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文言文练习试题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注释】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由俭入奢易:_可办粗饭几日:_(2)翻译。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3)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还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吗?
2、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 , 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辄:就。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耳:罢了。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俱乘船避难_幸尚宽_后贼追至_携拯如初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3、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时人畏服之如是:同乡4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
4、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世说新语【注释】郗(x)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丞相语郗信:告诉B.白郗曰:姓氏C.咸自矜持:都D.因嫁女与焉: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
5、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这篇古文的题目是_,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 (2)选择下划线字的意思。 好书画。( )A认为好。 B喜欢。 C优良。处士笑而然之。( )A认为说得对。 B然而。 C然后。(3)解释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4)判断对错,
6、用“正确”“错误”表示。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抓住了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笑而然之。”这里的笑是杜处士讥笑牧童年幼无知。(5)写出选文说明的道理。 6古文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释】所以:用来。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贾人:商人。学宫:学含。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
7、(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其舍近墓 舍:_。遂居焉 居:_。遂迁居市旁 迁:_。此可以处吾子矣 处: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此可以处吾子矣。(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B刻度。C量,计算。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8、_曰:“宁信度,无自信也。”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 _(ch zh)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 _(zh zh)枝,诸儿竞 _(jng jng)走取之,唯 _(wi w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阅读文言文,找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
9、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9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浣衣:洗衣服。自若:神情不紧张。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寻:副词,随即,不久。去:离开。被:施加,给加上。(1)本文主要通过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
10、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和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虎熟视久之。_虎亦寻卒去。_(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 (9)
11、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 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初生之犊不怕虎10文言文阅读 方鼓琴而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少选之间而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语段用“”分成了两层,两层的关系是( )。 A.并列B.转折C.因果D.递进(3)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知音的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一两句。 11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12、以为畏狐也。(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子无敢食我也!食:_。句意:_。)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走:_。句意:_。(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12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
13、语。 辩斗:_以:_日中:_及:_盘盂:_沧沧凉凉:_孰:_汝: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不能决也。_孰为汝多知乎?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3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注释: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零陵】今湖南零陵。【挥洒】挥毫写字。【名】命名,起名。【庵】住所。(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 )和( )。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
14、纪事这个故事。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理由是:_。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ho ho)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 窥头于牖 , 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 sh)龙而非龙者也。【注】子高:叶公的字。钩:衣带上的钩。写:摹画。凿:古代饮酒的器具。闻:听说。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牖(yu
15、):窗户。施(y):延伸。还(xun)走:转身就跑。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ho ho) 似_(s sh)(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天上的真龙知道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并不是真的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罢了。(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附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5小古文阅读: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注释: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逐走:追赶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河、渭:指黄河与渭水。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
17、山北,纵横千里。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1)选文选自_,从文体上看属于_。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_;河渭:_(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16读课文,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为两股间。今用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只当问婢.”不可改
18、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好书画_ 一日曝书画_处士笑而然之_ 古语云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 _。 A、(杜处士)所宝百数 B、(戴嵩)尤所爱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头,谬矣!(4)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17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 , 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 , 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
19、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u):责骂。胡:为什么。(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 使侄录之_侄罔然而止_ 执所书问曰_(2)翻译下列句子: 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18文言文阅读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皆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
20、自为也。(1)对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将枉于法 枉:白白地B.则虽嗜鱼 虽:虽然C.我又不能自给鱼 给:供给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恃:依靠(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夫唯嗜鱼,故不受也。(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9文言文阅读。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
21、论语。【注】少孤:年少失去父亲。书舍:书塾。得:能够。愿:羡慕。中心:内心。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数岁时:_过书舍:_有亲也:_故泣耳:_ (2)翻译句子。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邴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20阅读拓展。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
22、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盘盂 _(y y) 孰为汝多知乎_(sh sh)(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及:_ 沧沧凉凉:_探汤:_ 决:_孰:_ 汝:_(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 ,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解释文中
23、画线的词语。 辩斗:_ 日中:_决:_ 孰:_(3)文中两小儿是因为_问题而辩日。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4)“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待知识持有_的态度,同时也能从中悟出_的道理,由此还可使我们联想到孔子的一句话:_。 (5)你能判断两个孩子谁对准错吗?用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说说其中的道理。 22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 一心以为 ,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 。(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
24、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5)为是其智弗若与? 句中“为”的意思是_,“智”的意思是_。“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_。这句话的断句为:_。(用“/”标出)23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
25、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电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凶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4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夯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
26、“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俱乘船避难_ 幸尚宽_纳其自托_ 遂携拯如初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4)用原文回答问题。 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凶是什么?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5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弃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
27、下面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_思援弓缴而射之 _(2)根据文言文,写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含义。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一人虽听之 , 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_思援弓缴而射之。_虽与之俱学。_(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时应该读出_的语气,“日:非然也”应该读出_的语气。 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4)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
2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D.伯牙/破琴绝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_、_。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诗句:_名言:_2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
29、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而/益精B.其父名/在军书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2)翻译下列句子。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2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30、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孰为汝多知乎:_(2)用自己的话表述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及依据。 观点:_依据:_观点:_依据:_(3)你从“孰为汝多知乎中体会到了什么? 29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a)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b),献之邑令(c)。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d)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e),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f)举轴,则踉跄(g)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释:a东安,县名,现
31、在湖南省衡阳一带。b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c邑令:县令。漫:漫不经心,随意。d旦:早晨。e物色:察看。f逮:等到,及。g踉跄:形容猫跳跃捕鼠的样子。(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东安一士人善画_ 漫悬于壁_(2)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3)翻译: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30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巍巍乎若太山:_汤汤乎若流水:_(2)请用现代
32、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1)节省,不浪费。;用来做成。(2)饮食和衣服,如果想一想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只要不饿着、不冻着就够了,何必要贪图吃好的穿好的?(3)我认为今天也需要“常解析: (1)节省,不浪费。;用来做成。(2)饮食和衣服,如果想一想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只要不饿着、不冻着就够了,何必要贪图吃好的穿好的?(3)我认为今天也需要“常将有
33、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虽然商品供应充足,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能浪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可以联系课内学习积累,联系上下句,依据前后语境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意译,使其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3)、本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勤俭节约”的主题发表看法,虽然现在生活比较富裕,但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落伍。 故答案为:(1)、1、节省,不浪费。2、用来做成。 (2)、
34、饮食和衣服,如果想一想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只要不饿着、不冻着就够了,何必要贪图吃好的穿好的? (3)、我认为今天也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虽然商品供应充足,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能浪费。【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可以联系课内学习积累,学会迁移;联系上下文,明白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的直译。 (3
35、)、本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不可以跑题,平时多注意积累。2(1)一同、一起;还;到;当初(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解析: (1)一同、一起;还;到;当初(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可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
36、、注释,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一同、一起。还。到。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可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37、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1)凿壁偷光(2)D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解析: (1)凿壁偷光(2)D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A、B
38、、C正确。D:时人畏服之如是: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时人:听他讲解诗经的人。 故答案为:(1)凿壁偷光; (2)D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4(1)郗 太 傅 在 京 口/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求 女 婿(2)B(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解析: (1)郗 太 傅 在 京 口/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求 女 婿(2)B(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
39、见一样。(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随意、超脱。 【解析】【分析】详见译文(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句意是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C、D正确。B:白:禀告。(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故答案为:(1)郗 太 傅 在 京 口/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求 女 婿 (2)B(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4)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随意、超脱。【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2)