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形势研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0267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形势研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形势研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形势研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l:10.3969/j.issn.1009-847X.2023.02.001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形势研判王芳谢荣琼丁浩轩摘要:本文根据2 0 2 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情况,从车型结构、技术路线、出口、动力电池等多方面表现入手,深入分析2 0 2 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行特征,识别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消费变革趋势,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体汽车同比增速下滑的背景下,2 0 2 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诸多挑战。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宇市场运行消费趋势三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

2、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均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力度。2 0 2 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达到10 8 4万辆,同比增长69.4%,渗透率快速提高至13.8%。从国内市场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全球占比达到6 3.5%,市场渗透率达到25.6%,提前三年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 0 2 1-2 0 35 年)中所明确的“在2 0 2 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 0%”的目标,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23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1.1新能源汽车仍延续良好发展态势自2 0 2 3年1月1日起,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和新

3、能源财政补贴政策正式退出,推动部分购车需求在2022年12 月被提前透支,叠加春节假期、疫情影响等因素,2 0 2 3年一季度汽车市场增速明显承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 2 1万辆和6 0 7.6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3%和6.7%。今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纷纷加快新车型推出步伐,叠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探,带动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在整体汽车同比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 5 万辆和15 8.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 7.7%和2 6.2%,市场份额达到2 6.1%。引言1.2中国品

4、牌车企加速布局插电式混动赛道分技术路线看,一季度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8 万辆和11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7%和14.4%;插电式混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1万辆和4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 6.1%和7 4.1%,以比亚迪DM-i系列产品、腾势D9、理想L9/L8/L7、深蓝SL03等中国品牌为代表的新品效应是拉动插电混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头部自主车企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通过自研混动平台与混动系统,加速驶入混动赛道。其中,比亚迪保持领先地位,在插电式乘用车的比例超过6 0%,宋PLUS、秦PLUS、宋Pro、唐等车型持续热销。1

5、.3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出口增长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车企陆续将研发中心、生产工厂、销售渠道等向海外市场迁移,通过直接投资模式推动中国品牌成功出海,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表现超强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自2 0 2 1年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 0 0 万辆大关之后,2 0 2 2年再度跨越30 0 万辆水平,2 0 2 3年一季度汽车出口达10 6.9万辆,同比增长5 8.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增速,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 4.8 万辆,同比增长110%。中国车企抓住新能源汽车市场机遇,在海外市场实现新突破,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最大亮点。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欧洲和北美正成为中国汽车出

6、口的两大增量市场,我国汽车产品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好国际竞争优势1.4新能源汽车关键指标持续优化纯电动乘用车不同续驶里程分布更加均衡,呈现两头分化发展趋势。2 0 2 2 年国产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超过40 0 km,较2 0 2 1年增加9.0%,其中超过5 0 0 km的车型产量占比超过40%,相比2 0 2 1年提升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续驶里程低于2 0 0 km的车型市场份额较2 0 2 1年下降近5 个百分点。此外,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大型化趋势明显,但电能消耗量持续优化,2 0 2 2 年平均电耗为12.4kWh/100km。1.5动力电池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7、受新能源汽车增势较好以及单车带电量增加等影响,2 0 2 3年一季(万辆,%)80030688.7700256002050040035215300102001261211375178510033一27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Q1销量渗透率图12 0 12-2 0 2 3Q1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GWh,%)350装机量一一同比294.6160%140%300120%250100%20080%154.515060%65.940%10056.962.263.620%5028.636.40%0-20%2016201

8、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Q1图2 2 0 16-2 0 2 3Q1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走势度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再创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 0 2 3年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6 5.9CWh,累计同比增长2 8.4%。分材料类型看,磷酸铁锂电池优势凸显,装机量同比增长5 0.5%,累计占比达到6 8.2%。这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动力电池企业新工艺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三元材料电池普遍水平;二是随着锂电池上游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在成本端的压力下和补贴政策的影响下,价格相对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性价比优势突出;三是具有相对更佳的安全表

9、现。分企业看,2 0 2 3年一季度共计4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配套量排名前10 企业装机量合计64.6GWh,占比98.1%。其中,宁德时代位居榜首,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达2 9.2 5 GWh,占比44.42%;比亚迪装机量达2 0.41GWh,占比30.99%,排名第二位。新一代新能源汽车2消费变革趋势2.1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有利于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从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看,汽车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2 0 2 3年,我国把发展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及“提振市场信心”上,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利于经济恢复。2 0 2

10、 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超出预期,预计全年CDP增速保持在5%以上,保障我国汽车生产稳中有增走势。与此同时,2 0 2 2 年实施的一揽子稳经济和接续措施,其效果将持续显现,2 0 2 3年还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有望进一步提升。2.2利好政策持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国内来看,国家、地方先后推出6 0 0 多项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助推自主、外资厂家正在并将继续把更多资源投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自主品牌、造车新

11、势力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质量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加速转换。截至2 0 2 2 年12 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同比增长6 7.1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0 45 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9.78%。此外,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延期到2 0 2 3年底,地方层面多以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购车补贴,考虑到前期利好政策的延续性,以及在加大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要求下,我们判断在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旧车置换及报废更新需求市场的重要支撑2.3中国品牌市占率延续良好势头自全球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品EC30牌在汽车

12、产业链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中率先实现正向增长,体现出中国品牌在产业链方面的强保供能力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的加速推进。中国品牌逐步建立起与零部件厂商紧密的合作关系,多方位保障产业链顺畅,生产率先恢复,推动2 0 2 2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此外,中国品牌在燃油车产品上通过压缩自身盈利空间,降低产品价格,打造产品越级性能体验,使消费者逐步感受到国内汽车品牌产品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与造车新势力走在世界前列,产品力保持国际领先,对燃油车替代持续加速,带动市占率显著提升。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中国车企和“蔚小理”等国内造车新势力抓住新能源乘用车发展契机,形成

13、新技术应用多、技术配置高等品牌优势,引领中国品牌和产品向上发展趋势。2 0 2 3年一季度,中国品牌在纯电动、插电混乘用车中占比分别高达7 6%和96%,继续保持先发优势2.4智能网联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和竞争的焦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 G通信等领域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然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近些年,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等复杂形势下,通过开展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推动准人试点,我国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持续加快推进汽车智能化的技术研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多方合力下快速发展。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持续发展突破,智能网联汽车

14、加快进人消费级市场,高度自动驾驶也在部分开放道路、限定区域实现常态化示范运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进人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2.5多产业协调推动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汽车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发生重大改B通讯作者:谢荣琼变,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在此背景下,汽车与运输、通信、互联网、导航、金融、公共服务等产业领域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一是汽车与能源相互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加强,电力系统在为汽车交通领域提供优质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及优质服务过程中,将会进一步加速电能替代和汽车交通的转型发展。二是汽

15、车与交通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在特定场景获得应用等。三是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基于汽车感知、交通管控、城市管理等信息,构建“人一车一路一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特定场景、区域及道路示范应用卓有成效。互联网和IT企业与汽车企业的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3.1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和汽车供应链风险犹存预计短期内全球经济和汽车供应链发展仍有风险和挑战。首先,2023年一季度美欧经济体表现好于预期,但进口相对疲软,未能有效缓解全球需求萎缩,全球滞胀逐

16、步演绎,不利于我国汽车出口;其次,美国在印太地区布局将加剧中美战略博奔,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较大,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最后,能源与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将加大资源出口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加进口国大宗商品供给与工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全球经济平稳增长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整体来看,随着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构成一定的压力。3.2企业对海外政策法规的把握和应变能力不强国内车企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不能及时掌握海外整车准人要求,对海外政策、法规调整的应变能力存在短板,导致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容易出现合规风险或技术研发滞后。例如,在欧

17、盟整车准人方面,我国车企对于欧盟国家整车型式认证(WVTA)要求外的后市场监管要求缺乏获取渠道,导致产品出口存在合规风险。此外,行业对新GSR(一般安全法规)要求也缺少权威准确的解读信息,导致企业在法规校核方面存在难度,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发展。3.3全球汽车贸易新壁垒悄然形成从2 0 2 2 年开始我国已全面取消汽车领域外商投资限制,汽车制造业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全球汽车产业深度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融人中国汽车市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国内坚持开放合作的背景下,国外却围绕碳中和展开新一轮技术竞争和经济博奔,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标准,如碳边境调节机制、

18、电池碳足迹强制性要求、防止碳泄漏法律法规等新的汽车贸易壁垒。以碳泄漏为例,欧盟目前已在探讨立法,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审视产品的碳排放。随着碳泄漏法等的出台,在高碳地区生产的产品,即便使用环节中低碳或零碳,也不会被允许进人相关立法地区销售,或者必须支付高额的碳税。这对于在生产环节碳排放相对较高的电动汽车来说,需要加倍关注,新的汽车贸易壁垒将深刻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束语汽车是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领域,国家层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 0 2 3年以来,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提供了稳健的经济基础。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在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新契机下,2 0 2 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工作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