素上的结果如表 1 所示。在专业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
6、分析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 F=3.26,p0.05,说明不同专业间对于“四早一晚”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 B 专业对“四早一晚”的满意度显著低于 C 专业同学-161-女报 2023.06教育研究(p0.05)。在性别上,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 T=1.99,sig=0.0480.05,高中类别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不同高中的同学间对于“四早一晚”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在户口性质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户口性质主效应不显著F=1.16,p0.05,户口性质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城市、乡镇以及农村的同学对于“四早一晚”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方面
7、,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格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0.72,p0.05,性格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不同内外向性格的同学对于“四早一晚”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表 1赞同度在各个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别变量MSD专业A2.171.01B1.890.93C2.331.17性别男2.341.11女2.071.01高中类别省级重点高中2.111.07市级重点高中2.181.03区县级重点高中2.131.08一般高中2.241.02家庭城市2.171.05乡镇2.010.99农村2.241.09内外向非常内向1.791.13一般内向2.221.16不确定2.190.96一般外向2.131.01特别外
8、向2.161.06表 2缺席数在各个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别变量MSD专业A0.591.38B0.531.11C0.731.94性别男0.681.93女0.591.27高中类别省级重点高中0.731.75市级重点高中0.551.14区县级重点高中0.420.97一般高中0.671.72家庭城市0.791.95乡镇0.460.91农村0.571.35内外向非常内向0.261.15一般内向0.601.47不确定0.451.20一般外向0.781.32特别外向1.824.17“四早一晚”缺席数平均数为 0.62,在各个因素上的结果如表 2 所示。在专业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专业主效应不
9、显著F=0.38,p0.05,说明不同专业同学缺席“四早一晚”活动的次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T=0.49,sig=0.630.05,说明“四早一晚”缺席数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高中类别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类别主效应不显著 F=0.63,p0.05,高中类别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不同高中的同学缺席“四早一晚”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异。在户口性质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户口性质主效应不显著 F=1.22,p0.05,户口性质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城市、乡镇以及农村的同学缺席“四早一晚”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方面,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格类型
10、主效应不显著 F=2.70,p0.05,表明性格间具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说明性格非常外向的同学缺席数显著低于其它四种性格类型的同学(p0.05),其余性格类型无差异。表 3平均学分绩点在各个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别变量MSD专业A3.190.46B2.650.78C2.930.60性别男2.650.73女3.170.47高中类别省级重点高中3.060.58市级重点高中3.010.66区县级重点高中2.980.57一般高中2.940.67家庭城市3.050.58乡镇3.020.61农村2.960.64内外向非常内向2.730.55一般内向2.860.67不确定3.090.53一般外向3
11、.070.65特别外向2.870.66表 4挂科数在各个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别变量MSD专业A0.300.57B1.191.55C0.90.94性别男1.021.31女0.360.75高中类别省级重点高中0.490.92市级重点高中0.550.99区县级重点高中0.560.89一般高中0.711.25家庭城市0.530.93乡镇0.500.94农村0.641.12内外向非常内向1.111.15一般内向0.620.87不确定0.430.83一般外向0.601.26特别外向0.550.82平均学分绩点平均数为 3.01,在各个因素上的结果如表3 所示。在专业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专
12、业主效应显著 F=19.73,p0.001,说明不同专业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发现 A 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显著高于 B 专业(p0.001)以及 C 专业(p0.01),C 专业显著高于 B 专业(p0.01)。在性别上,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 T=-6.44,p0.05,高中类别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不同高中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没有显著差异。在户口性质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户口性质主效应不显著 F=0.51,p0.05,户口性质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城市、乡镇以及农村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方面,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格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3、=2.94,p0.05,表明性格间具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性格非常内向同学的平均学-162-女报 2023.06教育研究分绩点显著低于性格不确定内外向(p0.05)以及一般外向(p0.05)的同学,性格一般内向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显著低于性格不确定内外向(p0.05)以及一般外向(p0.05)。挂科数的平均数为 3.01,在各个因素上的结果如表 4 所示。在专业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 F=19.97,p0.001,说明不同专业同学的挂科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发现 A 专业挂科数显著低于 B 专业(p0.001)以及 C 专业(p0.05),C 专业显著低于 B 专业
14、(p0.001)。在性别上,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T=-4.58,p0.05,高中类别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不同高中同学的挂科数没有显著差异。在户口性质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户口性质主效应不显著 F=0.59,p0.05,户口性质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来自城市、乡镇以及农村同学的挂科数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方面,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格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2.01,p0.05,表明不同性格同学间在挂科数上不具有显著差异。表 5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变量赞同度缺席数 高考分数 平均学分绩点 挂科数赞同度1缺席数-0.011高考分数-0.05-0.041平均学分绩点-0.19-0
15、.570.19*1挂科数0.890.550.21*-0.84*1注:*表示在 0.001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0.01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0.05 水平上显著。从表 5 可以看出,对于“四早一晚”养成教育的赞成度与缺席数、高考分数、平均学分绩点以及挂科数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p 0.05)。缺席数与高考分数、平均学分绩点以及挂科数之间相关均不显著(p0.05)。高考分数与平均学分绩点显著正向极弱相关,r=0.19,p0.01,与挂科数显著负向弱相关,r=0.21,p0.01。平均学分绩点同挂科数显著负向强相关 r=-0.84,p0.001。表 6实际平均学分绩点、挂科数的各专业描述性统计结
16、果专业M(平均学分绩点)SD(平均学分绩点)M(挂科数)SD(挂科数)A(实验组)3.190.400.280.57B(实验组)2.660.671.351.67C(实验组)2.820.580.951.21A(对照组)3.070.310.360.59B(对照组)2.850.520.851.13C(对照组)2.880.400.440.67平均学分绩点上,实验组间,专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主效应显著 F=30.93,p0.001,事后检验结果发现,A 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显著高于 B、C 专业(P0.05)。挂科数上,专业主效应显著 F=28.06,p0.001,事后检验结果发现,A 专业挂科数显著
17、低于 B、C 专业(P0.001),B 显著高于 C 专业(p0.05)。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发现,A 专业实验组的平均学分绩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 专业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学分绩点以及挂科数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四、讨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了“四早一晚”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满意度在专业上的差异体现在 B 专业显著低于 C 专业,在后续的平均学分绩点及挂科数的专业差异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差异,即满意度显著低于 C 专业的 B 专业,在平均学分绩点及挂科数上的表现也显著低于满意度显著更高的 C 专业,说明满意度同学业表现间似乎具有某种关系。但
18、是在后续的相关分析中,满意度同平均学分绩点和挂科数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满意度越高或越低并不会相应导致越高或越低的平均学分绩点或挂科数。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对于活动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女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和挂科数均好于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男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低于女生。通过以往的经验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男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明显要低于女生。其余关于满意度差异的因素,高中类别、户籍类别以及性格均未发现明显差异,说明这些因素均不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另外这些因素在平均学分绩点以及挂科数这两个维度上也均未发现显著差异,说明这些因素也不能影响到学习表现。在相关分析
19、中,我们还做了高考分数同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虽然相关系数很低,但是高考分数是唯一一个同平均学分绩点及挂科数相关的因素。说明,大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业表现跟高考分数有很大的相关。在缺席数上,整体的平均数为 1.5 次,说明受访大学生参与“四早一晚”养成教育活动的情况整体较好,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在包括专业、性别、高中类别、家庭的等因素上,缺席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活动执行的力度较好,没有因为其它因素搞特殊。另外,与较低的整体满意度相结合,表明受访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活动。关于缺席数与平均学分绩点和挂科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受试的同学缺席数与成绩表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缺席数的
20、研究结果表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要注意让同学们从被动地参与活动改变为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去,以此来提高四早一晚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力。本研究还使用真实学业数据对比了参与“四早一晚”活动的 22 级学生大一的成绩同没有参与本活动的 21 级学生大一的学习成绩做了对比,结果发现只有在 A 专业的平均学分绩点上参与了“四早一晚”活动的同学显著高于没有参与活动的A 专业同学,挂科数上则没有显著差异。其余专业两个年级间在平均学分绩点和挂科数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四早一晚”对同学们的成绩有一定影响力。【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科研提升计划-党建专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权力观教育研究,DJYB2021018。】参考文献:1 王越.“多交往,少窝居”视角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例 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4.2 张杰.刍议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 J.榆林学院学报,2017,27(4):4.3 郑国管,任佳焌,王小合,等.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5):4.4 任兰英.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与学风管理的思考 J.经济师,2022(9):199-200.5 黄薇.基于 00 后 大学生特点的理想信念教育探讨 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