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庄子》中的髑髅意象——从鲁迅《起死》说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332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中的髑髅意象——从鲁迅《起死》说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庄子》中的髑髅意象——从鲁迅《起死》说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庄子》中的髑髅意象——从鲁迅《起死》说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志第 页)对此书中记载了一件事可以生动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即太安元年(公元 年)建宁太守杜俊和朱提太守雍约为人怯懦不善治理导致官府腐败成风 杜俊霸占、削弱了大姓毛诜和中郎李叡的军队并且治了毛诜弟弟毛耐的罪 雍约接受贿赂举荐雷逢的儿子雷照为孝廉而对有才能的李猛及其弟弟功曹不以礼遇于是毛诜、李叡非常愤怒联合起来赶跑了杜俊并发动了叛乱李猛也随之响应反对雍约反叛人数共有好几万人 晋王朝派南夷校尉李毅征讨消灭了叛军毛诜、李猛因此被杀 李叡逃跑依附于“遑耶”五茶夷首领于承陵于承陵为李叡向李毅求情李毅假装答应引诱李叡并将他斩杀于是引起了于承陵、毛诜、李猛的“遑耶”们的公愤互相煽动起来造反叛乱长达四年最终李毅被

2、困死在城中(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第 页)由此可知“遑耶”关系是一种跨越血缘关系的联盟关系并且可以从多达数万人长达四年的反叛可以看到“遑耶”关系在南中地区的广泛存在 此外从大姓雍闿联合夷人共同反蜀到“遑耶”于承陵联合众人为李叡造反再到爨氏兼并各家、独霸南中可以看到在“遑耶”制度的影响之下南中地区的各民族群体已经跨越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四、总结汉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中原王朝的开拓经营让汉族人民与南方少数民族人民产生交往、交流、交融“遑耶”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互动“遑耶”制度的出现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认同相融在推动夷汉人民形成利益

3、共同体的同时也推动了各群体之间文化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毫无疑问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决策是促进“遑耶”制度产生和民族融合出现的决定性因素“遑耶”制度的纽带作用也是影响汉晋时期南方民族融合的关键性因素(作者: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邮编)庄子中的髑髅意象 从鲁迅起死说起吴晓阳髑髅作为人死之后所遗留的尸骨一直被当作死亡的象征 按说文解字:“髑髑髅顶也 从骨蜀声”髑髅应指死人的头骨 髑髅这一意象在先秦典籍中只出现在庄子以及列子天瑞中 在庄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在至乐中 而列子中的内容与庄子中的第二段大致相似 自庄子以降髑髅所衍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著名的有汉代张衡的髑髅赋、魏曹植的髑髅说

4、、元代的道情庄子叹骷髅、明代王应麟杂剧逍遥游、清末梨园京剧敲骨求金以及鲁迅先生收录在故事新编中的起死一文 其中鲁迅的起死相较于其余作品形式特殊、内容深邃借用古代的故事并加入现代的元素对庄子中的故事情节做了巧妙的改编用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讽刺和批判了庄子以及道教思想的弊端和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起死虽脱胎于庄子至乐但二者的主旨却大相径庭 前者是用戏剧化的手法表达对文人“唯无是非观”的批判而后者的重心则是探讨生死问题让人看淡生死安时顺化一、鲁迅起死一文的内容和创作目的起死被收录在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该书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基本内容结合新的创作形式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元

5、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改编借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和对国民性改造的努力 其中不乏对勤劳、智慧、勇敢、正义等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良品质的歌颂如补天铸剑理水等也有对避世、消极、虚伪、圆滑等导致中国人劣根性的糟粕的批判 对于后者出文学艺术关和起死是其中的典型 出关讽刺了道家和道教的始祖老子避世、“无为而无不为”的消极思想而起死则对被道教尊奉为南华真人的庄子展开了批判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鲁迅全集第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第 页)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消退之后社会上封建复古的浪潮嚣张一时国民党政府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对内实行残酷压迫大搞白色恐怖发动文化“围剿”当时的文艺界极为混乱逃避现

6、实的作品不断出现:有专门描写三角恋爱的小说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诗还有的专门向青年推荐老子和庄子 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他们企图用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无是无非的思想来麻痹群众混淆是非曲直 这是鲁迅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创作了出关和起死对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糟粕展开了批判激发人民的抗争意识从精神上改造国民鲁迅对庄子中的情节进行了改造:庄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碰到一个髑髅庄子用道教的起死方术请司命大天尊将其复活 髑髅是死于五百年前纣王时期的汉子名叫杨必恭 汉子复活之后不相信庄子会起死回生的巫术不仅不知感激反而认为庄子偷了他的衣服和财物 庄子对汉子讲了一通“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大道理无奈纠缠不过就请司命大

7、天尊将其性命收回但这次法术不再灵验 汉子大骂庄子为“贼骨头”“强盗军师”并要扒庄子的衣服 庄子别无他法只好拿出警笛唤来巡士 巡士听说过“漆园吏庄周”的大名知道自己的局长喜欢庄子的齐物论因此执法中偏向庄子庄子穿戴整齐安然离去 小说在赤身裸体的汉子与巡士的争吵与纠缠中戏剧性结束庄子复活髑髅时与鬼魂的对话很有趣味“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呀奴才也就是主人公 我是达性命之源的可不受你们小鬼的运动”(起死)这样一种泯灭生死差异、阶级差异无是非、无彼此对待的观点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完全沦落为上层统治者压榨和欺骗百姓的工具 百姓的生死都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而御用文人可以编出诸多高尚的哲理来为百姓是死是活提供理论依据

8、庄子在此借楚王的圣旨复活了髑髅后面又想用同样的方法让汉子死去普通人的生死俨然变成了上层阶级玩弄的工具 不仅如此庄子复活髑髅所念的咒语是千字文的头四句和百家姓的头四句再加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敕!敕!”(起死)这样的咒语即使是刚入学的孩童也会念 鲁迅在此深刻揭露了道教法术的欺骗性本质同时也隐含着对所谓儒家经典至上性的消解 此外鲁迅还辛辣地讽刺了庄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种泯灭是非、差异的“齐物论”思想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汉子赤身裸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的拒绝并对他大讲:“衣服是可有可无的”(起死)但当汉子扭住他不放时他就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 庄子出场的形象是“黑瘦

9、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起死)言谈举止看似庄重严肃实则世故圆滑、自私虚伪 当他的学说和人格的虚伪被全盘暴露时便恼羞成怒摸出警笛唤来巡士进行镇压露出其反动派所豢养的御用文人的本相文中汉子的执拗朴实庄子的虚伪圆滑巡士的见风使舵无不栩栩如生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道家思想的局限性和道教方术的欺骗性在当时的中国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鲁迅笔下的庄子并不是真实的庄子形象鲁迅笔下的庄子哲学也过于片面二、庄子至乐中的骷髅情节与形象骷髅意象在庄子至乐中出现在两个段落和故事情节中分别是“庄子之楚见一空髑髅”“列子行食于道见百岁髑髅”鲁迅对庄子的改编主要选取了前者庄子寓言有云:

10、“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所占的篇幅为十分之九 所文学艺术谓寓言就是借助一些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意味深长的道理 此处髑髅意象的使用其目的不在于叙述一个客观事实而在于借髑髅来探讨生死问题因此故事的真假无须费心考究重要的是“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庄子”(此处加引号指寓言故事中的庄子并非真实的庄子形象)首先质问髑髅为何失去生命:“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至乐)“庄子”所列五者除了春秋故是自然死亡其余均是死于非命:获刑、亡国、自尽、饿毙 同时只见头骨而不见尸骨

11、也暗含着髑髅生前身首异处的下场“庄子”说毕就拿起髑髅当作枕头睡觉 夜半髑髅托梦于“庄子”并对“庄子”的质问作出了回应“子之谈者似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至乐)髑髅认为“庄子”只知死之苦痛却不知生之劳累 髑髅意在消解生死对待以及乐生恶死的世俗之见“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从”当通“纵”“纵然”为从容纵逸之意 在髑髅看来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不用被生时的君臣大义、四季的冷热冻晒所扰可以达到从容自得与天地遨游的快乐这种快乐即使是王侯也无法比拟 有了这种快乐即使有司命复生其形重返闾里与父母亲朋见面髑髅也不愿意“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12、?”(至乐)可以说髑髅所言才是庄子此段所要表达的主题 至乐所探讨的问题就是至极的快乐至乐的开篇就批判世俗所沉湎的“官能之乐”而提出“至乐无乐”最高的快乐不在于外在感官的满足而在于内心的恬淡、安适与解脱 而解脱的关键在于对生死的看淡“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常人总想着求长生一方面追求现世的种种感官享乐极力满足声色口腹之欲另一方面又刻意追求着长生不死“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世俗之人从一出生就与外物打交道一直到死亡也不知道停止整日沉溺于物质世界的名利争夺享乐之中却让自己的心灵得不到丝毫的宁静与舒适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因此至乐借髑髅想要表达的

13、是一种对外物、对生死的超脱 此则寓言的主旨并非是好死而恶生而是向死而生借思考死亡来让人更好的生 这里也并非完全否定亲情友情君臣之义而是教人们如何处理好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的平衡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在髑髅段之上有“庄子妻死”一则寓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庄子”的妻子去世按照常理“庄子”自然要痛苦流涕或者至少要流露出哀戚之情但“庄子”却蹲坐着敲着盆子唱歌“庄子”并非不悲伤“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至乐)但是“庄子”深究生死之理人的生死不过是气聚气散的大化流行“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人之生是

14、气之聚聚而有形形而有生 人之死是气之散散而为死复归于自然 因此从天地自然运化的角度生死太正常不过了根本不需要悲伤“列子见髑髅”一则更加证明了此点 列子在道旁遇见一个百岁髑髅拨开蓬草指着它说:“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 若果养乎?予果欢乎?”(至乐)这里“养”读为“恙”尔雅释诂:“恙忧也”(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年第 页)“养”为忧愁之意 髑髅既没有死也没有生髑髅不会因死而忧愁而列子也不会因生而快乐 髑髅无死无生的原因就在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至乐)此处的“几”说文解字 曰:“几者微也”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几”正是指物种最初时代的种子一种极微小的生物 万物都是从这个本源种子

15、出生死后又复归于它 髑文学艺术髅也是如此生时由“几”而生死后又复归于“几”因此生命并非完全消亡只是变换了一种形态生存 万物永恒存在不生不灭 所以没有必要为人身躯的消亡而感到悲伤也没有必要为身躯的存在而感到高兴 人明白了大自然的运转也就通达了生命看淡了死生三、总结髑髅这一意象自庄子肇端目的是借人死后所化的髑髅来探讨生死大事从而获得对死亡恐惧的消解以及超越生死的解脱 人作为有死的存在必定会思考死亡问题人的现世生活有诸多舍不得有诸多外物的牵引因此在面临死亡之时就难以让心灵复归于宁静与安祥 庄子中所讲的正是一种看淡死亡的态度 世人总好生恶死庄子中就反过来讲生之劳累与苦痛死之解脱与安乐 但这绝非教人轻视

16、生命“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生死都是自然的运化生就好好活着不为外物所累死就安然死去也不必有多么悲伤而鲁迅起死所批判的正是后人对庄子的误解 庄子经过道教以及民间方术的改造其中齐是非、一生死的思想成为了欺骗人民、麻痹人民的工具 而其中对入世的消解以及所谓的“无为”与“逍遥”也成为了部分知识分子和贵族逃避现实只管自身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借口 鲁迅所着眼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糟粕部分究出其根源并对其展开批判 庄子 中的思想的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庄子关注的重心在于个体心灵的安顿因此非常重视精神层面的逍遥与安适但是并不关注对现实的改造与治道的

17、建构 对于后者荀子、墨家、法家、黄老家、纵横家等则讨论得更加深入秦扫六国、一统天下和结束乱世所依靠的正是这些思想资源(作者: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邮编)说“舟”:道家道教视域下的虚无与长生辜天平“舟”因虚空故可济水渡人然舟之“用”为儒释道所共同阐发 又略为不同 儒以舟为“器”重其“实用”又主人伦礼乐之秩序故明心于“君臣舟水”之喻佛教则讲“空灭”言万法俱弃故澄心于“舍筏登岸”之境且以弥陀为舟师以超死生之厄道家道教则体贴出舟之“虚无”奉“长生久视之道”乘心于“不系不死之舟”的无待与逍遥一、虚空与无用:泽无舟梁到以戒为舟“舟”之甲骨文作 具象木船之形因其虚空故能浮于水而使其济于人此为舟之“

18、用”周易彖传即谓:“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而此种“虚空”之用特为道家所看中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据此也可说“当其无有舟之用”如果说道家看到了“虚无”方能成其器用的话更进一步地则产生了对人为器物滥用后的疑虑 老子认为“朴散则为器”庄子亦言“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针对种种忧虑道家提出了“复归于朴”的混沌之世 老子的“小国寡民”便企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庄子的“至德之世”则执着于“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而究其无用舟梁的原因则是出于反对人为所造成的物物依赖亦即“有待”此种凿木为机刳木为械(舟)的做法在道家看来自然是妨害于道的 且舟作为载物械具原本就被赋予了一种警戒义:以舟行水上之“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时刻告诫人们“机心”的“惟危”而道教则以“戒”为舟以此作为一种宗教式文学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